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挽式驱动功率管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54000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2 16: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推挽式驱动功率管电路,包括电机、与电机相连接的PWM信号输入端,在PWM信号输入端与电机之间设有驱动功率管电路,驱动功率管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五电阻和MOS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使用便捷,直接由PWM信号控制占空比经过反推挽电路进行驱动电压放大来达到驱动NMOS的目的,由于驱动电压足够大,故而使得MOS的效率更高,温升更低,使用稳定性好,适用性强且实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功率管电路
,特别涉及一种推挽式驱动功率管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存在的一些驱动功率管电路其控制电路主要如附图1所示,其在使用时当FAN为PWM信号直接控制NMOS管Q6的G极为开关频率(调节占空比)从而使NMOS管的D极与S极导通来控制电机工作转速,其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实现控制,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I/O口直接驱动蕊片驱动电流有限。有些MOS效率想做的高点,驱动电压相对会要求高些,MOS管的温度才会低,而此电路在应用中驱动电压会受蕊片的输出从而使得MOS管的输出功率受限制(且MOS温度也会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稳定性好且适用性强的推挽式驱动功率管电路。本技术提出一种推挽式驱动功率管电路,包括电机、与所述电机相连接的PWM信号输入端,在所述PWM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电机之间设有驱动功率管电路,所述驱动功率管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五电阻和MOS管,所述PWM信号输入端通过第一电阻后连接在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上,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接电源,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三电阻连接在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上、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电源、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四电阻连接在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上,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在MOS管的栅极上,所述第五电阻连接在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MOS管的源极接地且漏极接电机。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所述MOS管为N型MOS管。本技术的结构简单、使用便捷,直接由PWM信号控制占空比经过反推挽电路进行驱动电压放大来达到驱动NMOS的目的,由于驱动电压足够大,故而使得MOS的效率更高,温升更低,使用稳定性好,适用性强且实用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驱动功率管电路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2,提出本技术的的一实施例,一种推挽式驱动功率管电路,包括电机1、与所述电机1相连接的PWM信号输入端2,在所述PWM信号输入端2与所述电机1之间设有驱动功率管电路3,所述驱动功率管电路3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三极管Q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五电阻R5和MOS管Q4,所述PWM信号输入1端通过第一电阻R1后连接在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上,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R2接电源BT,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三电阻R3连接在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上、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电源BT、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在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上,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在MOS管Q4的栅极上,所述第五电阻R5连接在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MOS管Q4的源极接地且漏极接电机1。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所述MOS管为N型MOS管。其工作原理简述如下:使用PWM信号输出的占空比,再经过N管Q4来控制反推挽电路当PWM信号为低电位时,Q1的1脚(GND)和3脚断开,电源BT经R2上拉电阻给的R3高电位来控制三极管Q2的1脚和3脚(电源BT)导通,使得NMOS管Q4直接由电源BT的电压打开当PWM信号为高电位时,Q1的1脚(GND)和3脚导通,从而产生一个低电位来控制三极管Q3的1脚(GND)和3脚导通,使得NMOS管Q4关闭。在电路中,直接由PWM信号控制占空比经过反推挽电路进行驱动电压放大来达到驱动NMOS的目的(驱动电压足够大,使得MOS的效率更高,温升更低)本技术的结构简单、使用便捷,直接由PWM信号控制占空比经过反推挽电路进行驱动电压放大来达到驱动NMOS的目的,由于驱动电压足够大,故而使得MOS的效率更高,温升更低,使用稳定性好,适用性强且实用性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推挽式驱动功率管电路,包括电机、与所述电机相连接的PWM信号输入端,在所述PWM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电机之间设有驱动功率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功率管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五电阻和MOS管,所述PWM信号输入端通过第一电阻后连接在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上,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接电源,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三电阻连接在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上、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电源、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四电阻连接在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上,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在MOS管的栅极上,所述第五电阻连接在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MOS管的源极接地且漏极接电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推挽式驱动功率管电路,包括电机、与所述电机相连接的PWM信号输入端,在所述PWM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电机之间设有驱动功率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功率管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五电阻和MOS管,所述PWM信号输入端通过第一电阻后连接在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上,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接电源,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三电阻连接在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上、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电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辉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金莱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