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彩华专利>正文

带切水槽的钓鱼浮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56496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2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带切水槽的钓鱼浮漂,包括漂尾、漂身和漂脚,漂身的一端与漂尾连接,另一端与漂脚连接。漂尾、漂身和漂脚为一体式结构。漂身与漂尾连接的一端的顶部设有不少于两道的切水槽。本案的带切水槽的钓鱼浮漂,在漂身顶部对称开设切水槽,可减少浮漂在水中的阻力,增强了浮漂的传递的鱼汛信号,便于钓鱼人更加方便、清晰判断鱼在水中吃饵的讯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钓鱼用具,尤其涉及一种带切水槽的钓鱼浮漂。
技术介绍
浮漂是垂钓时鱼儿咬钩的信息反应的工具,根据浮漂的上浮和下沉等动态,可测知鱼儿在水中咬钩的情况,从而决定提竿的时机。目前在人们日常钓鱼过程中,传统的钓鱼用的浮漂漂身上下两端都是圆锥形设计,鱼在吃到鱼饵鱼钩之后信号通过鱼线的传导反应在浮漂上,这种圆锥形在水中的阻力比较大当鱼轻微的吃饵后有时候浮漂上所传递的信号很弱,有时候根本看不到鱼汛,不能满足钓鱼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浮漂阻力小、传递信号强的带切水槽的钓鱼浮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切水槽的钓鱼浮漂,包括漂尾、漂身和漂脚,所述漂身的一端与漂尾连接,另一端与漂脚连接,所述漂尾、漂身和漂脚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漂身与漂尾连接的一端的顶部设有不少于两道的切水槽。其中,所述不少于两道的切水槽沿漂身横截面均匀开设,且不少于两道的切水槽的中心与浮漂重心之间的夹角相同。其中,所述切水槽为四道,所述四道切水槽的中心分别与浮漂重心之间的夹角为90度。其中,所述漂身为空心结构,且所述漂身的厚度不小于三毫米。其中,所述漂脚为竹脚或碳角或钢脚。其中,所述漂脚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套有环形橡皮筋。其中,所述漂尾为圆台体结构,漂尾靠近漂身的一端的直径大于远离漂身一端的直径。其中,所述漂尾上设有醒目标识的环形刻度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带切水槽的钓鱼浮漂,在漂身顶部对称开设切水槽,可减少浮漂在水中的阻力,增强了浮漂的传递的鱼汛信号,便于钓鱼人更加方便、清晰判断鱼在水中吃饵的讯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浮漂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浮漂漂尾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如下:1、漂尾 2、漂身3、漂脚 4、切水槽5、环形刻度层 6、环形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表述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切水槽4的钓鱼浮漂,包括漂尾1、漂身2和漂脚3,漂身2的一端与漂尾1连接,另一端与漂脚3连接,漂尾1、漂身2和漂脚3为一体式结构。漂身2与漂尾1连接的一端的顶部设有不少于两道的切水槽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带切水槽4的钓鱼浮漂,在漂身2顶部对称开设切水槽4,可减少浮漂在水中的阻力,增强了浮漂的传递的鱼汛信号,便于钓鱼人更加方便、清晰判断鱼在水中吃饵的讯号。本技术带切水槽4的钓鱼浮漂对鱼汛反应灵敏的原理为:钓鱼者在垂钓时,希望浮漂能产生较大位移量而且动作快速,位移量大可造成醒目的效果;快速可以及时发现鱼汛。鱼通过就饵吸饵所产生的吸力或拉力打破了浮漂、铅坠、钓饵所成合力带来的平衡关系,这种打破平衡额外的力我们希望它及尽可能通过示目杆显示出来,它代表了鱼吃食对钓钩产生的作用。对于钓组先前形成的平衡而言,鱼无论咬食、吸食形成了破坏力,必然对先前设置的钓目产生作用。在垂钓中鱼发出突然的吸力必然导致钓组产生快速运动,由于水的阻力作用,目前市面上的未设有切水槽4的漂体,配重的铅坠体积比本技术设有切水槽4的漂体配重的铅坠体积要大,而大的铅坠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必然大,这部分阻力消耗了部分鱼发出的吸力,最终导致目前市面上未带切水槽4的浮漂的钓目位移量比本技术带切水槽4的漂体的钓目位移量要小。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带切水槽4的浮漂对鱼汛的反应更加灵敏。在本实施例中,不少于两道的切水槽4沿漂身2横截面均匀开设,且不少于两道的切水槽4的中心与浮漂重心之间的夹角相同。其中切水槽4为四道,四道切水槽4的中心分别与浮漂重心之间的夹角为90度。漂身2顶部对称设置四道切水槽4,浮漂的体积、重量相对变小,可对称地减少漂身2在水中受到的阻力,鱼在吃饵的过程中牵动鱼线,让浮漂信号传递的更轻松灵敏。当然本技术的切水槽4的数量还可为两道,此时每道切水槽4中心与浮漂重心之间的夹角为180度;当切水槽4的数量为三道,此时每道切水槽4中心与浮漂重心之间的夹角为120度;依次类推,只要切水槽4沿漂身2横截面均匀开设,漂身2均匀受到水的阻力的技术方案,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技术切水槽4的制备工艺过程为:在钓鱼浮漂漂身2的成型过程中,利用精雕细琢在浮漂漂身2顶部增加几道切水槽4,利用切削打磨的方法让切水槽4更加流畅。最后再喷涂防水油漆,让钓鱼浮漂的防水性、切水性提高很多。增加切水槽4后的浮漂在传递鱼汛时更能清晰、放大浮漂的信号,增强浮漂的灵敏度,便于钓鱼人清晰看到钓鱼浮漂的所有信号。切水槽4的设计,鱼在吃饵的过程中牵动鱼线,让浮漂信号传递的更轻松灵敏在本实施例中,漂身2为空心结构,且漂身2的厚度不小于三毫米。与实心漂身2相比,空心的漂身2浮力较大,传递鱼汛比较灵敏,同时漂身2的厚度不小于三毫米,也可以保证漂身2较厚的外层踩而不裂,增加了漂身2的厚度。当然本技术的浮漂也可设计为实心漂身2,任何其他通过在漂身2顶部设置切水槽4的技术方案,都纳入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漂脚3为竹脚或碳角或钢脚。漂脚3为竹脚可选取厚实的外层竹皮,经特殊处理可以使比重增加,这样竹脚变细,破水能力并没有降低,可达到很好的传递鱼汛的效果。碳脚和钢脚具有基本不吃水、强度高、耐撞击、抗磨损的特点,具有持久性。以上材料的漂脚3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本技术漂脚3还可为其他材料,任何通过在漂身2顶部设置切水槽4的技术方案,都纳入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漂脚3上设有环形凹槽6,环形凹槽6内套有环形橡皮筋。漂脚3上设置环形凹槽6和橡皮筋,与钓钩相连,可实现垂钓的目的。同时钓钩与漂脚3相连,钓钩可将鱼汛灵敏的传递至钓组,便于钓鱼者识别鱼汛,有助于钓鱼者提高把握鱼汛的能力。请参阅图2,漂尾1为圆台体结构,漂尾1靠近漂身2的一端的直径大于远离漂身2一端的直径。一般长漂尾1有更大的浮力增量范围及更长时间的动态标示(钓饵沉底过程),但漂尾1的加长同时也带来了浮漂重心升高的负面影响。本技术的浮漂为变径设计,漂尾1靠近漂身2的一端的直径大于远离漂身2一端的直径,尖部相对比较细弱,这样有利于降低漂尾1的重心,提高了浮漂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同时变径设计也能有效地起到放大信号的作用,有助于钓鱼者提高把握鱼汛的能力。在本实施例中,漂尾1上设有醒目标识的环形刻度层5。在漂尾1上设置醒目标识的环形刻度层5,当鱼汛传递到钓组时,漂尾1上醒目标识的环形刻度层5可提醒钓鱼者,有助于钓鱼者提高把握鱼汛的能力。本技术的优势在于:1、在漂身2顶部对称开设切水槽4,可减少浮漂在水中的阻力,增强了浮漂的传递的鱼汛信号,便于钓鱼人更加方便、清晰判断鱼在水中吃饵的讯号;2、漂尾1为变径设计,靠近漂身2的一端的直径大于远离漂身2一端的直径,尖部相对比较细弱,这样有利于降低漂尾1的重心,提高了浮漂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3、漂尾1上醒目标识的环形刻度层5可提醒钓鱼者,有助于钓鱼者提高把握鱼汛的能力。以上公开的仅为本技术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切水槽的钓鱼浮漂,其特征在于,包括漂尾、漂身和漂脚,所述漂身的一端与漂尾连接,另一端与漂脚连接,所述漂尾、漂身和漂脚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漂身与漂尾连接的一端的顶部设有不少于两道的切水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切水槽的钓鱼浮漂,其特征在于,包括漂尾、漂身和漂脚,所述漂身的一端与漂尾连接,另一端与漂脚连接,所述漂尾、漂身和漂脚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漂身与漂尾连接的一端的顶部设有不少于两道的切水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切水槽的钓鱼浮漂,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少于两道的切水槽沿漂身横截面均匀开设,且不少于两道的切水槽的中心与浮漂重心之间的夹角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切水槽的钓鱼浮漂,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水槽为四道,所述四道切水槽的中心分别与浮漂重心之间的夹角为90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彩华
申请(专利权)人:廖彩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