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增压补偿组件的调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62909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3 0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增压补偿组件的调速器,其包括壳体、调速组件以及增压补偿组件。所述调速组件包括调速杆,该调速杆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增压补偿组件包括纵向轴、上盖、下盖、膜片、第二弹簧、调节臂。所述调节臂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壳体内,该调节臂的一端设有主动调节部,另一端设有从动调节部。所述主动调节部压在所述纵向轴的下端,所述从动调节部压在所述调速杆的上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拨叉,调节臂的杠杆式驱动更简单,成本更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柴油机喷油泵的调速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带增压补偿组件的调速器。
技术介绍
增压柴油机装有增压补偿器后,进气压力升高时,能自动加大有效行程,使供油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偿器又具有负校正的功能,它能协调涡轮增压柴油机高、低速油量要求相差过大的矛盾,满足不同工况的要求。现有的增压补偿器参照200420096983.5 、201120459215.1等所述。现有的增压补偿器通过纵向轴、拨叉以及拨叉轴调节控油齿杆的有效行程,结构比较复杂,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带增压补偿组件的调速器,优化油量调速杆、摇臂以及弹簧机构,合理利用调速器腔体的空间。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带增压补偿组件的调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调速组件以及增压补偿组件,所述调速组件包括调速杆,该调速杆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增压补偿组件包括纵向轴、上盖、下盖、膜片、第二弹簧、调节臂,所述纵向轴可移动的穿过所述上盖和下盖,所述膜片位于所述上盖和下盖之间,所述上盖与膜片组成一上腔室,所述下盖与膜片组成一下腔室,所述第二弹簧位于所述下腔室内,该第二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膜片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下盖上,所述调节臂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壳体内,该调节臂的一端设有主动调节部,另一端设有从动调节部,所述主动调节部压在所述纵向轴的下端,所述从动调节部压在所述调速杆的上端。在本技术的带增压补偿组件的调速器中,所述纵向轴的下端设有楔形部,所述主动调节部压在该楔形部上。在本技术的带增压补偿组件的调速器中,所述增压补偿组件还包括进气管,该进气管连接至所述上盖。在本技术的带增压补偿组件的调速器中,所述调节臂上设有一复位扭簧。在本技术的带增压补偿组件的调速器中,所述调速器还包括正校正组件,该正校正组件包括正校正套筒、正校正顶块、正校正顶杆以及正校正弹簧,正校正顶块位于所述从动调节部的转动轨迹上。实施本技术的这种带增压补偿组件的调速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拨叉,调节臂的杠杆式驱动更简单,成本更低。增压补偿器直接通过纵向轴的楔形部带动调节臂,结构更紧凑。正校正组件直接作用在从动调节部,省去了额外的受力部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这种带增压补偿组件的调速器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的示意图;图3为图1的局部视图,主要展示了增压补偿组件;图4为图1的局部视图,主要展示了调速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图1至4所示的本技术的这种调速器,包括壳体100、调速组件200、增压补偿组件300、负校正组件400以及正校正组件500。此外,该调速器还包括凸轮轴600、飞锤700、套筒800等基础构件。所述凸轮轴600可转动地布置在所述壳体100内,所述飞锤700包括旋转筒710和两个以上的离心锤720,该旋转筒710套在所述凸轮轴600上,所述离心锤720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旋转筒710上。该离心锤720具有顶推部730,该顶推部730抵靠在所述套筒800上。凸轮轴600带动飞锤700转动,离心锤720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张开,顶推部730带动套筒800外移。所述调速组件200包括调速杆210、调速弹簧220、摇臂230以及控油齿杆240。所述调速杆210和摇臂230均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壳体100上,该调速杆210的上端部连接至所述控油齿杆240,所述控油齿杆240上设有第二回位弹簧241。套筒800顶在调速杆210的下端部,套筒800外移后带动调速杆210转动,调速杆210拨动控油齿杆240,进而调节喷油量。所述调速弹簧220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调速杆210,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摇臂230。调速弹簧220与离心锤720的合力决定了调速杆210的转角。摇臂230经调速弹簧220连接所述调速杆210的上端部211,该上端部211同时驱动控油齿杆240,结构更加紧凑。较佳的,该机械离心式调速器还包括调速手柄900,该调速手柄900连接至所述调速杆210,第一回位弹簧910固定在所述调速手柄900上。通过手柄手动调节调速杆210的初始位置,达到手动控油的目的。所述增压补偿组件300包括纵向轴310、上盖320、下盖330、膜片340、第二弹簧350、调节臂360。所述纵向轴310可移动的穿过所述上盖320和下盖330,所述膜片340位于所述上盖320和下盖330之间。所述上盖320与膜片340组成一上腔室321,所述下盖330与膜片340组成一下腔室331。所述第二弹簧350位于所述下腔室331内,该第二弹簧35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膜片340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下盖330上。所述调节臂360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壳体100内,所述调节臂360上设有一复位扭簧361。该调节臂360的一端设有主动调节部362,另一端设有从动调节部363,所述主动调节部362压在所述纵向轴310的下端,所述从动调节部363压在所述调速杆的上端。两个腔室的压力变化可带动纵向轴310运动,该纵向轴310又可带动调节臂360和调速杆210转动,达到增压补偿的目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拨叉,调节臂360的杠杆式驱动更简单,成本更低。所述纵向轴310的下端设有楔形部311,所述主动调节部362压在该楔形部311上。增压补偿器直接通过纵向轴310的楔形部311带动调节臂360,结构更紧凑。所述增压补偿组件还包括进气管370,该进气管370连接至所述上盖320。负校正组件400包括负校正套筒410、负校正顶块420、负校正顶杆430、负校正弹簧440以及第一弹簧450和活动块460。所述负校正套筒410固定在所述调速杆的下端部上,所述负校正套筒410内设有一调节腔411,该调节腔411的一端设有限位部412,另一端设有螺纹部413。所述负校正顶块420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调节腔411内,所述负校正顶杆430连接在所述螺纹部413上,所述负校正弹簧440的一端连接至所述负校正顶块420,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负校正顶杆430。套筒800顶进活动块460顶在负校正顶块420上,套筒800外移时,负校正弹簧440首先受到挤压,降低油耗。该第一弹簧45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调速杆210上,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活动块460。该活动块460的一端抵靠在所述套筒800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负校正顶块420上。第一弹簧450和负校正组件400位于调速杆210的下端部,合理利用调速器的下部分空间。正校正组件500具有与负校正组件400类似的结构,该正校正组件500包括正校正套筒510、正校正顶块520、正校正顶杆530以及正校正弹簧540。正校正顶块520位于所述从动调节部363的转动轨迹上,从动调节部363的反向转动受正校正顶块的限制。正校正组件500直接作用在从动调节部363,省去了额外的受力部件。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增压补偿组件的调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调速组件以及增压补偿组件,所述调速组件包括调速杆,该调速杆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增压补偿组件包括纵向轴、上盖、下盖、膜片、第二弹簧、调节臂,所述纵向轴可移动的穿过所述上盖和下盖,所述膜片位于所述上盖和下盖之间,所述上盖与膜片组成一上腔室,所述下盖与膜片组成一下腔室,所述第二弹簧位于所述下腔室内,该第二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膜片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下盖上,所述调节臂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壳体内,该调节臂的一端设有主动调节部,另一端设有从动调节部,所述主动调节部压在所述纵向轴的下端,所述从动调节部压在所述调速杆的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增压补偿组件的调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调速组件以及增压补偿组件,所述调速组件包括调速杆,该调速杆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增压补偿组件包括纵向轴、上盖、下盖、膜片、第二弹簧、调节臂,所述纵向轴可移动的穿过所述上盖和下盖,所述膜片位于所述上盖和下盖之间,所述上盖与膜片组成一上腔室,所述下盖与膜片组成一下腔室,所述第二弹簧位于所述下腔室内,该第二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膜片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下盖上,所述调节臂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壳体内,该调节臂的一端设有主动调节部,另一端设有从动调节部,所述主动调节部压在所述纵向轴的下端,所述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福州郭开义黄剑辉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汇尔油泵油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