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便携式臭氧发生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利用陶瓷片放电产生臭氧装置,包括电源1、臭氧发生单元2、驱动单元3、外壳7,还包括控制单元4,电源分别供给控制单元4、驱动单元3,控制单元4通过发出控制信号,控制驱动单元2是否工作,从而实现控制臭氧发生单元2是否产生臭氧,由于本装置使用了控制单元4,方便于用户使用的同时,既达到消毒除菌的作用,又不会产生过量的臭氧,较好地保护一些年纪较小的用户使用,并且本装置增加了工作及低电压指示功能,可以方便知道本装置的工作状态,提醒用户更换电池或者充电,十分人性化。(*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臭氧发生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臭氧发生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放电产生臭氧的装置。
技术介绍
臭氧(O3)是氧的同素体异形体,具有强氧化性,从而得到广泛应用在处理空气、饮料和其他水源方面,用作杀菌剂和消除病毒,也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以及其他能够利用臭氧强有力的氧化性的场合。臭氧不能够自然存在于需要使用的场合,也不能够收集贮藏起来,通常必须在使用臭氧的地方生产,基本方法通常是把空气通过高电压的交流放电区域,引起静电电弧活电晕放电,在这一过程通电的环境中,分子氧(O2)异化成原子氧,这就允许原子重新组合成(O3)臭氧的形式;在现有技术中,其缺陷是臭氧发生装置没有控制单元,无法灵活控制臭氧发生;另外,如图1所示,臭氧发生器一般包含电源、振荡及变频电路、高压电路、臭氧发生电路,均运用静电弧放电,电极可以是管状的或者是相对电极表面是平行的任何形状,管状的电极通常用于多管发生器,管子需要有足够地空间用作冷 却,占有空间较大,不易携带或放到一些空间要求较小的地方进行消毒,并且放电管子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臭氧发生装置,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需要灵活控制臭氧发生,其进一步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减小本装置的体积,有利于便携,应用到一些需要消毒除菌而空间较小的地方,其更进一步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用陶瓷材料制作的臭氧发生片,可以使臭氧发生装置不易损坏、比较耐用。本技术所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 如图1、4所示,包括电源1、臭氧发生单元2、驱动单元3、外壳7,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控制单元4,电源连接到控制单元4、驱动单元3,控制单元4经过驱动单元2与臭氧发生单元2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通过发出控制信号来控制驱动单元2工作或关闭。由于本技术所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设置了控制单元4,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控制臭氧发生,既达到消毒除菌的作用,又不会产生过量的臭氧,不会危害人们特别是小孩的健康;另外由于本装置的电源使用了干电池或充电电池,使得本装置更易于携带,便于使用到任何需要使用的地方;此外,本装置还使用了瓷材料制作的臭氧发生片,使得本装置比较耐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
技术介绍
通用电路框图;图2是本技术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爆炸图;图4是本技术应用电路框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种电路原理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种电路原理图;图7是本技术第三种电路原理图;图8是本技术第四种电路原理图;图9是本技术第五种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所提供的臭氧发生装置,如图1、2、4所示,包括电源1、臭氧发生单元2、驱动单元3、外壳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单元4,电源连接到控制单元4、驱动单元3,控制单元4经过驱动单元2与臭氧发生单元2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通过发出控制信号来控制驱动单元2工作或关闭。本技术所采用的臭氧发生单元,可以是使用陶瓷材料制作的臭氧发生片。本技术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包含电源BAT2,控制单元的控制开关S3,组成驱动单元的三极管Q6、Q7、电容C4、电阻R10、R11以及变压器T1,臭氧发生单元的臭氧发生陶瓷片Y1;电源BAT2通过控制开关S3将电能送给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一端和PNP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三极管Q6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0与NPN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容C4连接到变压器T1初级线圈的另一端并且与三极管Q7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Q6的基极还下拉电阻R11到电源地,三极管Q7的发射极连到电源地;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的两端与臭氧发生陶瓷片Y1相连,通过控制开关S3的通断,很容易实现臭氧的发生与否,达到消毒除菌与控制目的。本技术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包括电源BAT2,组成驱动单元的三极管Q6、Q7、电容C4、电阻R10、R11以及变压器T1,臭氧发生陶瓷片Y1,还包括组成控制单元-->的电容C1、C2、C3、C5、开关S1、S2、振荡电阻R1、控制集成电路U1、三极管Q3,组成电源指示的电阻R3和发光二极管LED1以及组成工作指示电路的电阻R3和发光二极管LED1;NPN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到电源地之间并接有一串联连接的电阻R3和发光二极管LED1,发光二极管LED1的阴极接电源地,组成控制单元的电容C1、C5并接在电源与地之间,用作电源滤波,振荡电阻R1连接在控制集成电路U1的振荡输入输出引脚OSCI和OSCO之间,控制集成电路U1的电源VDD与地VSS分别与电源BAT2的正极、负极相连,控制按键的输入端K1、K2到电源地分别连接控制开关S1、S2,且它们分别并接一电容C2、C3,按键K1、K2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实现不同时间输出,集成电路U1的输出控制脚OUT1到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串接一电阻R2用于限流,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还与PNP三极管Q6的发射极相连,三极管Q6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0与NPN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电容C4连接到变压器T1初级线圈的另一端并且与三极管Q7的集电极相连,三极管Q6的基极还下拉电阻R11到电源地,三极管Q7的发射极连到电源地,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的两端与臭氧发生陶瓷片Y1相连;由于电路使用了集成电路作为控制单元,使得控制更加人性化,方便于用户使用的同时,较好地保护一些年纪较小的用户使用,并且本装置增加了工作指示,可以方便知道本装置是否处于工作状态,十分直观。本技术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本装置使用的电路与图6的区别之处在于将图6的工作指示单元换成了低电压检测单元;组成低电压检测单元的分压电阻R4、R5、R6依次串接在电源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源地之间,电阻R4、R5之间的节点连接有一电阻R7到NPN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阻R4、R5之间的节点还连接有一发光二极管LED2到NPN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到三极管Q5的基极还连接有一电阻R8,三极管Q5的基极到电源地之间还有一下拉电阻R9,三极管Q4、Q5的发射极均与电源地连接;由于电路使用了集成电路作为控制单元,使得控制更加人性化,方便于用户使用的同时,较好地保护一些年纪较小的用户使用,并且本装置增加了低电压指示功能,可以方便知道本装置已经工作在电池不足状态,提醒用户更换电池或者充电,十分人性化。本技术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本装置使用的电路是图6、图7的组合,具有图6、图7所示装置的所有功能。本技术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本装置使用的电路是图8的所示装置的增强电路,首先考虑电路的驱动能力、并且考虑电路的生产成本,所以将电源部分、控制输出部分以及驱动部分作了适当调整;首先电源部分由两个电池BAT1、BAT2串接而成,当然不串接也是可以的,电池之间的接点连接到控制单元集成电路U1的电源脚VDD,电池BAT1的-->正极到变压器T1的一端并接有两个PNP三极管Q1、Q2,三极管Q1、Q2的发射极连接到电池BAT1的正极,三极管Q1、Q2的集电极连接到变压器T1初级线圈的一端,三极管Q1、Q2的基极连接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控制输出部分的集成电路U1的输出引脚OUT1到NPN三极管Q3的基极串接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臭氧发生装置,包括电源(1)、臭氧发生单元(2)、驱动单元(3)、外壳(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单元(4),电源连接到控制单元(4)、驱动单元(3),控制单元(4)经过驱动单元(2)与臭氧发生单元(2)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通过发生控制信号来控制驱动单元(2)工作或关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臭氧发生装置,包括电源(1)、臭氧发生单元(2)、驱动单元(3)、外壳(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单元(4),电源连接到控制单元(4)、驱动单元(3),控制单元(4)经过驱动单元(2)与臭氧发生单元(2)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通过发生控制信号来控制驱动单元(2)工作或关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7)具有通孔(8),用于释放臭氧发生单元产生的臭氧。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工作指示单元或低电压指示单元。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是开关S3或集成电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包括电容C1、C2、C3、C5、开关S1、S2、振荡电阻R1,控制集成电路U1、NPN三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国英,黄钜行,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精诚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