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保温材料机械设备领域,提供了一种垂直输送挤塑板原料的装置及输送机,所述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圆柱杆、螺旋设置于所述圆柱杆圆柱面的叶片、以及套设在所述螺旋叶片外缘与所述螺旋叶片间距设置的圆柱套筒;所述圆柱杆两端设置有可转动的支撑部件固定于所述圆柱套筒的两端,所述圆柱杆顶端设置有传动部件与电机连接;所述圆柱套筒下部设置有进料口,上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叶片外缘与所述圆柱套筒的间距为5~15mm,所述叶片的坡面与所述圆柱杆纵轴的夹角为110~130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竖直设置的圆柱杆、圆柱套筒、及螺旋设置在圆柱杆与套筒之间的叶片,使得挤塑板原料输送装置可以进行垂直输送,输送高度高,占地面积小,输送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保温材料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垂直输送挤塑板原料的装置及输送机。
技术介绍
保温材料行业的挤塑板在加工之前,需要将多种原料进行搅拌混合后再进行加热挤压成型,以达到挤塑板所要求的保温性能和强度性能,混合搅拌过程常需要进行输送。现有的输送装置常采用卧式或者成一定倾斜角度的输送,卧式输送使得整个设备占用的场地面积大,而倾斜一定角度的输送存在输送高度不足,在一些要求高度较高的场所时,不能进行垂直输送而需要多级接力输送才能完成,这样导致占用场地面积大,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易垂直输送挤塑板原料的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挤塑板原料在有高度要求的输送过程中,不能进行垂直输送而需要多级接力输送才能完成,这样导致占用场地面积大,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垂直输送挤塑板原料的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圆柱杆、螺旋设置于所述圆柱杆圆柱面的叶片、以及套设在所述螺旋叶片外缘与所述螺旋叶片间距设置的圆柱套筒;所述圆柱杆两端设置有可转动的支撑部件固定于所述圆柱套筒的两端,所述圆柱杆顶端设置有传动部件与电机连接;所述圆柱套筒下部设置有进料口,上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叶片外缘与所述圆柱套筒的间距为5~15mm,所述叶片的坡面与所述圆柱杆纵轴的夹角为110~130度。进一步的,所述圆柱杆两端设置有可转动的支撑部件为轴承,其中所述圆柱杆顶端设置有第一轴承、底端设置有第二轴承分别与设置在所述圆柱套筒顶端的第一轴承座和圆柱套筒底端的第二轴承座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叶片外缘与所述圆柱套筒的间距为10mm,所述叶片的坡面与所述圆柱杆纵轴的夹角为122度。进一步的,所述圆柱杆顶端设置有传动部件包括套设于圆柱杆顶端的第一皮带轮、及与所述第一皮带轮通过皮带连接的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设置于电机的传动轴;所述第一皮带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皮带轮的直径。进一步的,所述圆柱杆顶端设置有传动部件包括套设于圆柱杆顶端的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设置于电机的传动轴;所述第一齿轮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齿轮直径,所述第二齿轮直径大于所述第三齿轮直径。进一步的,所述圆柱杆的转速范围为60r/min~135r/min。进一步的,所述叶片一体成型。进一步的,所述叶片分成多段,所述多段叶片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输送机,所述输送机包含上述的垂直输送挤塑板原料的装置。本技术实施例的垂直输送挤塑板原料的装置,通过竖直设置的圆柱杆、圆柱套筒、及螺旋设置在圆柱杆与套筒之间的叶片,该叶片外缘与圆柱套筒的间距为5~15mm,叶片的坡面与圆柱杆纵轴的夹角为110~130度,使得挤塑板原料输送装置可以进行垂直输送,输送高度高,占地面积小,输送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垂直输送挤塑板原料的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垂直输送挤塑板原料的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垂直输送挤塑板原料的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垂直输送挤塑板原料的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参考图1、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垂直输送挤塑板原料的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圆柱杆1、螺旋设置于所述圆柱杆1圆柱面11的叶片2、以及套设在所述螺旋叶片2外缘与所述螺旋叶片2间距设置的圆柱套筒3,圆柱套筒3和螺旋叶片2之间的间隙形成空腔,多种原料在这空腔内搅拌混合,并依靠原料与叶片表面和圆柱套筒3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向上运动;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圆柱杆1两端设置有可转动的支撑部件4固定于所述圆柱套筒3的两端,可转动的支撑部件4使得圆柱杆及叶片在圆柱套筒内灵活转动,同时又能在套筒内保持固定位置,所述圆柱杆1顶端设置有传动部件5与电机6连接,电机为垂直输送装置的转动提供动力来源,同时由于电机一般转速较高,需要利用传动部件5进行减速后带到圆柱杆转动,以适应物料颗粒的特性,完成物料的输送;所述圆柱套筒下部设置有进料口31,上部设置有出料口32,进料口31为多种原料的投放处,出料口32为垂直向上输送到预设高度后的的排出口,所述螺旋叶片外缘与所述圆柱套筒的间距为5~15mm,所述螺旋叶片2的坡面与所述圆柱杆1纵轴的夹角d为110~130度,挤塑板原料颗粒直径一般在6~25mm之间,同时颗粒表面干燥,不易粘结于叶片上,与叶片之间的摩擦力较小,此时需要较高的转速利用离心力将颗粒抛向圆柱套筒的内壁,内壁与叶片的间距设置在5~15mm之间,以适应挤塑板颗粒的大小,与内壁之间形成摩擦力,将物料向上推移,完成物料的垂直输送和搅拌,达到有高度要求的单极输送,避免了多级接力输送,占用场地小,输送高度高,同时降低了输送成本。优选的,所述螺旋叶片2外缘与所述圆柱套筒3的间距为10mm,所述螺旋叶片的坡面与所述圆柱杆纵轴的夹角d为122度,此时挤塑板的原料的垂直输送效率能达到85%以上。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叶片的螺距设置为等距设置,可以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叶片的螺距可以变距离设置,以适应不同的输送要求,本技术的圆柱杆直径根据实际生产的要求进行适应性的设计,如当要求的输送量大时可以选择大的直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圆柱杆1两端设置有可转动的支撑部件4为轴承,其中所述圆柱杆1顶端设置有第一轴承41、底端设置有第二轴承42分别与设置在所述圆柱套筒3顶端的第一轴承座33和圆柱套筒3底端的第二轴承座34配合,在本技术中,轴承采用滚动轴承,滚动轴承简单实用,精度要求低,成本低。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圆柱杆的转速范围为60r/min~135r/min,以保证在不同颗粒条件下的输送能力和高度要求,在本技术中,输送高度在较高时如6米时任然能保持80%的输送效率。圆柱杆的转速过小时,不能快速的将物料通过离心力的作用甩出叶片,输送速度慢;转速过大时,将使物料在圆柱套筒内的密度过大,机械的磨损加大,同时功耗也变大。作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圆柱杆1顶端设置有传动部件包括套设于圆柱杆顶端的第一皮带轮51、及与所述第一皮带轮51通过皮带7连接的第二皮带轮61,所述第二皮带轮61设置于电机6的传动轴62;所述第一皮带轮5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皮带轮61的直径,将电机的较大转速进行减速后施加在圆柱杆上,具体的,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的直径比依据生产实际进行相适应的设计,皮带轮传动平稳,噪声小,同时防止卡料等冲击,保证输送的稳定性。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所述圆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垂直输送挤塑板原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直设置的圆柱杆、螺旋设置于所述圆柱杆圆柱面的叶片、以及套设在所述螺旋叶片外缘与所述螺旋叶片间距设置的圆柱套筒;所述圆柱杆两端设置有可转动的支撑部件固定于所述圆柱套筒的两端,所述圆柱杆顶端设置有传动部件与电机连接;所述圆柱套筒下部设置有进料口,上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叶片外缘与所述圆柱套筒的间距为5~15mm,所述叶片的坡面与所述圆柱杆纵轴的夹角为110~130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垂直输送挤塑板原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直设置的圆柱杆、螺旋设置于所述圆柱杆圆柱面的叶片、以及套设在所述螺旋叶片外缘与所述螺旋叶片间距设置的圆柱套筒;所述圆柱杆两端设置有可转动的支撑部件固定于所述圆柱套筒的两端,所述圆柱杆顶端设置有传动部件与电机连接;所述圆柱套筒下部设置有进料口,上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叶片外缘与所述圆柱套筒的间距为5~15mm,所述叶片的坡面与所述圆柱杆纵轴的夹角为110~130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输送挤塑板原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杆两端设置有可转动的支撑部件为轴承,其中所述圆柱杆顶端设置有第一轴承、底端设置有第二轴承分别与设置在所述圆柱套筒顶端的第一轴承座和圆柱套筒底端的第二轴承座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垂直输送挤塑板原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外缘与所述圆柱套筒的间距为10mm,所述叶片的坡面与所述圆柱杆纵轴的夹角为122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垂直输送挤塑板原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杆顶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雪,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嘉良保温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