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带锯齿后掠翼跨声速机动特性的机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59853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2 23:22
一种改善带锯齿后掠翼跨声速机动特性的机翼,包括内侧前缘襟翼、外侧前缘襟翼、外翼、副翼和内翼,内翼的外侧和外翼固定连接,外侧前缘襟翼连接在外翼前缘,内侧前缘襟翼连接在内翼前缘,外翼的后缘连接有副翼,还包括左偏涡流发生器和右偏涡流发生器,所述的左偏涡流发生器和右偏涡流发生器与外翼上表面连接,所述的内侧前缘襟翼和外侧前缘襟翼之间为斜削式钝形锯齿过渡,该钝形锯齿过渡与外侧前缘襟翼连接在一起同步偏转,在斜削式钝型锯齿顺气流方向下缘安装2个反偏型的涡流发生器,其产生的纵向涡从自由流引入能量注入到锯齿涡的低能量气流中,增强气流克服激波引起的逆压梯度的能力,延缓气流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善带锯齿后掠翼跨声速机动特性的机翼
技术介绍
飞机在跨声速机动飞行中的流场十分复杂,特别是旋涡与激波的相互作用对旋涡破裂与分离产生的影响较大。带有前缘锯齿的后掠翼布局飞机在跨声速机动飞行时,激波会导致机翼前缘锯齿的涡流破裂,进而引发气流分离。若左右机翼上形成的激波不对称,则导致分离流场也不对称,从而形成滚转力矩,使得一侧机翼无先兆地突然失速,导致诱发“翼下冲”现象发生,飞机的横向稳定性和操纵性将显著下降,极大地威胁飞行安全。如何在保证飞行器升阻特性和隐身效果的前提下,改善此类带锯齿后掠翼布局飞行器的跨声速机动特性,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善带锯齿后掠翼跨声速机动特性的机翼。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改善带锯齿后掠翼跨声速机动特性的机翼,包括内侧前缘襟翼、外侧前缘襟翼、外翼、副翼和内翼,内翼的外侧和外翼固定连接,外侧前缘襟翼连接在外翼前缘,内侧前缘襟翼连接在内翼前缘,外翼的后缘连接有副翼,还包括左偏涡流发生器和右偏涡流发生器,所述的左偏涡流发生器和右偏涡流发生器与外翼上表面连接,所述的内侧前缘襟翼和外侧前缘襟翼之间为斜削式钝形锯齿过渡,该钝形锯齿过渡与外侧前缘襟翼连接在一起同步偏转,内侧前缘襟翼和所述的钝形锯齿过渡之间有一条狭缝,所述的钝形锯齿过渡的前缘与来流方向在机翼平面内成一锐角。本专利技术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1、所述的钝形锯齿过渡的前缘与来流方向在机翼平面内的夹角范围为15°~75°。2、所述的左偏涡流发生器和右偏涡流发生器安装角度范围是左偏30°~右偏30°。3、所述的左偏涡流发生器和右偏涡流发生器靠近钝形锯齿过渡。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对后掠翼的外侧前缘襟翼锯齿进行再设计,形成斜削式钝型锯齿,可以减弱或消除锯齿在上翼面脱出的涡流。锯齿附近的涡流强度减小,上翼面的流动更稳定,可以减小涡流在激波干扰下破裂形成的气流分离范围,有助于改善机翼突然失速特性,在斜削式钝型锯齿顺气流方向下缘安装2个反偏型的涡流发生器,其产生的纵向涡从自由流引入能量注入到锯齿涡的低能量气流中,增强气流克服激波引起的逆压梯度的能力,延缓气流分离,在斜削式钝型锯齿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机翼上表面分离特性,改进飞机在跨声速机动飞行中气动特性和抖振特性。本专利技术设计简单、构造合理、成本低廉、灵活实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示意图1。图3是图2的A-A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示意图2。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示意图3。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改善带锯齿后掠翼跨声速机动特性的机翼,包括内侧前缘襟翼1、外侧前缘襟翼4、外翼5、副翼6和内翼7,内翼7的外侧和外翼5固定连接,外侧前缘襟翼4连接在外翼5前缘,内侧前缘襟翼1连接在内翼7前缘,外翼5的后缘连接有副翼6,还包括左偏涡流发生器8和右偏涡流发生器9,所述的左偏涡流发生器8和右偏涡流发生器9与外翼5上表面连接,所述的内侧前缘襟翼1和外侧前缘襟翼4之间为斜削式钝形锯齿过渡3,该钝形锯齿过渡3与外侧前缘襟翼连接在一起同步偏转,内侧前缘襟翼1和所述的钝形锯齿过渡3之间有一条狭缝,所述的钝形锯齿过渡3的前缘与来流方向在机翼平面内成一锐角。所述的钝形锯齿过渡3的前缘与来流方向在机翼平面内的夹角范围为15°~75°。所述的左偏涡流发生器8和右偏涡流发生器9安装角度范围是左偏30°~右偏30°。所述的左偏涡流发生器8和右偏涡流发生器9靠近钝形锯齿过渡3。本实施例在跨音速机动过程中,内侧前缘襟翼1、外侧前缘襟翼4和副翼6的偏转角度根据飞行状态由飞行控制程序决定。实施例2如图2-6所示:一种改善带锯齿后掠翼跨声速机动特性的机翼,包括内侧前缘襟翼1、外侧前缘襟翼4、外翼5、副翼6和内翼7,内翼7的外侧和外翼5固定连接,外侧前缘襟翼4连接在外翼5前缘,内侧前缘襟翼1连接在内翼7前缘,外翼5的后缘连接有副翼6,还包括左偏涡流发生器8和右偏涡流发生器9,所述的左偏涡流发生器8和右偏涡流发生器9与外翼5上表面连接,所述的内侧前缘襟翼1和外侧前缘襟翼4之间为斜削式钝形锯齿过渡3,该钝形锯齿过渡3与外侧前缘襟翼连接在一起同步偏转,内侧前缘襟翼1和所述的钝形锯齿过渡3之间有一条狭缝,所述的钝形锯齿过渡3的前缘与来流方向在机翼平面内成一锐角。所述的左偏涡流发生器8和右偏涡流发生器9靠近钝形锯齿过渡3。本实施例的机翼展弦比为2.0,内侧前缘襟翼1前缘后掠角30°,外侧前缘襟翼4前缘后掠角35°,内侧前缘襟翼1和外侧前缘襟翼4下偏10°,副翼6下偏5°。其中斜削式钝型锯齿3前缘与来流方向在机翼平面内夹角为30°。可以减弱或消除锯齿3附近的分离涡。在斜削式钝型锯齿3下方安装2个尺寸相同的反偏型涡流发生器。左偏涡流发生器8高度h为0.012m,长度l为0.057m,厚度d为0.0015m,左偏涡流发生器8前端斜边倾角α为20°,后端前端斜边倾角β为45°,安装角(涡流发生器纵向平面与正前方来流的夹角)为左偏4°,前端点距离前襟铰链线距离D1为0.124m。右偏涡流发生器9几何尺寸均与左偏涡流发生器8相同,安装角为右偏27°,前端点距离前襟铰链线距离D2为0.127m。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可以延缓气流分离,在跨声速机动飞行中,进一步改善带斜削式锯齿后掠翼飞机的跨声速气动特性和抖振特性,已在飞机模型的风洞试验中得到验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改善带锯齿后掠翼跨声速机动特性的机翼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善带锯齿后掠翼跨声速机动特性的机翼,包括内侧前缘襟翼(1)、外侧前缘襟翼(4)、外翼(5)、副翼(6)和内翼(7),内翼(7)的外侧和外翼(5)固定连接,外侧前缘襟翼(4)连接在外翼(5)前缘,内侧前缘襟翼(1)连接在内翼(7)前缘,外翼(5)的后缘连接有副翼(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偏涡流发生器(8)和右偏涡流发生器(9),所述的左偏涡流发生器(8)和右偏涡流发生器(9)与外翼(5)上表面连接,所述的内侧前缘襟翼(1)和外侧前缘襟翼(4)之间为斜削式钝形锯齿过渡(3),该钝形锯齿过渡(3)与外侧前缘襟翼连接在一起同步偏转,内侧前缘襟翼(1)和所述的钝形锯齿过渡(3)之间有一条狭缝,所述的钝形锯齿过渡(3)的前缘与来流方向在机翼平面内成一锐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带锯齿后掠翼跨声速机动特性的机翼,包括内侧前缘襟翼(1)、外侧前缘襟翼(4)、外翼(5)、副翼(6)和内翼(7),内翼(7)的外侧和外翼(5)固定连接,外侧前缘襟翼(4)连接在外翼(5)前缘,内侧前缘襟翼(1)连接在内翼(7)前缘,外翼(5)的后缘连接有副翼(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偏涡流发生器(8)和右偏涡流发生器(9),所述的左偏涡流发生器(8)和右偏涡流发生器(9)与外翼(5)上表面连接,所述的内侧前缘襟翼(1)和外侧前缘襟翼(4)之间为斜削式钝形锯齿过渡(3),该钝形锯齿过渡(3)与外侧前缘襟翼连接在一起同步偏转,内侧前缘襟翼(1)和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佳莉杨磊徐志福张杰马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