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包括第一组排气支管,第二组排气支管,导流隔板以及废气出口,其中,所述第一组排气支管和第二组排气支管汇集于废气出口;所述导流隔板设置于废气出口内,用于隔开两组排气支管,和/或,每组排气支管所包含的排气支管;所述废气出口正对第一组排气支管或第二组排气支管中的一缸支管的出口。能够在保持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和布置紧凑的前提下,获得较好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用增压发动机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排气歧管。
技术介绍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油耗限值和排放法规变得越来越严格和苛刻。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是主机厂需要应对和考虑的,必须满足相应的法规要求。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乘用车消费者的驾驶角度出发,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这两个方面可能并不是他们最关注的因素,乘用车消费者希望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能够得到保证甚至更高,能够带来足够的驾驶乐趣。从这些方面来看,相关法规和乘用车消费者对发动机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在满足低油耗和低排放的情况下,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还要足够强。在这样的多重压力和限制之下,发动机增压正在成为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技术,同时,“downsizing”和“downspeeding”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商认可并逐步实施,但是随着发动机排量的减小、转速的变低,发动机的低端扭矩输出受到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乘用车消费者对整车的驾驶乐趣。为了更大程度地提高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瞬态响应性、尽可能多地利用排气脉冲能量,排气歧管成为发动机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当前的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大多数采用的是4-1紧凑型排气歧管。这种形式的排气歧管不可避免地造成各缸排气之间的互相干涉,这对排气脉冲能量的利用非常不利,这种歧管虽然不知紧凑,但废气利的用率不足,特别在发动机排量变小以后,对发动机的低端扭矩输出的不利影响更加突出,同时,由于排气不畅,这种形式的排气歧管使缸内残余废气处于较高水平,进一步影响到发动机的抗爆性,从而对发动机的扭矩输出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于自然吸气发动机,设计人员通常采用4-2-1型排气歧管来解决或改善各气缸的排气干涉问题。这种4-2-1型排气歧管基于发动机的发火次序进行分组,对于发火次序是1-3-4-2的四缸发动机,1、4缸分为一组,2、3缸分为另外一组。这样的分组会使得发动机排气更加顺畅,可以降低缸内残余废气,进而改善发动机抗爆性能,提高发动机低端扭矩输出。但是,对于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除了排气干涉和缸内残余废气这两个问题之外,还要兼顾发动机的瞬态响应性,这就要求整个排气歧管的总容积要尽可能的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降低排气干涉、抑制爆震倾向、提升低端扭矩以及改善瞬态响应性需求,提出一种车用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排气歧管:根据发动机发火次序把各排气支管进行分组,减小排气干涉,改善发动机瞬态想影响。出于同样的目的,尽可能地减小排气歧管的总容积,在各个支管的长度和布置上做细致考量。采用4-2-1型排气歧管来解决或改善各气缸的排气干涉问题。各排气支管根据发动机的发火次序进行分组,对于发火次序是1-3-4-2的四缸发动机,1、4缸分为一组,2、3缸分为另外一组,并使其中一缸的支管正对排气歧管的出气口。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包括第一组排气支管,第二组排气支管,导流隔板以及废气出口,其中,所述第一组排气支管和第二组排气支管汇集于废气出口;所述导流隔板设置于废气出口内,用于隔开两组排气支管,和/或,每组排气支管所包含的排气支管;所述废气出口正对第一组排气支管或第二组排气支管中的一缸支管的出口。进一步地,排气支管的分组根据发动机的发火次序进行分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组排气支管包括第1缸排气支管和第4缸排气支管,所述第二组排气支管包括第2缸排气支管和第3缸排气支管。进一步地,还包括排气歧管入口法兰,其连接至排气道,所述排气道用于将发动机燃烧后的废气输送至排气歧管入口法兰上设置的第一组排气支管和第二组排气支管。进一步地,所述导流隔板包括第一导流隔板和第二导流隔板,所述第一组排气支管经过第一导流隔板连接至废气出口,所述第二组排气支管经过第二导流隔板连接至废气出口。进一步地,所述废气出口为排气歧管出气口,其连接至增压器涡轮端入口。进一步地,所述排气歧管出气口位于靠近第1缸排气支管和第2缸排气支管的一侧。进一步地,还包括废气涡轮连接法兰,其上设置所述排气歧管出气口。进一步地,废气涡轮连接法兰面大致平行于排气支管轴向,废气出口方向为向上或向下;或者,废气涡轮连接法兰面大致垂直于排气支管轴向。进一步地,所述第2缸排气支管正对排气歧管出气口,或者,第2、3缸排气支管尽量贴近排气侧缸盖法兰面,而第1、4缸排气支管尽量贴近二、三缸支管。与目前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挖掘、利用废气脉冲能量,提升发动机低端扭矩,改善发动机的瞬态响应性,把其中一根支管的出口正对连接废气涡轮的连接法兰出口,在支管汇合处,设置导流隔板,能够在保持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和布置紧凑的前提下,获得较好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流道结构剖面图。其中,1:排气支管入口法兰;2:第1缸排气支管;3:第2缸排气支管;4:第3缸排气支管;5:第4缸排气支管;6:排气歧管出气口;7:导流隔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其为本专利技术多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该专利技术的排气歧管装置主要由排气歧管入口法兰、排气支管、排气歧管出气口和两组排气支管的导流隔板组成。发动机燃烧后的废气通过排气道进入排气支管入口法兰1。第1缸排气支管2和第4缸排气支管5分为一组,第2缸排气支管3和第3缸排气支管4分为一组。两组排气支管各自汇集于排气歧管出气口6,在排气歧管出气口6内部,由导流隔板7隔开,如图2所示。第2缸排气支管3正对排气歧管出气口6,排气歧管出口6位于靠近第1缸排气支管2和第2缸排气支管3的一侧。排气歧管出气口6与增压器涡轮端入口连接。在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挖掘、利用废气脉冲能量,提升发动机低端扭矩,改善发动机的瞬态响应性,把其中一根支管的出口正对连接废气涡轮的连接法兰出口。出于同样的改善发动机瞬态响应性的目的,尽可能地减小排气歧管的总容积,在各个支管的长度和布置上做细致考量。针对不同的废气涡轮增压器布置和安装情况,对废气涡轮连接法兰设置了三种可能的布置方向,分别为,连接法兰面大致平行于排气支管轴向,但废气出口方向为向上或向下两种,即废气涡轮增压器布置在排气歧管上方或下方;连接法兰面大致垂直于排气支管轴向,即出口方向与发动机缸盖排气道出口方向一致,即废气涡轮增压器布置在排气歧管外侧。根据发动机1-3-4-2的点火次序,把四根排气支管分为两组,其中,第一缸支管和第四缸支管分为一组,其余两缸的支管分为一组。在两组排气支管汇集处,即废气出口设有导流隔板以隔开两组支管。第二缸支管正对废气涡轮连接法兰的出口,废气涡轮连接法兰面平行于排气支管轴向且开口向上,为缩短支管长度,第二、三缸排气支管尽量贴近排气侧缸盖法兰面,而第一、四缸排气支管尽量贴近二、三缸支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专利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组排气支管,第二组排气支管,导流隔板以及废气出口,其中,所述第一组排气支管和第二组排气支管汇集于废气出口;所述导流隔板设置于废气出口内,用于隔开两组排气支管,和/或,每组排气支管所包含的排气支管;所述废气出口正对第一组排气支管或第二组排气支管中的一缸支管的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组排气支管,第二组排气支管,导流隔板以及废气出口,其中,所述第一组排气支管和第二组排气支管汇集于废气出口;所述导流隔板设置于废气出口内,用于隔开两组排气支管,和/或,每组排气支管所包含的排气支管;所述废气出口正对第一组排气支管或第二组排气支管中的一缸支管的出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排气支管的分组根据发动机的发火次序进行分组。3.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排气支管包括第1缸排气支管和第4缸排气支管,所述第二组排气支管包括第2缸排气支管和第3缸排气支管。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气歧管入口法兰,其连接至排气道,所述排气道用于将发动机燃烧后的废气输送至排气歧管入口法兰上设置的第一组排气支管和第二组排气支管。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琦,金晖,陈伟国,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