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轴两层式降落伞,包括设置在同轴心线的一内层充气囊体及一外层伞罩,且内层充气囊体及外层伞罩下方连接一承载物,其将氦气预先充填于一内层充气囊体内部并产生一浮力,令所述内层充气囊体因内部的浮力向上浮起至一适当高度,而在该内层充气囊体向上浮起至适当高度以及当连接于内层充气囊体及外层伞罩下方的承载物降落时,外在空气向上的气流顺势由外层伞罩的入气口进入充气空间内部形成另一浮力,使外层伞罩的充气空间内部因气流进入而呈完全开伞状态,据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降落伞不需要特定高度即能使用,而且亦不需要复杂的开伞步骤即可使外层伞罩达到完全开伞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降落伞结构有关,特别是指不需足够高度以及复杂的开伞步骤即可达到完全开伞状态的同轴两层式降落伞。
技术介绍
降落伞是应用空气阻力原理的一种气动力减速器,并通过一连接元件与一降落体相连接,且在使用时可展开阻风面积以增加降落体的运动阻力,使其减速下降与稳定其运动状态,借此能达到使降落体稳定且安全地降落到地面的目的。然而已知所使用的降落伞在降落时必需具有足够的降落高度,方可使伞面受到足够的气流扰动产生的阻力予以展开,而且开伞步骤都极为复杂,非受过专业训练通常是无法轻易操作的。因此,如何克服上述已知降落伞因开伞步骤复杂且需具有足够的降落高度才能使伞面完全展开等相关问题即为本专利技术首要研发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同轴两层式降落伞,不需要特定高度就能使用,而且亦不需要复杂的开伞步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同轴两层式降落伞,所述降落伞包括设置在同轴心线的一内层充气囊体及一外层伞罩;所述内层充气囊体内部预先充填一氦气,且该内层充气囊体具有一导引部;所述外层伞罩内部设一充气空间,通过所述充气空间将内层充气囊体包覆于内,且所述外层伞罩底部邻近内层充气囊体的导引部位置设有一底端面,且所述底端面与内层充气囊体连接并环设有多个入气口。本专利技术的降落伞的内层充气囊体及外层伞罩的中心位置设置在同轴心线上,且内层充气囊体设置在外层伞罩的充气空间内,以及内层充气囊体及外层伞罩底端所连接的限位绳及连接绳的另一端连接承载物;据此本专利技术的操作方式将氦气预先充填于内层充气囊体内部并产生一浮力,令内层充气囊体因内部的浮力向上浮起至一适当高度,而在内层充气囊体向上浮起,且当连接于内层充气囊体及外层伞罩下方的承载物降落时,向上的气流顺势由外层伞罩的入气口进入充气空间内部形成另一浮力,使外层伞罩的充气空间内部因气流进入而呈完全开伞状态;据此本专利技术的降落伞不需要特定高度就能使用,而
且亦不需要复杂的开伞步骤即可使外层伞罩达到完全开伞的目的。较佳地,内层充气囊体外侧部环设多个挠性片体,且该多个挠性片体连接于外层伞罩内侧,其功用是减少因向上气流与四周侧向气流的挤压造成外层伞罩相对于内层充气囊体的径向晃动或偏离同轴心线。较佳地,内层充气囊体底部端缘设有一导引部,该导引部的弧面设计可减少向上气流进入入气口的阻碍,且具有高效率导引气流的优点。较佳地,内层充气囊体外侧环设一塑型环体,且该塑型环体连接于外层伞罩底端,使原为挠性的外层伞罩底端面更具有抗拉强度。较佳地,外层伞罩外观形成一由上往下渐缩的斜面,使向上气流作用在外层伞罩内外两侧压力更平衡,且使作用在外层伞罩外侧的轴对称径向作用力可以减低整个降落伞在降落时的左右前后晃动。较佳地,塑型环体设有多个入气口。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平面使用示意图(一);图3是本专利技术平面使用示意图(二);图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平面使用示意图(一);图6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平面使用示意图(二)。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降落伞10 内层充气囊体20导引部21 弧面210限位绳22 挠性片体23外层伞罩30 斜面300充气空间31 底端面32入气口320、51 泄气口33连接绳34 固定环340气流40 塑型环体50承载物T 同轴心线H浮力F、F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为利审查员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效,兹将本专利技术配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的图式,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之用,未必为本专利技术实施后的真实比例与精准配置,故不应就所附的图式的比例与配置关系解读、局限本专利技术的实际实施上的权利范围,合先叙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同轴两层式降落,如图1所示,其具有一降落伞10,该降落伞10包括:一内层充气囊体20,该内层充气囊体20内部预先充填一氦气,以及内层充气囊体20外部邻近底部端缘设计一导引部21,该导引部21为一弧面210,又导引部21底部连接一限位绳22,限位绳22另一端则连接一具有重量的承载物T;一外层伞罩30,该外层伞罩30将内层充气囊体20包覆于内部,并在外层伞罩30与内层充气囊体20之间形成一充气空间31,且外层伞罩30底部邻近内层充气囊体20的导引部21位置设有一底端面32,且该底端面32与内层充气囊体20连接并环设有多个入气口320,另外层伞罩30顶端的轴对称角设一泄气口33而在底部环设有多个连接绳34,连接绳34另一端连接承载物T,以及连接绳34邻近承载物T位置环接一固定环340。经由上述构件组成本专利技术的降落伞10,操作上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该降落伞10的内层充气囊体20及外层伞罩30的中心位置设置在同轴心线H上,且因内层充气囊体20内部已预先充填有氦气借以产生一浮力F,因氦气的气体密度远小于外在空气密度,因此内层充气囊体20内部所产生的浮力F会令内层充气囊体20向上浮起至一适当高度,且当连接于内层充气囊体20及外层伞罩30下方的承载物T降落时,外在空气向上之气流40得顺势由外层伞罩30的入气口320进入充气空间31内部形成另一浮力F1,使外层伞罩30的充气空间31内部因气流40进入而呈完全开伞状态,此时内层充气囊体20及外层伞罩30所连接的限位绳22及连接绳34会连带往上被拉直,其中限位绳22在被拉直后可令内层充气囊体20浮在空中时得被限制在一轴对称的中心线H位置不会乱晃,据此浮力F更得以准确地在内层充气囊体20内部中心形成,换言之内层充气囊体20内部的浮力F愈是准确地作用在中心线H位置,则愈能避免
内层充气囊体20因受力方向不一致导致严重倾斜。进一步说明,当内层充气囊体20因内部的浮力F向上浮起后,并令降落伞10由高空往下降落,而通过限位绳22及连接绳34所连接的承载物T具有重量,因此降落伞10在降落时得呈现一自由落体的现象,同时大气中会产生多个不同方向的气流40,此时因内层充气囊体20的底部端缘设计具有弧面210的导引部21,通过弧面210可导引大部份气流40顺势由外层伞罩30的底端面32的入气口320进入外层伞罩30的充气空间31内部并形成浮力F1,而呈现完全开伞状态。因此本专利技术的降落伞10不需要特定高度才能使用,而且亦不需要复杂的开伞步骤即可使外层伞罩30达到完全开伞的效果,此外外层伞罩30底端所连接的连接绳34可通过固定环340达到局限目的,令连接绳34均匀地被撑开避免相互重迭或缠绕现象。再者,请参阅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降落伞10包括:一内层充气囊体20,该内层充气囊体20内部预先充填一氦气,以及内层充气囊体20外部环设多个绕性片体23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两层式降落伞,其具有一降落伞,其特征在于,所述降落伞包括设置在同轴心线的一内层充气囊体及一外层伞罩;所述内层充气囊体内部预先充填一氦气,且该内层充气囊体具有一导引部;所述外层伞罩内部设一充气空间,通过所述充气空间将内层充气囊体包覆于内,且所述外层伞罩底部邻近内层充气囊体的导引部位置设有一底端面,且所述底端面与内层充气囊体连接并环设有多个入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轴两层式降落伞,其具有一降落伞,其特征在于,所述降落伞包括设置在同轴心线的一内层充气囊体及一外层伞罩;所述内层充气囊体内部预先充填一氦气,且该内层充气囊体具有一导引部;所述外层伞罩内部设一充气空间,通过所述充气空间将内层充气囊体包覆于内,且所述外层伞罩底部邻近内层充气囊体的导引部位置设有一底端面,且所述底端面与内层充气囊体连接并环设有多个入气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两层式降落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端面为一塑型环体,所述塑型环体环绕设置多个入气口。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两层式降落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充气囊体外部环设多个挠性片体以及底部端缘设有一导引部,且所述挠性片体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学志,
申请(专利权)人:廖学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