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工程应用领域,尤其一种全自动控制爬杆装置,包括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第一机架上部左侧设置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左侧连接有第一脚手架,第一机架上部中心位置安装有伺服电机,第一机架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包括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第四立杆和方框架,第二机架左侧设置有第二支架,第二支架左侧连接有第二脚手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第一机架上设置有伺服电机,通同步带将第一机架与第二机架连接起来,第一机架与第二机架滑动连接,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均连接有脚手架,在伺服电机的作用下,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可实现自主升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运行平稳,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应用领域,尤其一种全自动控制爬杆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高空维修维修问题已经开始越来越被重视,现今高空维修绝大部分是靠人力进行,然而依靠人力的高空维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也会大量的浪费人力资源。在平常生活中,大部分的高空维修,比如攀爬电线杆进行维修线路,都是人为的攀爬,不仅费时而且极不安全,因此产生了利用自动攀爬机构解决人工攀爬烦扰的想法。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201510702359.8)公开一种爬杆机器人,其中采用电机通过带动连杆机构进行力的传递,虽说其传递力的性能好,但其结构复杂,传递不够平稳,且速度可调控性很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的全自动控制爬杆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自动控制爬杆装置,包括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所述第一机架上部左侧设置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左侧连接有第一脚手架,所述第一机架上部中心位置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第一机架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包括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第四立杆和方框架,所述方框架的四角边分别安装在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的顶端上,所述第二机架分别套装在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上,所述第二机架左侧设置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左侧连接有第二脚手架。优选地,所述方框架中间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上安装有定滑轮,所述伺服电机通过转轴连接有皮带轮,所述皮带轮与定滑轮之间绕有同步带,所述同步带的一端接在第二机架的上部,所述同步带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机架的下部。优选地,所述第二机架与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连接处分别设置有第一滑轮机构、第二滑轮机构、第三滑轮机构和第四滑轮机构,所述第一滑轮机构与第一立杆接触的四个面均设置有第一滑动轮,所述第二滑轮机构与第二立杆接触的四个面均设置有第二滑动轮,所述第三滑轮机构与第三立杆接触的四个面均设置有第三滑动轮,所述第四滑轮机构与第四立杆接触的四个面均设置有第四滑动轮。优选地,所述第一脚手架包括第一夹手,所述第一夹手下部设置有第一摩擦片,所述第二脚手架包括第二夹手,第二夹手下部设置有第二摩擦片。优选地,所述第一机架底部连接有若干个支撑脚。优选地,所述第一机架、第二机架、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脚手架和第二脚手架均采用钛合金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摩擦片和第二摩擦片均采用橡胶材料制成。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在第一机架上设置有伺服电机,通同步带将第一机架与第二机架连接起来,第一机架与第二机架滑动连接,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均连接有脚手架,在伺服电机的作用下,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可实现自主升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运行平稳,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右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轴侧图;图中附图标记:1-第一机架;2-第二机架;3-支撑框架;4-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伺服电机;7-第一立杆;8-第二立杆;9-第三立杆;10-第四立杆;11-方框架;12-定滑轮;13-第一滑轮机构;14-第二滑轮机构;15-第三滑轮机构;16-第四滑轮机构;17-第一脚手架,18-第一摩擦片;19-第二脚手架;20-第二摩擦片;21-支撑脚;22-圆杆;23-同步带;24-皮带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如图1并结合图2至图4所示,一种全自动控制爬杆装置,包括第一机架1和第二机架2,所述第一机架1上部左侧设置有第一支架4,所述第一支架4左侧连接有第一脚手架17,所述第一机架1上部中心位置安装有伺服电机6,所述第一机架1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支撑框架3,所述支撑框架3包括第一立杆7、第二立杆8、第三立杆9、第四立杆10和方框架11,所述方框架11的四角边分别安装在第一立杆7、第二立杆8、第三立杆9和第四立杆10的顶端上,所述第二机架2分别套装在第一立杆7、第二立杆8、第三立杆9和第四立杆10上,所述第二机架2左侧设置有第二支架5,所述第二支架5左侧连接有第二脚手架19。进一步的,所述方框架11中间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上安装有定滑轮12,所述伺服电机6通过转轴连接有皮带轮24,所述皮带轮24与定滑轮12之间绕有同步带23,所述同步带23的一端接在第二机架2的上部,所述同步带23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机架2的下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机架2与第一立杆7、第二立杆8、第三立杆9和第四立杆10连接处分别设置有第一滑轮机构13、第二滑轮机构14、第三滑轮机构15和第四滑轮机构16,所述第一滑轮机构13与第一立杆7接触的四个面均设置有第一滑动轮,所述第二滑轮机构14与第二立杆8接触的四个面均设置有第二滑动轮,所述第三滑轮机构15与第三立杆9接触的四个面均设置有第三滑动轮,所述第四滑轮机构16与第四立杆10接触的四个面均设置有第四滑动轮;可避免立杆与第二机架2产生不必要的摩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脚手架17包括第一夹手,所述第一夹手下部设置有第一摩擦片18,所述第二脚手架19包括第二夹手,第二夹手下部设置有第二摩擦片2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机架1底部连接有若干个支撑脚2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机架1、第二机架2、第一支架4、第二支架5、第一脚手架17和第二脚手架19均采用钛合金材料制成,重量轻,强度高,能够支撑起整个机器人,所述第一摩擦片18和第二摩擦片20均采用橡胶材料制成,橡胶材料摩擦性较好。其中,第一脚手架17和第二脚手架19与圆杆22相贴合,产生静摩擦,两个脚手架的下部贴有摩擦片,上部没有摩擦片,使之能顺利向上运动不会有太大阻碍,阻碍其向下的运动,产生静摩擦。第二脚手架19可以随第二机架2上下自由运动,第一脚手架17固定在第一机架1上。伺服电机6,可正反转动,连接带轮,带动同步带23,为整个机构提供上下的动力。同步带23,选取摩擦系数较大的同步带,不会打滑,与第一脚手架17固定连接,带动其上下运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自动控制爬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所述第一机架上部左侧设置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左侧连接有第一脚手架,所述第一机架上部中心位置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第一机架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包括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第四立杆和方框架,所述方框架的四角边分别安装在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的顶端上,所述第二机架分别套装在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上,所述第二机架左侧设置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左侧连接有第二脚手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控制爬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所述第一机架上部左侧设置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左侧连接有第一脚手架,所述第一机架上部中心位置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第一机架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包括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第四立杆和方框架,所述方框架的四角边分别安装在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的顶端上,所述第二机架分别套装在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上,所述第二机架左侧设置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左侧连接有第二脚手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控制爬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框架中间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上安装有定滑轮,所述伺服电机通过转轴连接有皮带轮,所述皮带轮与定滑轮之间绕有同步带,所述同步带的一端接在第二机架的上部,所述同步带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机架的下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控制爬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架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后壮,胡俊壮,侍磊,袁昌安,赵亚帅,战宝田,梁栋,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