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270129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3 15: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水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所述方法为:在湖滨带合适区域构筑生态围隔区,然后将生态围隔区通过渔网拉网方式捕获水体中个体较大的鱼类,再泼洒茶麸灭杀个体较小的鱼类、鱼卵及螺类,完成上述清理后选择矮生苦草、金鱼藻和狐尾藻三种植物幼苗进行移栽,待移栽植物生长1~2个月后,向生态围隔水体投放包括田螺、蚌类、青虾、鲢鱼和乌鳢的水生生物种苗,最后向生态围隔内水体投放高效复合菌,完成修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生态修复效果明显,且维护方便,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修复的湖滨带水质一般可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应用前景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生态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我国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湖泊生态系统受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透明度不高,水生态修复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方法。湖滨带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库保护的生态屏障。湖滨带生态修复是指湖库水陆交错带的生态修复,介于缓冲带与湖库水体之间过渡区,其核心区为湖库高水位与低水位之间的变幅区。然而,许多城市人工湖兼具防洪补水和生态景观等多重功能,常因防洪排涝、调水补水等需求,呈现水体交换量大、水体停留时间短、水位变幅大等高水力负荷特点,大大增加了湖滨带乃至整个湖泊水体生态修复的难度。我国学者针对不同区域和类型的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公开号为CN102550260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直立式护岸型湖滨带生态构建方法,通过设置由框架、网板和支撑脚组成的固定阶梯型植物浮床,建立水生植物区,设置木桩防浪层、吊挂缆绳网兜组成的消浪层、悬挂可移动泡沫块消浪层,最后撤销防浪层及消浪层与可移动消浪层的方案,其适用于江河湖库硬质岸线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公开号为CN104314041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消浪且促进泥沙沉积的湖滨带生态改良技术,在湖滨带布设水下拦沙埂及竹排浮床的组合,以降低水流流速、促进泥沙沉积,利于水生高等植物扎根生存,创建一个有利于泥沙沉积、藻类捕获、和使氮磷等营养元素累积净化的物理环境,从而更好地稳定湖滨带生态系统,实现水质改善的目标,其适用于促进泥沙沉积的湖泊硬质驳岸带的生态修复;公开号为CN105152344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采用生物绳修复区和湖滨带湿地修复区组成的干湿交替生态修复系统,其生物绳是由亲水性化学合成纤维制成的环形内芯和环形纤维层制成,湖滨带湿地修复区种植挺水植物、陆生植物,并通过设置进出水口和回流水泵,使得湖滨带湿地修复区处于干湿交替的状态,湖水经过生物绳修复区的初步净化后进入湖滨带湿地修复区,有效解决干旱地区湖滨带湿地水土保持差的问题并去除湖水中污染物。公开号为CN103588301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湖滨湿地沉水植物群落重建及水质净化控制方法,首先对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区内的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能力和种群变化规律进行监测分析,确定出几种具有高强度净化和生存能力的水生植物作为先锋物种;然后确定所述先锋物种分别属于何种季节优势种,通过不同季节优势种的合理搭配构建湖滨湿地沉水植物群落;最后在所述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区内规模化快速栽培先锋物种,实现对水质的净化控制。公开号为CN103774607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湖滨带挖塘堆岛基底修复方法。通过在基底修复区挖塘和堆岛,在湿地污水入口区设置多个串联的泥沙沉淀塘,在湿地中部通过蛇形通道设置多个连通的植物氧化塘,在湿地出水区设置多个植物景观塘,在塘库系统中将原有鱼塘群的塘埂弃土及塘底湖泥堆成星罗棋布的、有缓坡浅滩的多个岛屿,使原本由相互封闭独立的鱼塘构成的鱼塘群小规模塘库系统,变成类似于“多岛湖”的塘岛结合的大规模相互连通的塘库湖湾水网系统。与现有同类技术相比,方法更为简便,投资省,技术应用产生的生态、环保、景观和经济效益显著。但以上现有技术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首先,适用范围和条件较为单一,上述技术分别针对的是直立式护岸型、硬质驳岸带、干旱地区湖滨带以及具备挖塘和堆岛条件的湖滨带生态修复,然而对于其他类型(如斜坡式护岸、软质驳岸)或其他地区(南方多雨地区)的城市人工湖和自然湖泊而言,尤其针对许多水面面积大、岸线较长、高水力负荷的城市人工湖和自然湖泊而言,湖滨带生态修复仍存在诸多技术问题未能解决。其次,对湖滨带生态系统的认识不够全面,上述技术中有通过微生物附着(生物绳)、陆生、湿生、挺水、浮叶以及沉水植物群落重建等生物方法来进行生态修复和净化水质,但是忽略了鱼类、底栖动物等水生动物调控的环节,单一依靠微生物或水生植物吸收去除水体氮磷,难以建立完整的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和维持持久的水质净化效果,其原因在于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认识不够全面。再次,现有技术施工过程较为复杂繁琐,如阶梯型植物浮床、防浪层、消浪层、悬挂可移动泡沫块消浪层的设置,水下拦沙埂与竹排浮床、生物绳修复区和湖滨带湿地修复区设置进出水口和回流水泵以及挖塘和堆岛串联泥沙沉淀塘、植物塘等技术方法和施工过程较为繁琐,均需耗费较大人力物力财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该方法不受驳岸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仅适用于水体相对封闭、水位变幅小、水体交换小的湖泊水体,如池塘、公园人工湖及地产景观湖等,同时也适用于水体交换量大、水体停留时间短、水位变幅大等具有高水力负荷特征的湖滨带的生态修复。本专利技术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构筑生态围隔区:在湖滨带合适区域以外层为松木桩或竹竿,内层为木板并填充泥土的生态围隔构筑生态围隔区;(2)清理原有鱼螺:通过自排或抽水的方式,使生态围隔区水深降至30公分以下,先通过渔网拉网方式捕获水体中个体较大的鱼类,再泼洒茶麸灭杀个体较小的鱼类、鱼卵及螺类;(3)种植沉水植物:步骤(2)清理原有鱼螺后,选择矮生苦草、金鱼藻和狐尾藻三种植物幼苗进行移栽;(4)放养水生动物:步骤(3)所述沉水植物移栽生长1~2个月后,向生态围隔区回灌水至水位0.5~1.5米,然后向生态围隔区水体投放包括田螺、蚌类、青虾、鲢鱼和乌鳢的水生生物种苗;(5)投放微生物菌剂:向生态围隔区水体投放高效复合菌,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生态围隔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在湖滨带合适区域用小型钩机向水下插入两排5~7米长松木桩或竹竿,松木桩或竹竿插入底泥的深度为自身长度的一半,以确保稳固;两排松木桩或竹竿的间距即围隔宽度为1米;同一排松木桩或竹竿之间的间距不超过5厘米;在紧贴两排松木桩或竹竿内侧直立插入40~60厘米厚度的木板,高度与松木桩或竹竿保持一致,最后在两排木板之间填充泥土并压实晾干。泥土选择黏土为宜,不宜选择砂土,可以就地采挖也可以从别处拉运。进一步地,所述生态围隔填充泥土的部位再覆土种植景观植物,可选择黄金榕或紫背桂等灌木,并在围隔两端竖立警示牌,提高湖滨带围隔景观和宣传效果的同时防止游客在围隔上踩踏。进一步地,所述生态围隔在下部贴底泥位置设置1~2个进出水口,每个进出水口安装直角型PVC管,即分为两段,其中一段水平放置横穿生态围隔,伸出生态围隔区外的一端安装鱼筛,以便在水流进出时控制鱼类进出,生态围隔区内的一端连接竖直放置的另一段PVC管,竖直放置的PVC管高于围隔高度并与水平放置的PVC管活动连接,以实现导流及控制生态围隔区水位。所述设置生态围隔的目的是用于分割水域,建立功能生态区,开展相应生物生态工程并具有导流、控鱼等功能,视后期生态修复效果可以拆除。根据湖滨带生态修复区的地形条件和水流特征,确定围隔最佳的长度、宽度及高度,生态围隔主要由泥土、两排松木桩或竹竿+木板等生态材料制成,并通过设置PVC管控制水位、安装鱼筛防治鱼类进入。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泼洒茶麸的方式如下: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构筑生态围隔区:在湖滨带合适区域以外层为松木桩或竹竿,内层为木板并填充泥土的生态围隔构筑生态围隔区;(2)清理原有鱼螺:通过自排或抽水的方式,使生态围隔区水深降至30公分以下,先通过渔网拉网方式捕获水体中个体较大的鱼类,再泼洒茶麸灭杀个体较小的鱼类、鱼卵及螺类;(3)种植沉水植物:步骤(2)清理原有鱼螺后,选择矮生苦草、金鱼藻和狐尾藻三种植物幼苗进行移栽;(4)放养水生动物:步骤(3)所述沉水植物移栽生长1~2个月后,向生态围隔区回灌水至水位0.5~1.5米,然后向生态围隔区水体投放包括田螺、蚌类、青虾、鲢鱼和乌鳢的水生生物种苗;(5)投放微生物菌剂:向生态围隔区水体投放高效复合菌,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构筑生态围隔区:在湖滨带合适区域以外层为松木桩或竹竿,内层为木板并填充泥土的生态围隔构筑生态围隔区;(2)清理原有鱼螺:通过自排或抽水的方式,使生态围隔区水深降至30公分以下,先通过渔网拉网方式捕获水体中个体较大的鱼类,再泼洒茶麸灭杀个体较小的鱼类、鱼卵及螺类;(3)种植沉水植物:步骤(2)清理原有鱼螺后,选择矮生苦草、金鱼藻和狐尾藻三种植物幼苗进行移栽;(4)放养水生动物:步骤(3)所述沉水植物移栽生长1~2个月后,向生态围隔区回灌水至水位0.5~1.5米,然后向生态围隔区水体投放包括田螺、蚌类、青虾、鲢鱼和乌鳢的水生生物种苗;(5)投放微生物菌剂:向生态围隔区水体投放高效复合菌,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生态围隔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在湖滨带合适区域用小型钩机向水下插入两排5~7米长松木桩或竹竿,松木桩或竹竿插入底泥的深度为自身长度的一半,以确保稳固;两排松木桩或竹竿的间距即围隔宽度为1米;同一排松木桩或竹竿之间的间距不超过5厘米;在紧贴两排松木桩或竹竿内侧直立插入40~60厘米厚度的木板,高度与松木桩或竹竿保持一致,最后在两排木板之间填充泥土并压实晾干。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围隔填充泥土的部位再覆土种植景观植物,并在围隔两端竖立警示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围隔在下部贴底泥位置设置1~2个进出水口,每个进出水口安装直角型PVC管,即分为两段,其中一段水平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威余帆洋张明珠庞志研孟庆强钟铮刘浩韩洁春张金瑞胡凯浩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水务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