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层叠无纺布、空气净化机以及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层叠无纺布具有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第一无纺布包含带电的第一纤维。第二无纺布包含第二纤维且层叠于第一无纺布上。第一纤维的纤维径大于第二纤维的纤维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层叠无纺布,涉及例如用于空气净化机的滤材的层叠无纺布。
技术介绍
作为空气净化机的滤材,有时使用带电的无纺布(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1-98453号公报)。此种滤材通过与吸入到空气净化机的内部的灰尘之间产生的静电力(库伦力)来捕捉灰尘(粉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为一种层叠无纺布。该层叠无纺布具有第一无纺布和第二无纺布。第一无纺布包含带电的第一纤维。第二无纺布包含第二纤维且层叠于第一无纺布上。第一纤维的纤维径大于第二纤维的纤维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案为一种空气净化机。该空气净化机具有气体的吸入部、气体的喷出部和配置于吸入部与喷出部之间的上述层叠无纺布。在层叠无纺布中,第一无纺布具有第一面和在该第一面的相反侧与第二无纺布对置的第二面,第一面与吸入部对置。本专利技术的又另一方案为一种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在该制造方法中准备包含带电的第一纤维的第一无纺布。另一方面,准备包含作为第二纤维的原料的原料树脂及使该原料树脂溶解的溶剂的原料液。另外,还准备包含第三纤维的第三无纺布。然后,在该第三无纺布上喷射上述原料液而由原料液生成第二纤维,并使第二纤维堆积于第三无纺布上而形成第二无纺布。另外,在第二无纺布的与第三无纺布对置的第二面的相反侧的第一面散布固体粘接剂。使散布于该第一面的粘接剂熔融。然后,在具有熔融的粘接剂的第二无纺布的第一面层叠第一无纺布。如以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长期具有高集尘效率及低压力损失的层叠无纺布。附图说明图1为示意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的剖视图。图2为示意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机的立体图。图3为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概要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之前,对以往的空气净化机的问题点进行简单地说明。在使用带电的无纺布作为滤材的情况下,若集尘加剧,则构成无纺布的纤维的周围被灰尘覆盖。因此,因上述纤维所具有的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变弱。因此,在灰尘与带电的无纺布之间产生的静电力变小,集尘效率(灰尘的捕捉能力)降低。为了长期维持高集尘效率,考虑例如增大带电的无纺布的质量(密度)而使表面积增加。但是,若无纺布的密度变大,则流体的流路变小,因此对流体的阻力变大,使压力损失(流体通过无纺布时的阻力)变高。即,长期的高集尘效率及低压力损失是互为相反的性质,难以使两者兼顾。以下,边参照图1边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进行说明。图1为示意性表示层叠无纺布10的剖视图。层叠无纺布10具有包含第一纤维1F的第一无纺布1和层叠于第一无纺布1上且包含第二纤维2F的第二无纺布2。第一无纺布1带电,并且第一纤维1F的纤维径D1大于第二纤维2F的纤维径D2(D1>D2)。予以说明,“无纺布包含纤维”是指包含纤维作为主成分。此时,主成分的含有率为80重量%以上。第一无纺布1具有第一面即主面1B和主面1B的相反侧的第二面即主面1A。第二无纺布2具有与第一无纺布1对置的第一面即主面2B和主面2B的相反侧的第二面即主面2A,并且层叠于第一无纺布1的主面1A上。予以说明,在第二无纺布2的纤维密度低的情况下,有时主面2A、2B不明确。此种情况下,为了方便起见,将第一无纺布1与第二无纺布2的边界设为主面2B,将其相反侧设为主面2A。如图1所示,在第三无纺布3层叠于第二无纺布2的情况下,主面2A是指第二无纺布2与第三无纺布3的边界。另外,第一无纺布1的主面1A和主面1B、第二无纺布2的主面2A和主面2B、以及第三无纺布3的主面3A和主面3B是指各无纺布的表面,其可以是具有凹凸的面。若包含灰尘的大气自层叠无纺布10的第一无纺布1与层叠无纺布10接触,则灰尘被优先捕捉到带电的第一无纺布1。若集尘加剧、在第一无纺布1与灰尘之间产生的静电力变小,则灰尘开始通过第一无纺布1。通过第一无纺布1的灰尘被捕捉到第二无纺布2。第二无纺布2包含纤维径比第一纤维1F小的第二纤维2F,因此发挥高集尘效率,并且不易使压力损失增加。[第一无纺布]第一无纺布1带电(永久带电)。即,第一无纺布1在不存在外部电场的状态下保持半永久性的电极化,并且在周围形成电场。因此,灰尘由于与第一无纺布1之间产生的静电力而被捕捉到第一无纺布1。另外,第一无纺布1也作为保护第二无纺布2免受各种外部负荷影响的保护材料发挥功能。第一无纺布1包含第一纤维1F。第一纤维1F的材质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玻璃纤维、纤维素、丙烯酸类树脂、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酰胺(PA)或它们的混合物等。其中,在容易带电、并且容易维持带电性的方面,优选PP。第一纤维1F的纤维径D1只要大于第二无纺布中所包含的第二纤维2F的纤维径D2,则并无特别限定。纤维径D1例如为0.5μm以上且20μm以下,优选为5μm以上且20μm以下。纤维径D1是指第一纤维1F的直径的平均值。第一纤维1F的直径是指第一纤维1F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直径。在此种剖面不为圆形的情况下,优选将最大径视为直径。另外,也可以将从第一无纺布1的一个主面的法线方向进行观察时的、第一纤维1F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视为第一纤维1F的直径。纤维径D1为例如第一无纺布中所包含的任意10根第一纤维1F的任意部位的直径的平均值。后述的纤维径D2及D3也相同。第一无纺布1为利用例如纺粘法、干式法(例如气流成网法)、湿式法、熔喷法、针刺法(Needle-punch Method)等制造的无纺布,其制造方法并无特别限定。其中,在容易形成适合作为滤材的纤维径细的无纺布的方面,第一无纺布1优选利用熔喷法来制造。第一无纺布1的压力损失并无特别限定。其中,第一无纺布1的初始压力损失在使用以JISB9908的形式1的规格为基准的测定机进行测定时优选为1Pa以上且10Pa以下左右。若第一无纺布1的初始压力损失为该范围,则还可以抑制层叠无纺布10整体的压力损失。予以说明,上述形式1的试验方法按照以下方式测定压力损失。使具有层叠无纺布10的过滤单元以不泄漏空气的方式保持于单元固定部。另外,在过滤单元安装静压测定部。静压测定部具有夹持过滤单元的直管部,在该直管部设有与上游侧、下游侧的管壁垂直的静压测定孔。在该状态下通过送风机将额定风量的风输送至过滤单元。而且,利用经由管与静压测定孔连接的测压计(manometer)测定上游侧、下游侧的静压,由此求得压力损失。从压力损失的观点出发,第一无纺布1的厚度T1优选为10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更优选为150μm以上且400μm以下。无纺布的厚度T是指例如无纺布的任意10个部位的厚度的平均值(以下,相同)。厚度是指无纺布的2个主面间的距离。无纺布的厚度T具体如下求得:将无纺布的剖面取入到照片中,从无纺布的位于一个主面上的任意1个位置至另一主面划引与一个表面垂直的线时,求得在位于该线上的纤维中位置最远的2根纤维的外侧(外径)的距离。对其他任意的多个位置(例如9个位置)也同样地计算无纺布的厚度,以将它们平均化所得的数值作为无纺布的厚度T。在计算上述厚度T时,可以使用经过二值化处理的图像。从压力损失的观点出发,第一无纺布1的单位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层叠无纺布,其具备:包含带电的第一纤维的第一无纺布、和层叠于所述第一无纺布上且包含第二纤维的第二无纺布,所述第一纤维的纤维径大于所述第二纤维的纤维径。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6.19 JP 2015-1238091.一种层叠无纺布,其具备:包含带电的第一纤维的第一无纺布、和层叠于所述第一无纺布上且包含第二纤维的第二无纺布,所述第一纤维的纤维径大于所述第二纤维的纤维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还具备粘接剂和层叠于所述第二无纺布上且包含第三纤维的第三无纺布,所述第一无纺布具有第一面和在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与所述第二无纺布对置的第二面,所述第二无纺布具有与所述第一无纺布对置的第一面和所述第二无纺布的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所述第三无纺布层叠于所述第二无纺布的所述第二面,所述粘接剂存在于从所述第一无纺布的所述第二面到距离所述第一无纺布的所述第二面d1的区域以及从所述第二无纺布的所述第一面到距离所述第二无纺布的所述第一面d2的区域,所述距离d2大于所述距离d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第三无纺布的空隙率大于所述第一无纺布的空隙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第一无纺布的所述空隙率为60体积%以上且95体积%以下。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距离d1相对于所述第一无纺布的厚度T1之比d1/T1为0.1以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村耕治,住田宽人,黑川崇裕,中村太一,山口贵义,光岛隆敏,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