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路腰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外科手术。该融合器包括主体结构呈六面体形的融合器本体,融合器本体上设有上下贯通的植骨孔,植骨孔由融合器本体的前端、后端、左端和右端包围而成,融合器本体的上、下表面设有防滑齿,其结构特点是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前端向前延伸且截面逐渐收缩,后端设置有辅助定位孔,在左端和右端设有与植骨孔相连通的通孔。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植入方便准确、加快术后融合、不易滑出、稳定性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融合器,尤其是一种侧路腰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外科手术。
技术介绍
腰椎椎间融合术通常用于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等病症,可以恢复椎间高度、扩大椎间孔、支撑前柱以及增加融合节段稳定性。该技术在腰椎侧方切开微小手术切口,借助专用手术器械,完成椎间融合器的植入和固定。许多种不同形状的腰椎融合器在临床中被使用,理想的腰椎融合器的形状设计既要与椎体终板的圆弧形凹陷相匹配,又要增大植骨量及植骨与椎体终板的接触面积,以利用融合,又要植入方便且植入后融合器不易退出,又要能够准确判断融合器植入人体的位置,还要求植入时稳定可靠。因此手术时需选择恰当合适的椎间融合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植入方便准确、加快术后融合、不易滑出、稳定性高的侧路腰椎间融合器。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融合器包括主体结构呈六面体形的融合器本体,融合器本体上设有上下贯通的植骨孔,植骨孔由融合器本体的前端、后端、左端和右端包围而成,融合器本体的上、下表面设有防滑齿,其结构特点是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前端向前延伸且截面逐渐收缩,后端设置有辅助定位孔,在左端和右端设有与植骨孔相连通的通孔。本专利技术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左端和右端的外侧面呈外凸弧面,前端和后端的端面呈平面,辅助定位孔的开口向左端方向延伸。本专利技术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左端的外侧面呈外凸弧面,右端的外侧面呈内凹弧面,前端和后端的端部呈圆弧面,辅助定位孔位于靠近左端一侧。本专利技术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前端的高度大于后端的高度。本专利技术所述融合器本体在前端和右端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显影针,在后端和左端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显影针,第一显影针和第二显影针互相平行。本专利技术所述融合器本体在前端和左端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显影针,在后端和左端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显影针,第一显影针和第二显影针互相平行。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融合器本体的上、下表面设有倒齿状的防滑齿,防滑齿可以增加侧路腰椎间融合器与腰椎椎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侧路腰椎间融合器与腰椎椎体之间的摩擦力,使侧路腰椎间融合器固定稳定,防止侧路腰椎间融合器从腰椎椎体滑出,增加植入后的稳定性,达到融合的目的; 2、融合器本体上设有上下贯通的植骨孔,自髂前上嵴切取松质骨,将自体骨碎块塞入融合器内腔处并嵌紧,植骨孔可填入植骨,植骨面积大,提高融合速度、增强融合效果;3、融合器本体的上下表面为弧面时,融合器本体的上表面与腰椎的上椎体的下端面吻合,融合器本体的下表面与腰椎的下椎体的上端面吻合,有效防止腰椎融合器穿透或塌陷入下椎体中;4、融合器本体前端的高度大于后端的高度,与腰椎的生理前凸相符,有利于恢复腰椎生理曲线,减少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5、融合器本体的左端的外侧面呈外凸弧面,右端的外侧面呈内凹弧面时,左端外侧面为与相邻椎体前缘相似的解剖形设计,有利于术后融合;6、辅助定位孔的开口向融合器本体左端方向延伸时,融合器可单侧或双侧植入融合,确切有效,保留小关节活动度,防止邻近椎间退变加速,辅助定位孔位于靠近融合器本体左端一侧时,植骨面积大,融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后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左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右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仰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立体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使用状态图。图9为图8的A处放大图。图10为图8的侧视图。图11为图10的B处放大图。图12为图8的截面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主视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后视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左视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右视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俯视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仰视图。图1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使用状态图。图20为图16的侧视图。图21为图20的C处放大图。图22为图20的侧面图图23为图22的D处放大图。图24为图20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参见图1—图7,本实施例包括主体结构呈六面体形的融合器本体1,融合器本体1上设有上下贯通的植骨孔2,植骨孔2由融合器本体1的前端11、后端12、左端13和右端14包围而成,植骨孔2可填入植骨,提高融合速度、增强融合效果。融合器本体1的上、下表面设有防滑齿3,防滑齿3可以增加侧路腰椎融合器与腰椎椎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侧路腰椎融合器与腰椎椎体之间的摩擦力,使侧路腰椎融合器固定稳定,防止侧路腰椎融合器从腰椎椎体滑出,达到融合的目的。融合器本体1的前端11向前延伸且截面逐渐收缩,融合器本体1的左端13和右端14的外侧面呈外凸弧面,前端11和后端12的端面呈平面,此形状有利于手术时侧路腰椎融合器的植入。融合器本体1的后端2设置有辅助定位孔7,辅助定位孔7的开口向左端13方向延伸,可单侧或双侧植入融合,确切有效,保留小关节活动度,防止邻近椎间退变加速。在左端13和右端14设有与植骨孔2相连通的通孔5。辅助定位孔7用于安装器械夹持和植入融合器本体1,操作时将安装器械伸入辅助定位孔7内然后通过安装器械将融合器本体1置于两腰椎之间,然后通过通孔5植入松质骨骨屑,最后去掉安装器械。融合器本体1在前端11和右端14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显影针41,在后端12和左端13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显影针42,第一显影针41和第二显影针42互相平行。各显影针可在X光下显影,便于手术中确定侧路腰椎融合器的位置。融合器本体1的前端11的高度大于后端12的高度,与腰椎的生理前凸相符。参见图8—图12,手术时先将病变椎体撑开,然后将填充好骨质的侧路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即可。实施例2:参见图13—图18,本实施例包括主体结构呈六面体形的融合器本体1,融合器本体1上设有上下贯通的植骨孔2,植骨孔2由融合器本体1的前端11、后端12、左端13和右端14包围而成,植骨孔2可填入植骨,提高融合速度、增强融合效果。融合器本体1的上、下表面设有防滑齿3,防滑齿3可以增加侧路腰椎融合器与腰椎椎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侧路腰椎融合器与腰椎椎体之间的摩擦力,使侧路腰椎融合器固定稳定,防止侧路腰椎融合器从腰椎椎体滑出,达到融合的目的。融合器本体1的前端11向前延伸且截面逐渐收缩,融合器本体1的左端13的外侧面呈外凸弧面,右端14的外侧面呈内凹弧面,前端11和后端12的端部呈圆弧面。,此形状有利于手术时侧路腰椎融合器的植入。融合器本体1的后端2设置有辅助定位孔7,辅助定位孔7位于靠近左端13一侧,植骨面积大,融合率高。在左端13和右端14设有与植骨孔2相连通的通孔5。辅助定位孔7用于安装器械夹持和植入融合器本体1,操作时将安装器械伸入辅助定位孔7内然后通过安装器械将融合器本体1置于两腰椎之间,然后通过通孔5植入松质骨骨屑,最后去掉安装器械。融合器本体1在前端11和左端13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显影针41,在后端12和左端13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显影针42,第一显影针41和第二显影针42互相平行。各显影针可在X光下显影,便于手术中确定侧路腰椎融合器的位置。融合器本体1的前端11的高度大于后端12的高度,与腰椎的生理前凸相符。参见图19—图24,手术时先将病变椎体撑开,然后将填充好骨质的侧路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即可,植入角度为0°、4°或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路腰椎间融合器,包括主体结构呈六面体形的融合器本体(1),融合器本体(1)上设有上下贯通的植骨孔(2),植骨孔(2)由融合器本体(1)的前端(11)、后端(12)、左端(13)和右端(14)包围而成,融合器本体(1)的上、下表面设有防滑齿(3),其特征是: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前端(11)向前延伸且截面逐渐收缩,后端(12)设置有辅助定位孔(7),在左端(13)和右端(14)设有与植骨孔(2)相连通的通孔(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路腰椎间融合器,包括主体结构呈六面体形的融合器本体(1),融合器本体(1)上设有上下贯通的植骨孔(2),植骨孔(2)由融合器本体(1)的前端(11)、后端(12)、左端(13)和右端(14)包围而成,融合器本体(1)的上、下表面设有防滑齿(3),其特征是: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前端(11)向前延伸且截面逐渐收缩,后端(12)设置有辅助定位孔(7),在左端(13)和右端(14)设有与植骨孔(2)相连通的通孔(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间融合器,其特征是: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左端(13)和右端(14)的外侧面呈外凸弧面,前端(11)和后端(12)的端面呈平面,辅助定位孔(7)的开口向左端(13)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间融合器,其特征是:所述融合器本体(1)的左端(13)的外侧面呈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康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