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铁芯入轴机构,用于将轴装配至铁芯叠片中,所述铁芯入轴机构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上的导柱、接料单元,以及活动设置在导柱上的入轴单元,所述接料单元用于接收待入轴的铁芯叠片,所述入轴单元用于将轴插设在所述铁芯叠片中,所述接料单元包括活动设置在基板上的第一接料单元和第二接料单元,所述第一接料单元和第二接料单元具有不同的接料位置和相同的待压位置,并能够交替运行在待压位置和各自的接料位置,以使入轴单元交替完成第一、第二接料单元所接收的铁芯叠片的入轴装配。通过设置第一接料单元和第二接料单元可以轮替接料,减少入轴单元空转时间,提升入轴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机制造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铁芯入轴机构。
技术介绍
电机转子制造过程中,需要将成型好的铁芯与转轴进行装配。目前采用的铁芯入轴机构能够通过机械化操作使铁芯与转轴完成装配。但是由于准备铁芯的工序和插轴的工序存在前后独立、不可同时进行的缺陷,使得铁芯与转轴的装配较为耗时,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铁芯与转轴装配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效率更高的铁芯入轴机构。一种铁芯入轴机构,用于将轴装配至铁芯叠片中,所述铁芯入轴机构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上的导柱、接料单元,以及活动设置在导柱上的入轴单元,所述接料单元用于接收待入轴的铁芯叠片,所述入轴单元用于将轴插设在所述铁芯叠片中,所述接料单元包括活动设置在基板上的第一接料单元和第二接料单元,所述第一接料单元和第二接料单元具有不同的接料位置和相同的待压位置,并能够交替运行在待压位置和各自的接料位置,以使入轴单元交替完成第一、第二接料单元所接收的铁芯叠片的入轴装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上设置承载板,所述第一接料单元和第二接料单元通过滑轨滑槽配合的方式活动设置在承载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料单元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接料单元的接料位置处的第一导杆组件,和设置在第二接料单元的接料位置处的第二导杆组件,所述第一导杆组件包括穿设在承载板上的第一导杆和驱动第一导杆移动的第一导杆驱动源,所述第二导杆组件包括穿设在承载板上的第二导杆和驱动第二导杆移动的第二导杆驱动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基板的下方的卸料单元,所述卸料单元的位置与所述待压位置对应,所述卸料单元包括推杆和驱动推杆移动的推杆驱动源,所述推杆用于将入轴装配后的铁芯叠片顶出所述待压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导柱连接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所述接料单元设置在第一基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轴单元包括套设在导柱上的入轴压板、设置在入轴压板下方的压头,以及设置在第二基板上并用于驱动入轴压板移动的入轴驱动源,所述压头用于夹持轴并通过入轴压板的移动而将轴插入处于待压位置的铁芯叠片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轴单元还包括设置在入轴压板上的压力传感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轴单元还包括设置在入轴压板上的位移传感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报警器,用于对所述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反馈的信息进行报警,或/和,还包括处理器,用于对所述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反馈的信息进行压力-位移的参数汇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压置所述铁芯叠片的预压单元,所述预压单元包括套设在导柱上的预压板,以及设置在第二基板上并用于驱动预压板移动的预压驱动源,所述预压板上设置通孔,所述通孔与待压位置对应并供所述轴通过。上述铁芯入轴机构中,通过设置第一接料单元和第二接料单元可以轮替接料,减少入轴单元空转时间,提升入轴装配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铁芯入轴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铁芯入轴机构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铁芯入轴机构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3中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铁芯入轴机构,用于将轴100装配至铁芯叠片101中。该铁芯入轴机构可以是在大型电机制造设备中与其他机构(例如铁芯叠片成型机构、分离机构、取轴机构等)一起配合运行并实现入轴装配此一功能的机构,也可以是独立运行而实现对来料铁芯叠片进行入轴装配加工的机构。在实际应用中,铁芯叠片101可以是散片,也可以是在铁芯叠片101成型过程中各叠片之间形成预连接,而使铁芯叠片101为一个整体。铁芯叠片101中设置沿着堆叠方向延伸的轴孔(图未标),以供轴100插入。其中轴100的尺径稍大于轴孔的尺径,从而使轴100插入轴孔后与铁芯叠片101形成紧配合。铁芯叠片101与轴100装配后,再通过后续的加工例如绕线等可用于形成电机的转子结构。所述铁芯入轴机构包括基板10,设置在基板10上的导柱20、接料单元30,以及活动设置在导柱20上的入轴单元40和预压单元50。所述基板10和导柱20构成铁芯入轴机构的支撑框架,用于承载和支撑其他元件和构造。基板10可以是电机制造设备中的某一基础性元件,也可以是独立的支撑构件。一实施例中,基板10包括第一基板11和平行的第二基板12。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均可以是电机制造设备中的某一板体结构构成。导柱20连接在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之间。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柱2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上而不与第二基板12形成连接。第二基板12通过其他连接件例如柱体、支架等与第一基板11形成固定连接。导柱20为四根,分别连接设置在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的四个角落。导柱2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可以是三根等。所述接料单元30设置在基板10上,具体的是设置在第一基板11上。所述接料单元30用于接收待入轴的铁芯叠片101。所述接料单元30具有用于收容铁芯叠片101的容置槽(图未标)。所述接料单元30包括活动设置在基板10上的第一接料单元31和第二接料单元32。所述第一接料单元31和第二接料单元32具有不同的接料位置和相同的待压位置。其中待压位置与入轴单元40相对应,使入轴单元40的操作可完成铁芯叠片101的入轴装配。两个接料位置位于待压位置的两侧。通过设置第一接料单元31和第二接料单元32,能够使第一接料单元31和第二接料单元32交替运行在待压位置和各自的接料位置,以使入轴单元40交替完成第一、第二接料单元31、32所接收的铁芯叠片101的入轴装配。例如,当第一接料单元31在接料位置接收完待入轴的铁芯叠片101后,则运行至待压位置由入轴单元40完成入轴操作,在该入轴操作的过程中,第二接料单元32则可在其对应的接料位置进行接料操作,待第一接料单元31中的铁芯叠片101完成入轴并撤出入轴位置后,第二接料单元32则可运行至待压位置进行入轴操作。因而入轴单元40无需花费过多等待接料单元30的时间,减少了整个机构的空转,提升了入轴装配的效率。具体的,所述的铁芯入轴机构还包括一承载板13,所述承载板13设置在基板10上,具体的是设置在第一基板11上。承载板13上设置滑轨131,所述第一接料单元31和第二接料单元32设置匹配的滑槽(图未标),所述第一接料单元31和第二接料单元32通过滑轨滑槽配合的方式活动设置在承载板13上。第一接料单元31和第二接料单元32在滑轨131的移动可通过油缸、气缸等驱动来实现。进一步地,所述接料单元3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接料单元31的接料位置处的第一导杆组件311,和设置在第二接料单元32的接料位置处的第二导杆组件321,所述第一导杆组件311包括穿设在承载板13上的第一导杆312和驱动第一导杆312移动的第一导杆驱动源313,所述第二导杆组件321包括穿设在承载板13上的第二导杆322和驱动第二导杆322移动的第二导杆驱动源323。第一导杆组件311用于在第一接料单元31进行接收铁芯叠片101时,其第一导杆312从第一接料单元31的底部伸入并露出在第一接料单元32的顶部,使铁芯叠片101能沿着第一导杆312进入第一接料单元31的收容空间内,防止铁芯叠片101因对位不准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铁芯入轴机构,用于将轴装配至铁芯叠片中,所述铁芯入轴机构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上的导柱、接料单元,以及活动设置在导柱上的入轴单元,所述接料单元用于接收待入轴的铁芯叠片,所述入轴单元用于将轴插设在所述铁芯叠片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料单元包括活动设置在基板上的第一接料单元和第二接料单元,所述第一接料单元和第二接料单元具有不同的接料位置和相同的待压位置,并能够交替运行在待压位置和各自的接料位置,以使入轴单元交替完成第一、第二接料单元所接收的铁芯叠片的入轴装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铁芯入轴机构,用于将轴装配至铁芯叠片中,所述铁芯入轴机构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上的导柱、接料单元,以及活动设置在导柱上的入轴单元,所述接料单元用于接收待入轴的铁芯叠片,所述入轴单元用于将轴插设在所述铁芯叠片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料单元包括活动设置在基板上的第一接料单元和第二接料单元,所述第一接料单元和第二接料单元具有不同的接料位置和相同的待压位置,并能够交替运行在待压位置和各自的接料位置,以使入轴单元交替完成第一、第二接料单元所接收的铁芯叠片的入轴装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芯入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设置承载板,所述第一接料单元和第二接料单元通过滑轨滑槽配合的方式活动设置在承载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铁芯入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料单元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接料单元的接料位置处的第一导杆组件,和设置在第二接料单元的接料位置处的第二导杆组件,所述第一导杆组件包括穿设在承载板上的第一导杆和驱动第一导杆移动的第一导杆驱动源,所述第二导杆组件包括穿设在承载板上的第二导杆和驱动第二导杆移动的第二导杆驱动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芯入轴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基板的下方的卸料单元,所述卸料单元的位置与所述待压位置对应,所述卸料单元包括推杆和驱动推杆移动的推杆驱动源,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金岷江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