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孝东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双向多节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09713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8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双向多节顶,包括第一缸筒、第二缸筒、第三缸筒、顶杆,第一缸筒底部设有下油嘴,顶部设有上油嘴,第二缸筒套设于第一缸筒内,第三缸筒套设于第二缸筒内,第三缸筒和第二缸筒之间设有第三油道,顶杆套设于第三缸筒内,顶杆和第三缸筒之间设有第五油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油嘴、下油嘴以及油道来控制内部液压油的走向,进而控制方向的功能,使用后不需借助外力收杆,操作简单;使用方式灵活多变,可以横向放置或顶杆向下放置,满足机械领域的其他技术要求,扩大其功能性,具有体积小、安装快捷、成本低的优点,值得市场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千斤顶,尤其是一种新型双向多节顶
技术介绍
千斤顶,是通过顶部托座或底部抓爪在行程内顶升重物的其中设备,广泛应用于厂矿、汽修等领域。目前市场上只有单节双向顶和多节单向顶:单节双向顶,使用受到高度限制,不利于推广;多节单向顶,体积大,占用很大的存放空间,在其使用过程中受到约束,很多机械领域无法使用。并且多节单向顶使用时不能横向放置或顶杆向下放置,使用后不能自由回收,只能依靠外力作用进行收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技术,可用于液压或气动,通过内部结构重新设计,提出了一种新型双向多节顶,优选单节双向顶和多节单向顶优点,伸顶和收顶都不需要借助外力,操作性和可行性强。其外形和普通顶一样,采用市场上现有流通的配件,解决了配件不匹配、难购买的问题。安装方便,快捷,使用更灵活多变,能促进以前许多机械领域没法完成的技术要求,同时其体积小、应用领域广,根据需要生产所需产品尺寸,给目前市场上油压、气动行业带来一场技术的革新。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千斤顶存在功能单一、体积大、占用很大的空间,特别是单向顶回收是需借助外力等缺陷,提出一种新型双向多节顶,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双向多节顶,包括缸筒、活塞、顶杆、堵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包括第一缸筒、第二缸筒、第三缸筒,所述活塞设于缸筒底部,活塞上设有通油孔;所述第一缸筒底部外侧设有下油嘴,顶部外侧设有上油嘴,所述第二缸筒套设于第一缸筒内,所述第二缸筒与第一缸筒之间设有第一油道,所述第二缸筒活塞上的通油孔连通第二缸筒和第一缸筒,第二缸筒设有第二油道,第二缸筒底部外侧和第二油道顶部内侧分别设有进油口,所述第三缸筒套设于第二缸筒内,第三缸筒和第二缸筒之间设有第三油道;所述第三缸筒活塞上的通油孔连通第二缸筒和第三缸筒,第三缸筒设有第四油道,第三缸筒底部外侧和第四油道顶部内侧分别设有进油口,所述顶杆套设于第三缸筒内,顶杆和第三缸筒之间设有第五油道;所述顶杆底部设有活塞,所述顶杆为实心杆。进一步的,所述活塞外侧、堵头内侧设有油封。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第四油道、第五油道为圆环柱状。进一步的,所述一种新型双向多节顶在工作状态时,第二缸筒的进油口与上油嘴位置对应,第三有道内侧的进油口与第三缸筒底部外侧进油口对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现了多节双向的功能。通过在第一缸筒上设有上油嘴和下油嘴以及每个缸筒之间的油道,控制内部液压油的走向,从而实现不同方向的功能,不需借助外在的人力进行不同节杆的回收,操作简单易行;使用方式灵活多变,可以横向放置或顶杆向下放置,满足机械领域的其他技术要求,扩大其功能性。本技术体积小,安装快捷方便,制作成本低,操作简单易行,值得市场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非工作状态时结构示意图。图2是工作状态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2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新型双向多节顶,包括缸筒、活塞8、顶杆6、堵头7,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包括第一缸筒3、第二缸筒4、第三缸筒5,所述活塞8设于缸筒底部,活塞8上设有通油孔9;所述第一缸筒3底部外侧设有下油嘴1,顶部外侧设有上油嘴2,所述第二缸筒4套设于第一缸筒3内,所述第二缸筒4与第一缸筒3之间设有第一油道31,所述第二缸筒4活塞上的通油孔连通第二缸筒4和第一缸筒3,第二缸筒4设有第二油道42,第二缸筒4底部外侧和第二油道42顶部内侧分别设有进油口10,所述第三缸筒5套设于第二缸筒4内,第三缸筒5和第二缸筒4之间设有第三油道41;所述第三缸筒5活塞上的通油孔9连通第二缸筒4和第三缸筒5,第三缸筒5设有第四油道52,第三缸筒5底部外侧和第四油道52顶部内侧分别设有进油口10,所述顶杆6套设于第三缸筒5内,顶杆6和第三缸筒5之间设有第五油道51;所述顶杆6底部设有活塞8,所述顶杆为实心杆。所述活塞8外侧、堵头7内侧设有油封11。所述第一油道31、第二油道42、第三油道41、第四油道52、第五油道51为圆环柱状。所述一种新型双向多节顶在工作状态时,第二缸筒4的进油口与上油嘴2位置对应,第三有道41内侧的进油口10与第三缸筒5底部外侧进油口10对应。升顶时,根据需要调整放置的位置,垂直或横向或倒过来放置,向下油嘴1内注入液压油,液压油依次通过第一缸筒3、通油孔9、第二缸筒4、通油孔9、第三缸筒5,直至第三缸筒5内被填满液压油,顶杆6伸顶完毕;接下来液压油再流入到第二缸筒4内,随着液压油的增多,缸筒4也随之升高,第二缸筒4填满液压油时,第三缸筒5伸顶完毕;此时液压油再进入第一缸筒3内,直至填满时,第二缸筒4伸顶完毕,此时整个一种新型双向多节顶伸顶完毕,处于工作状态。回顶时,向上油嘴2内注入液压油,液压油便会通过第二缸筒4底部外侧的进油口10进入第二油道42,第二油道42顶部内侧进油口10进入第三油道41,第三缸筒5底部外侧进油口10进入第四油道52,第四油道52顶部内侧进油口进入第五油道51,随着第五油道51内液压油量的增多,顶杆6会随之下降,当第五油道51内被液压油填满时,顶杆6完成收顶,接着液压油通过第四油道52进入41,随着第三油道41内液压油量的增多,第三缸筒5随着下降,当第三油道41内被填充满时,第三缸筒5收顶完毕,同理,第二缸筒4完成收顶,此时收顶完毕,整个一种新型双向多节顶处于非工作状态。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双向多节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双向多节顶,包括缸筒、活塞(8)、顶杆(6)、堵头(7),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包括第一缸筒(3)、第二缸筒(4)、第三缸筒(5),所述活塞(8)设于缸筒底部,活塞(8)上设有通油孔(9);所述第一缸筒(3)底部外侧设有下油嘴(1),顶部外侧设有上油嘴(2),所述第二缸筒(4)套设于第一缸筒(3)内,所述第二缸筒(4)与第一缸筒(3)之间设有第一油道(31),所述第二缸筒(4)活塞上的通油孔连通第二缸筒(4)和第一缸筒(3),第二缸筒(4)设有第二油道(42),第二缸筒(4)底部外侧和第二油道(42)顶部内侧分别设有进油口(10),所述第三缸筒(5)套设于第二缸筒(4)内,第三缸筒(5)和第二缸筒(4)之间设有第三油道(41);所述第三缸筒(5)活塞上的通油孔(9)连通第二缸筒(4)和第三缸筒(5),第三缸筒(5)设有第四油道(52),第三缸筒(5)底部外侧和第四油道(52)顶部内侧分别设有进油口(10),所述顶杆(6)套设于第三缸筒(5)内,顶杆(6)和第三缸筒(5)之间设有第五油道(51);所述顶杆(6)底部设有活塞(8),所述顶杆为实心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双向多节顶,包括缸筒、活塞(8)、顶杆(6)、堵头(7),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筒包括第一缸筒(3)、第二缸筒(4)、第三缸筒(5),所述活塞(8)设于缸筒底部,活塞(8)上设有通油孔(9);所述第一缸筒(3)底部外侧设有下油嘴(1),顶部外侧设有上油嘴(2),所述第二缸筒(4)套设于第一缸筒(3)内,所述第二缸筒(4)与第一缸筒(3)之间设有第一油道(31),所述第二缸筒(4)活塞上的通油孔连通第二缸筒(4)和第一缸筒(3),第二缸筒(4)设有第二油道(42),第二缸筒(4)底部外侧和第二油道(42)顶部内侧分别设有进油口(10),所述第三缸筒(5)套设于第二缸筒(4)内,第三缸筒(5)和第二缸筒(4)之间设有第三油道(41);所述第三缸筒(5)活塞上的通油孔(9)连通第二缸筒(4)和第三缸筒(5),第三缸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孝东
申请(专利权)人:孙孝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