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管状散热器结构,属于热交换设备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管状散热器散热效率低的问题。本管状散热器结构包括横向设置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以及若干根纵向设置的散热管,进水管和出水管均靠近散热管的一端部,每根散热管内均设有能够将散热管的内腔分为上腔室和下腔室的导水件,散热管与进水管的连通处位于上腔室内,散热管与出水管的连通处位于下腔室内,导水件包括进水部、导水部和出水部,进水部的外周壁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且密封,导水部的直径小于进水部的直径且导水部与散热管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出水部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且具有过水间隙。本管状散热器结构增加了流动的路径和流动的速率,提高了散热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热交换设备
,涉及一种管状散热器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当今的社会里,室内的取暖设施花样繁多,在冬天天气寒冷的季节里,南方大部分地方都采用空调来调节温度,但在北方很多采用散热器来作为取暖的设备,因为北方大部分地方具有暖气和热水供应,将暖气或热水通到散热器中,再经散热器散发到房间中,就可以提高室内的温度。现有的散热器,如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020130295.1)公开了一种两用复合散热器,包括平行设置的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设有若干根散热管,进水管、出水管和散热管的各个侧面均设有若干块能够覆盖上述三者的散热板,进水管内设有能够对管内的水加热的电热机构。上述的散热器虽然能够起到散热取暖的效果,但是其散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管状散热器结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散热的效率。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管状散热器结构,包括横向设置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以及若干根纵向设置的散热管,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并排设置且相互平行,每根散热管均与进水管和出水管相连接并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靠近散热管的一端部,每根散热管内均设有能够将所述散热管的内腔分为上腔室和下腔室的导水件,导水件上具有连通上腔室和下腔室的导水孔,所述散热管与进水管的连通处位于上腔室内,所述散热管与出水管的连通处位于下腔室内,所述导水件包括依次连为一体的进水部、导水部和出水部,所述进水部的外周壁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且密封,所述导水部的直径小于进水部的直径且导水部与散热管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出水部远离导水部的一端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且具有过水间隙。本管状的散热器使用时,可用热水或暖气来作为热源,将热源接在进水管上,让热水或暖气进入到所有的散热管的上腔室内,然后经过导水件的导水孔进入下腔室内,然后在流过过水间隙从出水管中排出,热水或者暖气上的热量通过热传导传递到散热器的管壁上向外界散发热量实现取暖。本管状的散热器结构通过导水件的作用将散热管的内腔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也就是说热水或者暖气从进水管先进入上腔室中,然后再经导水件进入下腔室中,而由于进水管和出水管均靠近散热管的同一端,因此出水管与散热管的连通处位于下腔室的上端,热水或暖气进入下腔室后先往下腔室底部流动然后再回流从出水管排出,增加了流动的路径和流动的速率,从而提高了散热的效率。而且导水件设置为外径不同的进水部、导水部和出水部,且出水部的一端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因此在热水或者暖气流动过程中,相当于导水件的两端均与本管状的散热器抵靠,不会发生晃动产生噪音。当然,本散热器结构能够采用热水、暖气等热源来工作,也可以采用在进水管中设置电加热来工作,适应性广泛,在各个不同的场合灵活工作。在上述的管状散热器结构中,所述出水部呈锥状且内径从与导水部连接的一端往另一端逐渐减小,所述出水部内径较大的一端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所述出水部内径较大的一端外侧壁上沿周向具有若干个内凹形成的过水通道,所述过水通道与散热管的内壁紧之间形成上述过水间隙。出水部呈锥状,热水或者暖气从出水部流出后能够与散热管的内壁发生碰撞产生回流,散热效果好,而且出水部部内径较大的一端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从而使得,导水件不会发生晃动产生噪音,而且回流的水能够从过水间隙中流过排出出水管。在上述的管状散热器结构中,所述出水部为导水部经压扁处理形成扁管状,所述出水部远离导水部的一端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且部分外壁与散热管的内壁之间形成上述过水间隙。导水件的出水部为经压扁处理形成,部分外壁变形后能够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避免晃动产生噪音,部分外壁与散热管的内壁之间形成过水间隙供热水或暖气流通。在上述的管状散热器结构中,所述进水部和导水部均呈柱状,所述进水部和导水部之间通过呈锥状的导向部过渡连接。进水部的内径大于导水部的内径,锥状导向部的设计,能够进水部和导水部之间的压差,增加热水或暖气的流速,提高散热效率。在上述的管状散热器结构中,所述进水管和/或出水管上还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底部具有弧形安装面,所述弧形安装面贴合在所述进水管或出水管的外侧壁上。安装座的设计,便于安装,而且安装座的弧形安装面能够与进水管或者出水管的外壁贴合,安装后的稳定性较好。在上述的管状散热器结构中,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均设有两个安装座且分别位于进水管或出水管的两端。四个安装座的设计,安装后的稳定性较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管状散热器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导水件的作用将散热管的内腔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由于进水管和出水管均靠近散热管的同一端,因此出水管与散热管的连通处位于下腔室的上端,热水或暖气进入下腔室后先往下腔室底部流动然后再回流从出水管排出,增加了流动的路径和流动的速率,从而提高了散热的效率。2、导水件设置为外径不同的进水部、导水部和出水部,且出水部的一端与散热管的内壁紧配合,因此在热水或者暖气流动过程中,相当于导水件的两端均与本管状的散热器抵靠,不会发生晃动产生噪音。3、锥状导向部的设计,能够进水部和导水部之间的压差,增加热水或暖气的流速,提高散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管状散热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本管状散热器结构爆炸图。图3是本管状散热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散热管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图中,1、进水管;2、出水管;3、散热管;31、上腔室;32、下腔室;4、导水件;41、导水孔;42、进水部;43、导水部;44、出水部;45、过水间隙;46、导向部;5、安装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1-2所示,本管状散热器结构,包括横向设置的进水管1和出水管2、以及若干根纵向设置的散热管3,进水管1和出水管2并排设置且相互平行,每根散热管3均与进水管1和出水管2相连接并连通,进水管1和出水管2均靠近散热管3的一端部。如图2所示,每根散热管3内均设有能够将散热管3的内腔分为上腔室31和下腔室32的导水件4,导水件4上具有连通上腔室31和下腔室32的导水孔41,散热管3与进水管1的连通处位于上腔室31内,散热管3与出水管2的连通处位于下腔室32内。使用时,可用热水或暖气来作为热源,将热源接在进水管1上,让热水或暖气进入到所有的散热管3的上腔室31内,然后经过导水件4的导水孔41进入下腔室32后先往下腔室32底部流动然后再回流从出水管2排出,增加了流动的路径和流动的速率,热水或者暖气上的热量通过热传导传递到散热器的管壁上向外界散发热量实现取暖,从而提高了散热的效率。如图2-5所示,导水件4包括依次连为一体的进水部42、导水部43和出水部44,进水部42和导水部43均呈柱状,进水部42的内径大于导水部43的内径,进水部42和导水部43之间通过呈锥状的导向部46过渡连接,进水部42的外周壁与散热管3的内壁紧配合且密封,导水部43与散热管3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出水部44为导水部43经压扁处理形成扁管状,出水部44远离导水部43的一端与散热管3的内壁紧配合且部分外壁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状散热器结构,包括横向设置的进水管(1)和出水管(2)、以及若干根纵向设置的散热管(3),所述进水管(1)和出水管(2)并排设置且相互平行,每根散热管(3)均与进水管(1)和出水管(2)相连接并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和出水管(2)均靠近散热管(3)的一端部,每根散热管(3)内均设有能够将所述散热管(3)的内腔分为上腔室(31)和下腔室(32)的导水件(4),导水件(4)上具有连通上腔室(31)和下腔室(32)的导水孔(41),所述散热管(3)与进水管(1)的连通处位于上腔室(31)内,所述散热管(3)与出水管(2)的连通处位于下腔室(32)内,所述导水件(4)包括依次连为一体的进水部(42)、导水部(43)和出水部(44),所述进水部(42)的外周壁与散热管(3)的内壁紧配合且密封,所述导水部(43)的直径小于进水部(42)的直径且导水部(43)与散热管(3)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出水部(44)远离导水部(43)的一端与散热管(3)的内壁紧配合且具有过水间隙(4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状散热器结构,包括横向设置的进水管(1)和出水管(2)、以及若干根纵向设置的散热管(3),所述进水管(1)和出水管(2)并排设置且相互平行,每根散热管(3)均与进水管(1)和出水管(2)相连接并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和出水管(2)均靠近散热管(3)的一端部,每根散热管(3)内均设有能够将所述散热管(3)的内腔分为上腔室(31)和下腔室(32)的导水件(4),导水件(4)上具有连通上腔室(31)和下腔室(32)的导水孔(41),所述散热管(3)与进水管(1)的连通处位于上腔室(31)内,所述散热管(3)与出水管(2)的连通处位于下腔室(32)内,所述导水件(4)包括依次连为一体的进水部(42)、导水部(43)和出水部(44),所述进水部(42)的外周壁与散热管(3)的内壁紧配合且密封,所述导水部(43)的直径小于进水部(42)的直径且导水部(43)与散热管(3)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出水部(44)远离导水部(43)的一端与散热管(3)的内壁紧配合且具有过水间隙(4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部(44)呈锥状且内径从与导水部(43)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笃聪,宋卫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宏倍斯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