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有苯并烯氟菌唑的杀菌组合物,由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以及适宜的农药助剂组成,A与B的重量比为1:40~40:1,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重量百分比为5%~80%;所述有效成分A为苯并烯氟菌唑,所述有效成分B选自硝苯菌酯或丁香菌酯中的一种;本发明专利技术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有明显增效作用,提高了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药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介绍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作物上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常常混和发生,单一的杀菌剂往往由于其杀菌谱的限制,无法达到对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同时防治的目的。同时,单一药剂的长期、大量地应用,导致病菌的抗药性日益严重,为了到达理想的防治效果不得不加大用量,进而导致了农药残留超标、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苯并烯氟菌唑(benzovindiflupyr),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硝苯菌酯(meptyldinocap),是将杀菌剂敌螨普(dinocap)进一步提纯,含有单一异构体,对环境及非靶标生物更加友善的新产品,作用机制与敌螨普一致,是一种病原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具有预防、治疗及铲除功能。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n),阻断细胞色素b和c之间的电子传递,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使ATP的合成受阻,真菌缺乏能量供应,逐渐丧失侵染能力。不同的活性组分混合后各活性成分由于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的差异,使得各活性成分之间的联合作用通常表示为增效作用、相加作用或拮抗作用。所谓增效作用就是不同物质间的相互协作作用,其产生的效果大于各个成分效果的总合;而相加作用就是其产生的效果等于各个成分效果的总合;拮抗作用是指两种物质作用于生物机体时,一种物质干扰另一种物质的效果,或彼此互相干扰对方的效果,使总体效果下降的现象。本专利技术对苯并烯氟菌唑与硝苯菌酯或丁香菌酯组合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大量的试验的基础上,发现苯并烯氟菌唑与硝苯菌酯或丁香菌酯在一定用量范围内组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表现协同增效作用,通过工艺技术可以赋予农药剂型。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效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含有苯并烯氟菌唑的杀菌组合物,由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以及适宜的农药助剂组成,A与B的重量比为1:40~40:1,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重量百分比为5%~80%;所述有效成分A为苯并烯氟菌唑,所述有效成分B选自硝苯菌酯或丁香菌酯中的一种。所述的杀菌组合物通过工艺技术添加适当助剂可以赋予农药剂型,本专利技术优选加工为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本专利技术的杀菌组合物含有配制农药制剂所需的农药助剂,包括乳化剂、润湿剂、稳定剂、分散剂、增稠剂、消泡剂、防冻剂、崩解剂、粘结剂、pH调节剂、透明温度范围调节剂、填充剂、填料、载体、介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均为已知物质,是农药制剂中常用的各种助剂,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并无特别限定。本专利技术的杀菌组合物,适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本专利技术所描述的杀菌组合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浓度。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杀菌组合物,通常采用喷雾方法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农业上应用的其他使用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杀菌组合物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杀菌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增效或相加作用,组合物对病菌的防治效果比单剂有了明显提高,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减少了用药次数,降低了用药成本,减少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杀菌药组合物,两种有效成份作用机制不完全一致,可以克服长期单一使用容易产生抗性的缺点,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对病菌抗性的综合治理有着重要意义。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杀菌组合物,药效发挥迅速,持效期长,使用成本低,使用方便,省时省力,其推广应用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简洁明了,本专利技术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绝非仅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描述本专利技术,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专利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在这些实施例中,除另有说明外,所有百分比均为折百后重量百分比。化学防治农作物有害生物是常用方法,将不同类型的农药有效成分进行组合,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即拮抗作用、相加作用和增效作用。本专利技术人在大量室内毒力测定、农药制剂配方工艺和田间药效试验的基础上,发现苯并烯氟菌唑分别与硝苯菌酯、丁香菌酯组合在一定比例范围内对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刺盘孢菌协同增效作用,通过工艺技术可以赋予农药剂型,应用于防治刺盘孢菌引发的马铃薯晚疫病明显提高防治效果。实施例1:苯并烯氟菌唑分别与硝苯菌酯、丁香菌酯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刺盘孢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试验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2-2006》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取5mL配制好的药液加入到装有45mL热培养基(黑麦培养基,45-50℃。黑麦培养基配方:黑麦60g,蔗糖20g,琼脂粉12g,加水至1000mL)的锥形瓶中,摇匀后,迅速倒入直径90mm玻璃培养皿,每个培养皿倒入带药培养基10mL,以含有适量的丙酮和吐温80的灭菌水溶液作对照,每个处理4个重复,水平静置,冷却后制成平板。每皿接入直径0.4cm的菌饼一个。所有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进行无菌操作。处理后放在20℃的恒温培养箱中黑暗培养,10d后取出。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并记录各处理的菌落直径,计算抑制率。菌落增长直径测定=菌落直径-菌饼直径。抑制率(%)=(空白对照区菌落增长直径-药剂处理区菌落增长直径)/空白对照区菌落增长直径×100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由表1可知,A与B在40:1~1:40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值)均大于120,说明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A与B组合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表1、苯并烯氟菌唑分别与硝苯菌酯、丁香菌酯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刺盘孢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实施例2:30%苯并烯氟菌唑·硝苯菌酯悬浮剂。以下物质均为重量比:苯并烯氟菌唑15%,硝苯菌酯15%,十二烷基硫酸钠5%,对甲氧基脂肪酰胺基苯磺酸5%,萘磺酸缩合物钠盐4%,聚乙二醇3%,硅酸铝镁1%,聚醚乳液0.1%、丙二醇1%、苯甲酸钠0.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将以上物料按比例称取,搅拌混合,磨球机研磨,高速剪切机剪切,制得30%苯并烯氟菌唑·硝苯菌酯悬浮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后5d、10d、20d防效效果:30%苯并烯氟菌唑·硝苯菌酯悬浮剂用量60g a.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含有苯并烯氟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由A与B组成,A与B的重量比为1:40~40:1,有效成分A为苯并烯氟菌唑,有效成分B选自硝苯菌酯或丁香菌酯中的一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有苯并烯氟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由A与B组成,A与B的重量比为1:40~40:1,有效成分A为苯并烯氟菌唑,有效成分B选自硝苯菌酯或丁香菌酯中的一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苯并烯氟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重量百分比为5%~8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苯并烯氟菌唑的杀菌组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佛祥,张志伟,朱刚,王礼文,吴泽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