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该氧化池包含氧化池体。氧化池体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预沉淀区、生物接触氧化区和分离沉淀区;水体在预沉淀区中进行预沉淀,然后再进入生物接触氧化区和分离沉淀区;生物接触氧化区内投加浓缩生物絮体和生物粉末活性炭,并进行曝气;分离沉淀区内进行浓缩沉淀物回流。预沉淀区出水与分离沉淀区所得的浓缩沉淀物混合后进入生物接触氧化区,分离沉淀区池底活性生物载体通过浓缩聚集提升后,回流至生物接触氧化区进水端,并在此处可以进行粉末活性炭的投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能够达到利用活性炭吸附和天然微生物去除水中有机物的绿色净水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微污染或有微污染风险的原水进行给水处理的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
技术介绍
给水处理技术经一、二百年的积累与沉淀,形成了以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为主线的常规处理工艺。随着水环境质量逐渐下降,常规处理工艺常常显得力不从心,预氧化、加强常规处理、预处理和深度处理技术应运而生。上世纪末膜处理技术进入了给水领域,以精密的机械过滤取代了传统模糊的水力处理,其中以超滤技术运行费用较低,作为常规砂滤工艺的升级替代技术在我国已得到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微污染或有微污染风险的原水进行处理的装置,利用粉末活性炭巨大比表面积的特性,通过生物载体回流延长絮体及粉炭的停留时间,形成具有生物特性的絮体和生物粉末活性炭,作为生物载体充分发挥其吸附和生物接触氧化能力,达到利用活性炭吸附和天然微生物去除水中有机物的绿色净水效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其中,该氧化池包含氧化池体,所述的氧化池体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预沉淀区、生物接触氧化区和分离沉淀区;水体在所述的预沉淀区中进行预沉淀,然后再进入所述的生物接触氧化区和分离沉淀区;所述的生物接触氧化区内投加浓缩生物絮体和生物粉末活性炭,并进行曝气;所述的分离沉淀区内进行浓缩沉淀物回流。上述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其中,所述的预沉淀区出水与分离沉淀区所得的浓缩沉淀物混合后进入生物接触氧化区,生物接触氧化区的出水在分离沉淀区内进行泥水分流,池底活性生物载体通过浓缩聚集提升后,所得的浓缩沉淀物回流至生物接触氧化区进水端,生物接触氧化区进水端设置粉末活性炭投加处,根据需要进行粉末活性炭的适时、适量灵活投加。即,预沉淀区出水进入生物接触氧化区前,水中投加分离沉淀区所得的浓缩生物载体,并可根据需要投加粉末活性炭。上述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其中,所述的预沉淀区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混合区、絮凝区、沉淀区,以及出水区。上述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其中,所述的预沉淀区总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0-120min;所述的混合区的混合时间为30-120s;所述的絮凝区的絮凝时间为10-30min;所述的沉淀区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0-90min,采用短流程平流沉淀设计,其水平流速为10-20mm/s。上述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其中,所述的生物接触氧化区内设有鼓风曝气、水力跌水曝气,或机械搅拌提升曝气充氧。上述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其中,所述的生物接触氧化区内水力的停留接触时间为10-30min。上述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其中,所述的鼓风曝气的曝气强度为3~8L/s.m2。上述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其中,所述的分离沉淀区,其底部设有浓缩刮泥机,聚集高浓度生物载体至生物接触氧化区进水端。上述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其中,所述的分离沉淀区内还包含斜管沉淀区,斜管沉淀区的上升流速为2-5mm/s。上述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其中,所述的斜管沉淀区内设有若干斜管,斜管下方设有浓缩刮泥机。上述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其中,所述的斜管沉淀区还设有至生物接触氧化区进水端的回流管,所述的回流管上设有旁通管,根据需要排除多余沉淀物。本技术提供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具有以下优点:以本技术为核心,结合精密的超滤工艺,形成高浓度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超滤的给水处理工艺具有显著的绿色生态技术特点:(1)高浓度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与超滤工艺分工合作,通过利用生物絮体、生物粉末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生物氧化作用和精密超滤膜的颗粒截流效应,将大中小等各种分子量的有机物以及嗅味、微生物等对应去除。该工艺解决了给水处理工艺要利用生物作用而同时要控制生物泄露的难题,表现为绿色自然的生态处理方式,因此是最为安全有效的去除微生物、有机物和嗅味的处理工艺之一;(2)粉末活性炭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超滤膜的通量,而且还能缓解膜的污染。投加粉末炭后,反冲洗能迅速恢复膜通量。膜滤过程中,粉末活性炭黏附在膜表面,形成预过滤的滤饼层,可以起到减少膜深层污染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的AA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的BB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说明。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包含氧化池体1。氧化池体1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预沉淀区2、生物接触氧化区3和分离沉淀区4;水体在预沉淀区2中进行预沉淀,然后再进入生物接触氧化区3和分离沉淀区4;生物接触氧化区3内投加浓缩生物絮体和生物粉末活性炭,并进行曝气;分离沉淀区4内进行浓缩沉淀物回流。预沉淀区2出水与分离沉淀区4所得的浓缩沉淀物混合后进入生物接触氧化区3,生物接触氧化区3的出水在分离沉淀区4内进行泥水分流,池底活性生物载体通过浓缩聚集提升后,所得的浓缩沉淀物回流至生物接触氧化区3进水端,生物接触氧化区3进水端设置粉末活性炭投加处,根据需要进行粉末活性炭的适时、适量灵活投加。即,预沉淀区2出水进入生物接触氧化区3前,水中投加分离沉淀区4所得的浓缩生物载体,并可根据需要投加粉末活性炭。预沉淀区2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混合区5、絮凝区6、沉淀区7,以及出水区8。预沉淀区2总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0-120min;混合区5的混合时间为30-120s,絮凝区6的絮凝时间为10-30min,沉淀区7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0-90min,采用短流程平流沉淀设计,其水平流速为10-20mm/s。生物接触氧化区3内设有鼓风曝气、水力跌水曝气,或机械搅拌提升曝气充氧。鼓风曝气的曝气强度为3~8L/s.m2。生物接触氧化区3内水力的停留接触时间为10-30min。分离沉淀区4底部设有浓缩刮泥机9,聚集高浓度生物载体至生物接触氧化区3进水端。分离沉淀区4内还包含斜管沉淀区10,斜管沉淀区10的上升流速为2-5mm/s。斜管沉淀区10内设有若干斜管28,斜管28下方设有浓缩刮泥机9。斜管沉淀区10还设有至生物接触氧化区3进水端的回流管11,回流管11上设有旁通管,根据需要排除多余沉淀物。本技术提供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具有以下特点:(1)生物载体在池内回流循环,生物世代时间长,浓度极高,同时设置旁通管,排除多余生物载体,灵活控制生物载体总量。分离沉淀区4底设浓缩刮泥机9,聚集池底活性生物载体至生物接触氧化区3进水端,生物载体在池内反复循环,停留时间长。(2)生物接触氧化区3进水端间隙性投加粉末活性炭,以粉末活性炭作为生物膜生长载体,通过回流增加了粉末活性炭在池体内的停留时间,形成了高浓度的生物载体。溶解性有机物吸附于粉末活性炭,并可被附有生物膜的粉末炭上的生物所氧化,起到生物再生作用,小分子有机物的去除率得以提高,同时大大改善感官指标,对CODMn(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其特征在于,该氧化池包含氧化池体(1),所述的氧化池体(1)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预沉淀区(2)、生物接触氧化区(3)和分离沉淀区(4);所述的预沉淀区(2)中进行预沉淀;所述的生物接触氧化区(3)内投加浓缩生物絮体和生物粉末活性炭,并进行曝气;所述的分离沉淀区(4)内进行浓缩沉淀物回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其特征在于,该氧化池包含氧化池体(1),所述的氧化池体(1)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预沉淀区(2)、生物接触氧化区(3)和分离沉淀区(4);所述的预沉淀区(2)中进行预沉淀;所述的生物接触氧化区(3)内投加浓缩生物絮体和生物粉末活性炭,并进行曝气;所述的分离沉淀区(4)内进行浓缩沉淀物回流。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沉淀区(2)出水与分离沉淀区(4)所得的浓缩沉淀物混合后进入生物接触氧化区(3),生物接触氧化区(3)的出水在分离沉淀区(4)内进行泥水分流,池底活性生物载体通过浓缩聚集后,所得的浓缩沉淀物回流至生物接触氧化区(3)进水端,生物接触氧化区(3)进水端设置粉末活性炭投加处。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够提高浓度的生物载体回流接触氧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沉淀区(2)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裘昌,郑国兴,吴国荣,徐俊,段冬,郑志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