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250636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2 1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其包括一具有容纳空间用于可分离插入或移出氧烛的下壳组件,并在下壳组件的顶部的开口处分离扣合一上壳组件,上壳组件上设置有一可与氧烛的火帽相抵触并引发氧烛释放氧气的引发器,下壳组件的底部设置有可防止引发器与氧烛的火帽之间产生应力松弛的弹簧。更换氧烛时,移开上壳组件,取出以消耗完的氧烛,再更换新的氧烛插入下壳组件,然后盖上上壳组件,以使引发器与氧烛的火帽相抵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设计巧妙,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供氧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的供氧装置为单体氧烛的形式,氧烛在引发时产生的热量直接影响人们正常的握执,非常不利于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用于收容和更换氧烛,其包括一具有容纳空间的下壳组件,所述下壳组件的顶部形成该容纳空间的开口,所述氧烛的尾部可从所述开口插入至所述下壳组件内部,所述氧烛顶部的火帽伸出至所述开口的上部,所述下壳组件的顶部的开口处可分离扣合一用于遮挡所述开口的上壳组件,所述上壳组件上设置有一可与所述氧烛的火帽相抵触并引发氧烛释放氧气的引发器,所述下壳组件的底部设置有可防止所述引发器与所述氧烛的火帽之间产生应力松弛的弹簧。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下壳组件包括一顶部形成所述开口的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包括上下相连接且在内部贯通形成容纳空间的上容纳腔和下容纳腔,所述开口形成在所述上容纳腔的顶部;所述氧烛可分离插入所述上容纳腔内,所述下容纳腔内依序设置有支撑板、弹簧、底板、下定位板和硅胶垫;所述支撑板固定在所述下容纳腔的底部,所述弹簧固定在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下定位板固定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硅胶垫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下定位板呈开口朝上的碗状,其底部呈一平面,所述下定位板的底部中心处形成有一第五通孔,所述底板的中心处形成有与所述第五通孔相匹配的第四通孔,所述硅胶垫的尾端可依序穿过所述第五通孔和第四通孔,以将所述硅胶垫、下定位板和底板连接成一整体。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上壳组件包括一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包括一可遮挡所述开口的固定板,沿所述固定板的边缘向上一体延伸形成一环形的上容纳空间,沿所述固定板的边缘向下一体延伸形成一环形的下容纳空间,所述下容纳空间可扣合在所述下壳体顶部开口的外侧壁上;所述上容纳空间内依序设置有降温板、引发器和保护盖,所述下容纳空间内固定有一个与所述下定位板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上定位板。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的中部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降温板的中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上定位板的碗底处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三通孔,所述氧烛的火帽可依序穿过所述第三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伸出,所述引发器可分离固定在所述降温板上且对应所述第二通孔处。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降温板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限位槽,所述第二通孔形成在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槽底,所述引发器可分离固定在所述限位槽的槽底处,所述保护盖可分离扣压在所述限位槽内、以遮挡所述引发器。本技术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通过一具有容纳空间的下壳组件用于可分离插入/移出氧烛,并在下壳组件的顶部的开口处分离扣合一上壳组件,上壳组件上设置有一可与氧烛的火帽相抵触并引发氧烛释放氧气的引发器,下壳组件的底部设置有可防止引发器与氧烛的火帽之间产生应力松弛的弹簧。更换氧烛时,移开上壳组件,取出以消耗完的氧烛,再更换新的氧烛插入下壳组件,然后盖上上壳组件,以使引发器与氧烛的火帽相抵触。本技术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设计巧妙,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中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的剖视图。图2为一实施例中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局部分解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下壳组件的分解图的剖视图。图4为图2上壳组件的分解图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作进一步详细描述。请同时参见图1和图2,一种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用于收容和更换氧烛(20),其包括一具有容纳空间的下壳组件(10),下壳组件(10)的顶部形成该容纳空间的开口(113),氧烛(20)的尾部可从开口(111)插入至下壳组件(10)内部,氧烛(20)顶部的火帽(21)伸出至开口(113)的上部,下壳组件(10)的顶部的开口(111)处可分离扣合一用于遮挡开口(111)的上壳组件(30),上壳组件(30)上设置有一可与氧烛(20)的火帽(21)相抵触并引发氧烛释放氧气的引发器(34),下壳组件(10)的底部设置有可防止引发器(34)与氧烛(20)的火帽(21)之间产生应力松弛的弹簧(13)。请同时参见图3,下壳组件(10)包括一顶部形成开口(111)的下壳体(11),下壳体(11)包括上下相连接且在内部贯通形成容纳空间的上容纳腔(112)和下容纳腔(113),开口(111)形成在上容纳腔(112)的顶部;氧烛(20)可分离插入上容纳腔(112)内,下容纳腔(113)内依序设置有支撑板(12)、弹簧(13)、底板(14)、下定位板(15)和硅胶垫(16);支撑板(12)固定在下容纳腔(113)的底部,弹簧(13)固定在支撑板(12)和底板(14)之间,下定位板(15)固定在底板(14)的上表面,硅胶垫(16)固定在底板(14)上。优选的,下定位板(15)呈开口朝上的碗状,其底部呈一平面,下定位板(15)的底部中心处形成有一第五通孔(151),底板(14)的中心处形成有与第五通孔(15)相匹配的第四通孔(141),硅胶垫(16)的尾端可依序穿过第五通孔(151)和第四通孔(141),以将硅胶垫(16)、下定位板(15)和底板(14)连接成一整体。请同时参见图4,上壳组件(30)包括一上壳体(31),上壳体(31)包括一可遮挡开口(111)的固定板(311),沿固定板(311)的边缘向上一体延伸形成一环形的上容纳空间(312),沿固定板(311)的边缘向下一体延伸形成一环形的下容纳空间(313),下容纳空间(313)可扣合在下壳体(11)顶部开口(111)的外侧壁上;上容纳空间(312)内依序设置有降温板(33)、引发器(34)和保护盖(35),下容纳空间(313)内固定有一个与下定位板(15)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上定位板(32)。优选的,固定板(311)的中部形成有第一通孔(3111),降温板(33)的中部形成有与第一通孔(3111)相对应的第二通孔(331),上定位板(32)的碗底处形成有与第一通孔(3111)相对应的第三通孔(321),氧烛(20)的火帽(21)可依序穿过第三通孔(321)、第一通孔(3111)和第二通孔(331)并伸出,引发器(34)可分离固定在降温板(33)上且对应第二通孔(331)处。降温板(33)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限位槽(332),第二通孔(331)形成在第一限位槽(332)的槽底,引发器(34)可分离固定在限位槽(332)的槽底处,保护盖(35)可分离扣压在限位槽(332)内、以遮挡引发器(34)。综上,本技术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通过设置一具有容纳空间的下壳组件用于可分离插入/移出氧烛,并在下壳组件的顶部的开口处分离扣合一上壳组件,上壳组件上设置有一可与氧烛的火帽相抵触并引发氧烛释放氧气的引发器,下壳组件的底部设置有可防止引发器与氧烛的火帽之间产生应力松弛的弹簧。更换氧烛时,移开上壳组件,取出以消耗完的氧烛,再更换新的氧烛插入下壳组件,然后盖上上壳组件,以使引发器与氧烛的火帽相抵触。本技术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设计巧妙,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虽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用于收容和更换氧烛(20),其包括一具有容纳空间的下壳组件(10),所述下壳组件(10)的顶部形成该容纳空间的开口(113),所述氧烛(20)的尾部可从所述开口(111)插入至所述下壳组件(10)内部,所述氧烛(20)顶部的火帽(21)伸出至所述开口(113)的上部,所述下壳组件(10)的顶部的开口(111)处可分离扣合一用于遮挡所述开口(111)的上壳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组件(30)上设置有一可与所述氧烛(20)的火帽(21)相抵触并引发氧烛释放氧气的引发器(34),所述下壳组件(10)的底部设置有可防止所述引发器(34)与所述氧烛(20)的火帽(21)之间产生应力松弛的弹簧(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用于收容和更换氧烛(20),其包括一具有容纳空间的下壳组件(10),所述下壳组件(10)的顶部形成该容纳空间的开口(113),所述氧烛(20)的尾部可从所述开口(111)插入至所述下壳组件(10)内部,所述氧烛(20)顶部的火帽(21)伸出至所述开口(113)的上部,所述下壳组件(10)的顶部的开口(111)处可分离扣合一用于遮挡所述开口(111)的上壳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组件(30)上设置有一可与所述氧烛(20)的火帽(21)相抵触并引发氧烛释放氧气的引发器(34),所述下壳组件(10)的底部设置有可防止所述引发器(34)与所述氧烛(20)的火帽(21)之间产生应力松弛的弹簧(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组件(10)包括一顶部形成所述开口(111)的下壳体(11),所述下壳体(11)包括上下相连接且在内部贯通形成容纳空间的上容纳腔(112)和下容纳腔(113),所述开口(111)形成在所述上容纳腔(112)的顶部;所述氧烛(20)可分离插入所述上容纳腔(112)内,所述下容纳腔(113)内依序设置有支撑板(12)、弹簧(13)、底板(14)、下定位板(15)和硅胶垫(16);所述支撑板(12)固定在所述下容纳腔(113)的底部,所述弹簧固定在所述支撑板(12)和所述底板(14)之间,所述下定位板(15)固定在所述底板(14)的上表面,所述硅胶垫(16)固定在所述底板(14)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更换氧烛的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定位板(15)呈开口朝上的碗状,其底部呈一平面,所述下定位板(15)的底部中心处形成有一第五通孔(151),所述底板(14)的中心处形成有与所述第五通孔(15)相匹配的第四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多李晓明卢进轩严禾谭世文方顺
申请(专利权)人:惠阳太极新技术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