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10952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8 20:04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将外部空气导入车室(15)内的仪表板上构件(17)内配置有工作单元,该工作单元在车辆(10)向前方的障碍物碰撞时,为了将前发动机罩(31)抬升规定量而向上方伸长。将向上方伸长后的工作单元(40)以能够通过从上方发生作用的外力向下方位移的方式安装在车身(11)上。在仪表板上构件(17)的底面部(17b)上设置有排水用的开口部(17d),该开口部(17d)配置于使向上方伸长后的工作单元(40)能够通过从上方作用的外力向下方移动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改进了仪表板上构件的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向前窗玻璃降落的雨水从前围上部流入仪表板上构件。通过例如专利文献1可知在仪表板上构件设置了排水部的车身前部构造。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身前部构造为,前围上部下板(仪表板下板)位于发动机室的后部,遮板上板(上车架)位于发动机室的侧部。该上车架的上端部与仪表板下板的上端部通过发动机罩铰链托架(仪表板上构件)连接。仪表板上构件的一部分与上车架的上端部重叠,在该重叠的部分形成有朝向上车架的外方开口的排水口。向前窗玻璃降落的雨水经由仪表板下板的上方向仪表板上构件流动,从排水口向上车架的外侧被排出。水流入发动机室内而抑制水驻留在电装部件上。然而,在构成车身架的上车架上也形成排水口,从而在确保车身刚性和提高碰撞时的冲击吸收性的基础上具有改进的余地,例如,需要应对增加上车架的板厚等。另外,近几年,已知一种汽车用安全装置,其为了缓和与车辆碰撞的行人的二次碰撞的冲击而抬升车辆的前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从而使得由行人的二次碰撞导致的前发动机罩的变形量增大。这样的汽车用安全装置具有用于抬升前发动机罩而保持该前发动机罩的工作单元。在该工作单元中采用由汽缸以及活塞杆构成的直动式致动装置,使汽缸内部产生高压气体,从而使活塞杆上升,抬升前发动机罩。工作单元是沿上下方向较长的单元。工作单元的下端部在行人的二次碰撞后,向下方位移。在前发动机罩后端部的下方配置有仪表板上构件。由于在工作单元沿上下方向较长的方面,在行人的二次碰撞后,需要用于使工作单元向下方释放的贯通孔和凹部,所以产生在仪表板上构件形成贯通孔或向下方大幅凹陷的凹部的需要。即,需要在向下方进行位移的工作单元的下端部与仪表板上构件之间以互不干涉的方式设置间隙。因此,仪表板上构件以及工作单元等的部件的布局受到限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7084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不增加车身架的板厚就能确保车身刚性以及确保碰撞时的冲击吸收性能,并且,在确保用于在二次碰撞时将工作单元向下方释放的贯通孔和凹部的基础上提供部件的布局的自由度。根据技术方案1涉及的专利技术,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将外部空气导入车室内的仪表板上构件内配置有工作单元,该工作单元在车辆向前方的障碍物碰撞时,为了将前发动机罩抬升规定量而向上方伸长,将向上方伸长后的上述工作单元以能够通过向上方作用的外力向下方位移的方式安装于车身,上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仪表板上构件的底面部上设置有排水用的开口部,该开口部配置于使向下方位移的上述工作单元能够移动的位置。如技术方案2所记载,优选的是,开口部位于供向上方伸长前的工作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预先插入的位置。如技术方案3所记载,更优选的是,开口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形成为细长的长孔状,开口部的后侧的缘与工作单元之间的间隙的尺寸设定得比开口部的前侧的缘与工作单元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大。如技术方案4所记载,更优选的是,车身仅安装了工作单元之中的上部。如技术方案5所记载,更优选的是,开口部位于支承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铰链的附近。专利技术效果在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将向上方伸长后的工作单元以能够通过从上方作用的外力向下方位移的方式安装在车身上。在仪表板上构件的底面部上设置有排水用的开口部,由于在上车架上没有开口,所以即使不增大上车架的板厚或增大截面,也能够确保车身刚性以及确保碰撞时的冲击吸收性能。另外,由于开口部配置于使向下方位移的工作单元能够移动的位置,所以在二次碰撞时,向上方伸长后的工作单元直接从开口部通过。因此,在仪表板上构件,在兼具确保用于将工作单元向下方释放的空隙的功能的基础上,能够提高部件的布局的自由度。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开口部以供向上方伸长前的工作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预先插入的方式取位。因此,开口部具有用于使工作单元向下方移动的引导功能。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中,开口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形成为细长的长孔状,开口部的后侧的缘与工作单元之间的间隙的尺寸设定得比开口部的前侧的缘与工作单元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大。在前发动机罩通过车辆前表面的碰撞而向车辆后方移动并且向下方位移的情况下,伴随着前发动机罩向车辆后方的移动,工作单元也向车辆后方移动,但由于开口部的后侧的缘与工作单元之间的间隙大,所以工作单元不与开口部的缘干涉。因此,工作单元在伸长后能够以所希望的模式向下方移动。在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中,由于车身仅安装了工作单元之中的上部,所以从作用点到支承点的距离短,移动方向的晃动小,在伸长后向下方移动时,移动不受阻碍。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中,开口部位于支承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铰链的附近。朝向开口部配置工作单元,从而工作单元也位于发动机罩铰链的附近,所以能够通过工作单元上推发动机罩铰链的安装部,能够将前发动机罩后端部瞬时地抬升。附图说明图1是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工作单元周边部的立体图。图4是图2的4向视图。图5是图2的5-5线剖视图。图6是图2所示的发动机罩铰链周边的侧视图。图7是图6的7向视图。图8是图6所示的工作单元以及发动机罩铰链的作用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作用图。图10是图9所示的前发动机罩也向车辆后方移动的情况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作用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具体实施方式。此外,在本书中,“前(Fr)”、“后(Rr)”、“左(L)”、“右(R)”、“上(Up)”、“下(Down)”表示从驾驶员观察的方向。实施例首先,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车身前部构造。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车辆10为汽车,在构成车身11的左右的前挡泥板12(仅图示左侧)间,形成有收纳发动机13的发动机室14,在该发动机室14的后方形成有车室15。发动机室14与车室15通过仪表板下板16以及仪表板上构件17被分隔。仪表板下板16形成为立壁,在该仪表板下板16的上端设置有仪表板上构件17。仪表板上构件17的后端与朝向前下倾斜的前窗玻璃18的下端连接,具有将外部空气导入车室15内的功能以及接收从前窗玻璃18落下的雨水等而排出的功能。车身11的前部包含:左右的上车架21、21;左右的减振器外壳22(仅图示右侧);形成于左右的减振器外壳22的上端的横板状的减振器基座22a、22a;左右的轮罩23(仅图示左侧);和前隔板24。左右的上车架21、21从左右的前柱25(仅图示左侧)向前方延伸而向左右的轮罩23的前方弯曲。在左右的减振器外壳22、22的下部连接有左右的轮罩23。在发动机室14的上方且在前窗玻璃18的前方配置有构成汽车用安全装置30的前发动机罩31。汽车用安全装置30在车辆10与障碍物碰撞时,将前发动机罩31从以虚线所示的位置抬升至以实线所示的位置,并且保持该被抬升的前发动机罩31。以下,关于汽车用安全装置30详细地说明。汽车用安全装置30包含:阻塞发动机室14的上部开口的前开形式的前发动机罩31;将以虚线所示的前发动机罩31的左右后端上推而将前发动机罩31抬升至以实线所示的位置的左右的工作单元40、40;和配置在保险杠外观件19附近且检测车辆10与障碍物发生碰撞的保险杠传感器32。而且,汽车用安全装置30包含:基于来自保险杠传感器32的碰撞检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将外部空气导入车室内的仪表板上构件内配置有工作单元,该工作单元在车辆向前方的障碍物碰撞时,为了前发动机罩抬升规定量而向上方伸长,将向上方伸长后的所述工作单元以能够通过从上方作用的外力向下方位移的方式安装在车身上,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仪表板上构件的底面部上设置有排水用的开口部,该开口部配置于使向下方位移的所述工作单元能够移动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4.22 JP 2014-087987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将外部空气导入车室内的仪表板上构件内配置有工作单元,该工作单元在车辆向前方的障碍物碰撞时,为了前发动机罩抬升规定量而向上方伸长,将向上方伸长后的所述工作单元以能够通过从上方作用的外力向下方位移的方式安装在车身上,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仪表板上构件的底面部上设置有排水用的开口部,该开口部配置于使向下方位移的所述工作单元能够移动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嶋佑树直井大辅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