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液体泵,具备形成有螺旋状流路的叶轮,防止异物侵入该叶轮与泵壳之间的间隙。遍及在内部形成有螺旋状的流路(38)的叶轮(11)的整周形成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40)。该凸缘部(40)被配设为将为了供从叶轮(11)喷出的污水流动而形成于泵壳(12)的第1侧壁(12a)与叶轮(11)的外周之间的流路(50)(排出流路)、与形成于该叶轮(11)的吸入部(27)的外周面与所述泵壳(12)的吸入部(21)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部(55)上下分割。而且,面向所述凸缘部(40)的流路(50)的上表面(40a)形成为与构成所述流路(50)的一部分的泵壳(12)的内表面(12e)大致同一平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体泵,特别是属于提高异物等的通过性的高通过性泵的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排出液体的泵,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公知有具备在内部形成有螺旋状的流路的叶轮,并以其旋转轴形成为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该叶轮的方案。在为这种泵的情况下,一般以覆盖上述叶轮的方式设置有泵壳,并利用形成于该泵壳内的排出流路将从叶轮喷出的液体高效地向泵外排出。上述泵壳形成为该壳内的排出流路随着趋向出口侧而截面积逐渐变大的漩涡状(参照专利文献1),并且将面向该叶轮的外周侧的排出流路的高度尺寸形成得比上述叶轮的喷出口大以使得液体在该排出流路内顺畅地流动(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2)。此处,如专利文献1以及2所示,叶轮的喷出口形成于分别配设于上下的所谓主板(在本说明书中相当于上端壁)与侧板(在本说明书中相当于凸缘部)之间,如上所述,若相比叶轮的喷出口增大排出流路的高度尺寸,则在构成排出流路的泵壳与上述侧板之间产生阶梯差,因该阶梯差而在二者之间产生比较大的间隙。另一方面,在内部形成有螺旋状的流路的叶轮(参照专利文献1)中,存在因流路形成为螺旋状而使得旋转轴方向的长度相应地增长的趋势,因而在该叶轮的吸入口侧的外周面与泵壳之间形成有比较长且大的空间。此外,该空间利用上述叶轮的侧板与上述排出流路划分开。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28-584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0-17293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240764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昭60-169538号公报然而,由于在排出流路内流动的液体的压力比上述空间内高,所以如上所述,在叶轮的侧板与泵壳之间形成有比较大的间隙的现有构造的情况下,异物容易与液体一起经由该间隙从上述排出流路向空间内侵入,从而存在侵入该空间内的异物缠绕于叶轮的问题。特别是,在内部形成有螺旋状的流路的叶轮中,如上所述,由于旋转轴方向的长度增长,所以若一旦异物从上述间隙进入空间内,则异物容易缠绕于叶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正是鉴于这种情况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在具备形成有螺旋状流路的叶轮的液体泵中,防止异物侵入该叶轮与泵壳之间的间隙,并且即便产生因本构造而引起的接触及磨损所导致的部件劣化,也能够容易地进行部件更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技术的解决方法中,利用遍及叶轮的整周地形成并相当于现有的侧板的凸缘部分隔泵壳内的排出流路与形成于叶轮的吸入口侧的外周侧的空间部,并且上述凸缘部的排出流路侧的面形成为与构成该排出流路的一部分的泵壳的内壁面大致同一平面,并且利用与泵壳不同的部件构成泵壳内的凸缘部对置面及其附近。具体而言,在技术方案1的技术中,以具备将液体朝向外周方向喷出的叶轮、以及覆盖该叶轮的泵壳的液体泵作为对象。而且,上述叶轮在旋转轴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吸入口,并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相对于该旋转轴方向横向开口的喷出口,在内部形成有将上述吸入口与喷出口连通的螺旋状流路,在上述泵壳具备:包围上述叶轮的喷出口侧的外周,并形成有将从该叶轮喷出的流体沿周方向送出的排出流路的侧壁部;以及从该侧壁部到上述叶轮的吸入口附近以包围该叶轮的外周的方式延伸的伸出壁部,在上述叶轮的外周面上遍及大致整周地形成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以便在上述泵壳内划分上述排出流路,另一方面,面向上述排出流路的上述泵壳的侧壁部的内表面朝向内侧弯曲并延伸以包围该凸缘部,该内表面的端缘部与上述凸缘部的上述排出流路侧的面被定位在大致同一面上,利用与泵壳不同的部件构成泵壳内的凸缘部对置面及其附近。通过该结构,分隔形成于叶轮的吸入口侧的外周的空间部与泵壳内的排出流路的凸缘部的排出流路侧的面形成为与构成该排出流路的一部分并且朝向内侧弯曲并延伸以包围上述凸缘部的泵壳的侧壁部的内表面大致同一平面,因此与因叶轮的侧板与泵壳之间的阶梯差而产生大间隙的现有构造相比,上述凸缘部与泵壳之间的间隙变窄,从而能够使异物不易进入该间隙。因此,能够防止异物向上述空间部的侵入,从而防止异物向叶轮的缠绕,并且即便产生因本构造而产生的接触、磨损所导致的部件劣化,也能够容易地进行部件更换。在上述的结构中,优选叶轮的凸缘部与泵壳的侧壁部之间的间隙在剖视图中形成为阶梯状(技术方案2的技术)。这样一来,阶梯状的间隙发挥流体密封的作用,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异物从凸缘部与泵壳之间的间隙向上述空间部的侵入。根据技术方案1的技术液体泵,在分隔排出流路与空间部的凸缘部中,将其排出流路侧的面形成为与泵壳的侧壁部的内表面大致同一平面,因此能够防止异物从该凸缘部与泵壳之间的间隙进入上述空间部内,并缠绕于叶轮的情况,并且即便产生因与叶轮的接触、磨损所导致的部件劣化,也能够容易地进行部件更换。根据技术方案2的技术,由于凸缘部与泵壳的间隙在剖视图中形成为阶梯状,所以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异物进入该间隙内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污水处理用泵的剖视图。图2是从上方观察叶轮的立体图。图3是从下方观察叶轮的立体图。图4是叶轮的俯视图。图5是图4的D1方向向视图。图6是图4的D2方向向视图。图7是图4的D3方向向视图。图8是图5的VIII-VIII线剖视图。图9是图6的IX-IX线剖视图。图10是图7的X-X线剖视图。图11是图5的XI-XI线剖视图。图12是图1的XII-XII线剖视图。图1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0:污水处理用泵(液体泵);11:叶轮;12:泵壳;12a:第1侧壁(侧壁部);12b:突出部;12c:第2侧壁(侧壁部、伸出壁部);12e:面向流路的面(内表面);12g:阶梯部(凸缘对置面);29:吸入口;34:喷出口;35:一次流路(螺旋状流路);36:一次叶片;37:二次流路;38:二次叶片(叶片部);40:凸缘部;40a:上表面(排出流路侧的面);50:流路(排出流路);55:空间部;56:间隙;60:耐磨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应予说明,以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实质上只不过是例示而已,无意限制本技术、其适用对象或其用途。(污水处理用泵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用泵10(液体泵)是涡轮式的潜水泵,该泵10具备叶轮11、覆盖该叶轮11的泵壳12、以及使该叶轮11旋转的封闭型的潜水马达13。上述潜水马达13具备:由定子14以及转子15构成的马达16、和覆盖该马达16的马达壳17。在该转子15的大致中心配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驱动轴18,该驱动轴18被轴承19、20支承为旋转自如。而且, 上述驱动轴18的下端部与叶轮11连结,由此,将上述潜水马达13的旋转传递至该叶轮11。上述泵壳12虽详细后述,但覆盖叶轮11并且形成有将从该叶轮11喷出的污水(液体)向泵外排出的流路50(排出流路),在其内部利用第1侧壁12a围起外周侧而形成泵室26,在该泵室26内容纳有后述的叶轮11的喷出部28(参照图2)。而且,如图1以及图12所示,在该叶轮11配置于泵壳12内的状态下,上述泵室26的一部分构成上述流路50。另外,如图1所示,在上述泵壳12的下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吸入部21,在形成于该吸入部21的空间内容纳有后述的叶轮11的吸入部27(参照图2)。而且,如上所述在泵壳12内配置有叶轮11的状态下,在该泵壳12的吸入部21的内周面与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体泵,具备将液体朝向外周方向喷出的叶轮、以及覆盖该叶轮的泵壳,所述液体泵的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在旋转轴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吸入口,并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相对于该旋转轴方向横向开口的喷出口,在所述叶轮的内部形成有将所述吸入口与喷出口连通的螺旋状流路,在所述泵壳具备:包围所述叶轮的喷出口侧的外周,并形成有将从该叶轮喷出的流体沿周方向送出的排出流路的侧壁部;以及从该侧壁部到所述叶轮的吸入口附近以包围该叶轮的外周的方式延伸的伸出壁部,在所述叶轮的外周面上遍及整周地形成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以便在所述泵壳内划分所述排出流路,另一方面,面向所述排出流路的所述泵壳的侧壁部的内表面朝向内侧弯曲并延伸以包围该凸缘部,该内表面的端缘部与所述凸缘部的所述排出流路侧的面被定位在同一面上,所述叶轮的凸缘部与所述泵壳的侧壁部之间的间隙在剖视图中形成为阶梯状,所述泵壳的侧壁部是利用与所述泵壳不同的部件构成的耐磨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体泵,具备将液体朝向外周方向喷出的叶轮、以及覆盖该叶轮的泵壳,所述液体泵的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在旋转轴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吸入口,并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相对于该旋转轴方向横向开口的喷出口,在所述叶轮的内部形成有将所述吸入口与喷出口连通的螺旋状流路,在所述泵壳具备:包围所述叶轮的喷出口侧的外周,并形成有将从该叶轮喷出的流体沿周方向送出的排出流路的侧壁部;以及从该侧壁部到所述叶轮的吸入口附近以包围该叶轮的外周的方式延伸的伸出壁部,在所述叶轮的外周面上遍及整周地形成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以便在所述泵壳内划分所述排出流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饭岛克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