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214870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9 0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动系统,包括主轴、制动盘、第一制动装置、第二制动装置、第一操纵装置和第二操纵装置;刹车盘设置于主轴上,第一制动装置是用于对刹车盘提供制动力,第二制动装置是用于对主轴提供制动力;第一操纵装置是与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连接,且用于对制动时产生作用于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的操纵力;第二操纵装置是与第一操纵装置连接,且用于对制动时产生作用于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的操纵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制动系统,通过设置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相配合共同实现主轴和制动盘的制动,可以提高制动可靠性和安全性,制动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动系统
技术介绍
一般制动器都是通过其中的固定元件对旋转元件施加制动力矩,使后者的旋转角速度降低,凡利用固定元件与旋转元件工作表面的摩擦而产生制动力矩的制动器都成为摩擦制动器。当前的制动系统主要是盘式和鼓式,鼓刹与盘刹各有利弊。在刹车效果上,盘刹和鼓刹的相差并不大;散热性上,盘刹要比鼓刹散热快;在灵敏度上,盘刹会更高些,不过在下雨天道路泥泞的情况下当刹鼓粘了泥沙后刹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盘刹的缺点;费用方面,鼓刹较盘刹更低,而且使用寿命更长。总的来说,它们大多结构复杂、造价昂贵且对环境变化是适应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制动系统,目的是提高制动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制动系统,包括:主轴,其上设有刹车盘;第一制动装置,其用于对刹车盘提供制动力;第二制动装置,其用于对主轴提供制动力;第一操纵装置,其与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连接,且用于对制动时产生作用于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的操纵力;以及第二操纵装置,其与第一操纵装置连接,且用于对制动时产生作用于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的操纵力。所述第一制动装置包括在所述刹车盘两侧设置的制动钳、设置于制动钳上且可以在两侧压紧到刹车盘上的制动摩擦衬片和与制动钳连接且为可旋转设置的夹紧杆,所述第一操纵装置和所述第二操纵装置产生的作用力作用于夹紧杆上。所述第二制动装置包括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主轴外侧且对主轴提供制动力的抱闸块和与抱闸块连接且用于将所述第一操纵装置和所述第二操纵装置产生的作用力传递至抱闸块并使其旋转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导轨、与导轨为滑动连接的滑块、与滑块连接且用于接受所述第一操纵装置和所述第二操纵装置产生的作用力的传动杆以及与滑块和所述抱闸块连接的拉索。所述第一操纵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操纵件、第一主拉杆、第一转向节、第一横拉杆和凸轮轴,凸轮轴具有与所述第一制动装置连接和/或接触的第一凸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制动装置连接和/或接触的第二凸轮。所述第一转向节为可旋转设置,所述第一横拉杆一端与转向节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凸轮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操纵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操纵件、单向传动机构、第二主拉杆、第二转向节和第二横拉杆,第二横拉杆与所述第一转向节连接。所述第二转向节为可旋转设置,所述第二横拉杆的一端与第二转向节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向节转动连接。所述单向传动机构为棘轮机构。本技术的制动系统,通过设置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相配合共同实现主轴和制动盘的制动,可以提高制动可靠性和安全性,制动效果好。附图说明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图1是本技术制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一制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第一制动装置处于夹紧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第二制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第一操纵装置与第二操纵装置的装配图;图6是第二操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第一操纵装置与冷却装置的装配图;图8是冷却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9是液压缸的剖视图;图中标记为:1、主轴;2、刹车盘;3、第一制动装置;31、制动钳;32、制动摩擦衬片;33、夹紧杆;4、第二制动装置;41、抱闸块;42、导轨;43、滑块;44、传动杆;45、拉索;5、第一操纵装置;51、第一操纵件;52、第一主拉杆;53、第一转向节;54、第一横拉杆;55、中心轴;56、第一凸轮;57、第二凸轮;6、第二操纵装置;61、第二操纵件;62、第二主拉杆;63、第二转向节;64、第二横拉杆;65、驱动棘爪;66、棘轮;67、转轴;68、制动棘爪;7、冷却装置;71、油箱;72、第一油管;73、第二油管;74、第三油管;75、第四油管;76、缸筒;77、活塞;78、复位弹簧;79、活塞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制动系统,包括主轴1、刹车盘2、第一制动装置3、第二制动装置4、第一操纵装置5和第二操纵装置6;刹车盘2设置于主轴1上且两者为同轴固定连接,第一制动装置3是用于对刹车盘2提供制动力,第二制动装置4是用于对主轴1提供制动力;第一操纵装置5是与第一制动装置3和第二制动装置4连接,且用于对制动时产生作用于第一制动装置3和第二制动装置4的操纵力;第二操纵装置6是与第一操纵装置5连接,且用于对制动时产生作用于第一制动装置3和第二制动装置4的操纵力。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制动装置3包括在刹车盘2两侧设置的制动钳31、设置于制动钳31上且可以在两侧压紧到刹车盘2上的制动摩擦衬片32和与制动钳31连接且为可旋转设置的夹紧杆33,第一操纵装置5和第二操纵装置6产生的作用力作用于夹紧杆33上,制动摩擦衬片32设在制动钳31上的朝向刹车盘2的侧面上。两个夹紧杆33设置于主轴1的下方且分布在刹车盘2的两侧,两个夹紧杆33的上端分别与一个制动钳31转动连接或固定连接,下端与第一操纵装置5连接或接触,夹紧杆33的旋转中心线位于两端之间的位置处,两个夹紧杆33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且与主轴1的轴线在空间上相垂直。夹紧杆33与第一操纵装置5相作用,第一操纵装置5产生的作用力传递至夹紧杆33并使夹紧杆33旋转,第二操纵装置6产生的作用力通过第一操纵装置5传递至夹紧杆33并使夹紧杆33旋转。在制动时,通过操纵第一操纵装置5或第二操纵装置6,使两个夹紧杆33旋转,进而使两个制动钳31相向移动,最终通过两个制动摩擦衬片32与刹车盘2接触并夹紧刹车盘2,实现对主轴1的制动。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制动装置4包括可旋转的设置于主轴1外侧且对主轴1提供制动力的抱闸块41和与抱闸块41连接且用于将第一操纵装置5和第二操纵装置6产生的作用力传递至抱闸块41并使其旋转的传动机构。抱闸块41为圆弧形结构,抱闸块41和主轴1相配合,抱闸块41上朝向主轴1的内侧面为圆弧面,当抱闸块41的圆弧形内侧面与主轴1表面接触时,可以对主轴1产生的摩擦阻力,可以使主轴1逐渐停止转动,实现对主轴1的制动。抱闸块41的一端通过销轴与支座(图中未示出)转动连接,另一端与传动机构连接,抱闸块41的两端分别位于主轴1轴线的一侧,抱闸块41的旋转中心线并与主轴1的轴线相平行。如图1和图4所示,传动机构包括竖直设置于抱闸块41下方的导轨42、与导轨42为滑动连接的滑块43、与滑块43连接且用于接受第一操纵装置5和第二操纵装置6产生的作用力的传动杆44以及与滑块43和抱闸块41连接的拉索45。拉索45的上端与抱闸块41连接,拉索45的下端与滑块43连接。传动杆44为可旋转的设置,传动杆44的上端通过销轴插入滑块43上所设的腰形孔中实现与滑块43的滑动和转动连接,传动杆44的下端与第一操纵装置5连接或接触,传动杆44的旋转中心线位于两端之间的位置处且与夹紧杆33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传动杆44用于驱动滑块43沿竖直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滑块43的运动方向并与夹紧杆33和主轴1的轴线在空间上相垂直。在制动时,传动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制动系统

【技术保护点】
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其上设有刹车盘;第一制动装置,其用于对刹车盘提供制动力;第二制动装置,其用于对主轴提供制动力;第一操纵装置,其与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连接,且用于对制动时产生作用于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的操纵力;以及第二操纵装置,其与第一操纵装置连接,且用于对制动时产生作用于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的操纵力。

【技术特征摘要】
1.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其上设有刹车盘;第一制动装置,其用于对刹车盘提供制动力;第二制动装置,其用于对主轴提供制动力;第一操纵装置,其与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连接,且用于对制动时产生作用于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的操纵力;以及第二操纵装置,其与第一操纵装置连接,且用于对制动时产生作用于第一制动装置和第二制动装置的操纵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装置包括在所述刹车盘两侧设置的制动钳、设置于制动钳上且可以在两侧压紧到刹车盘上的制动摩擦衬片和与制动钳连接且为可旋转设置的夹紧杆,所述第一操纵装置和所述第二操纵装置产生的作用力作用于夹紧杆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动装置包括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主轴外侧且对主轴提供制动力的抱闸块和与抱闸块连接且用于将所述第一操纵装置和所述第二操纵装置产生的作用力传递至抱闸块并使其旋转的传动机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导轨、与导轨为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天星肖平郑桂文时培成张荣芸潘道远唐冶王建平凤志民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