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169054 阅读:3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2 18:05
一种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其可以包括低温散热器,冷却剂在所述低温散热器中流动以冷却供应至发动机的增压空气,其中低温散热器设置有入口、出口、本体部分、第一冷却剂槽和第二冷却剂槽,冷却剂流入所述入口,从所述出口排放冷却剂,所述本体部分由用于冷却剂在其中流动的多个连接管构成,所述第一冷却剂槽构造成将冷却剂分配至所述多个连接管,所述第二冷却剂槽构造成收集冷却剂;以及至少一个控制阀,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剂槽或所述第二冷却剂槽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冷却剂槽或所述第二冷却剂槽的内部,以使冷却剂在所述多个连接管的一部分中流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4年12月9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4-0175840号的优先权和权益,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更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其可以将旁路控制阀添加至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的低温散热器并改变冷却剂流动路径和/或冷却剂流动路径的数目(如果需要的话),以能够改变冷却剂流量,由此减小构造成循环冷却剂的电动水泵的功耗,并减少燃料消耗。
技术介绍
车辆的发动机功率是基于空气/燃料比来控制的。存在许多种方法将燃料注入发动机,并存在许多种方法将空气吸入发动机。用于车辆的发动机首先发展了自然进气式发动机,为了增加发动机功率、改进燃料效率并减少废气排放而发展了改进的发动机,如涡轮增压发动机、涡轮中冷发动机等。包含在涡轮中冷发动机中的涡轮中间冷却器或中间冷却器是通过冷却在该装置中的压缩高温空气来增加空气密度,以增加供应至发动机气缸的进气量从而增加发动机功率的装置。设置有中间冷却器的涡轮中冷发动机产生甚至比自然进气式发动机更高的发动机功率,并具有多种优势,例如长的使用寿命,减小震动、噪音并减少废气,并且由于在低速时具有优秀的功率特性而提高燃料效率。包含中间冷却器且应用至涡轮中冷发动机的中间冷却器装置可以
具有与散热器类似的结构。中间冷却器装置分成气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和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气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在车辆运行时使用流入车辆的发动机舱的空气来冷却供应至发动机或增压至发动机的空气,而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使用冷却剂来冷却供应至发动机或增压至发动机的空气。气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具有与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类似的结构,但具有较差的冷却效率。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使用于发动机的散热器的冷却剂或者专用散热器的冷却剂进行循环以冷却增压的空气(高温压缩空气)。相比于气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的增压空气路线,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的增压空气路线可以被缩短,因此其增压空气响应性因增压空气阻力的减小而得以改进。此外,根据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燃料效率和性能可以通过使用具有大热容的冷却剂冷却增压空气而得以改进。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冷却剂的流动越快,增压空气和冷却剂之间的温差越大,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的冷却效率越好。如图1中所示,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的低温散热器可以为U型流动结构,其中冷却剂入口64和冷却剂出口65形成在相同的方向上,使得冷却剂在U型路径中流动。此外,如图2中所示,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的低温散热器可以为I型流动结构,其中冷却剂入口64a和冷却剂出口65a形成在相反的方向上,使得冷却剂在I型路径中流动。参考图1和图2,以图1中的附图标记60和图2中的附图标记60a表示的根据常规技术的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的低温散热器设置有冷却剂槽(或高位槽)61和62,其形成在低温散热器的相对的两侧。一个冷却剂槽61通过薄金属连接管63连接至另一冷却剂槽62,散热片形成在薄金属连接管63处。冷却剂槽61和62的入口64和64a以及出口65和65a的每一个连接至用于循环冷却剂的电动水泵(WP)。如图1或图2中所示,在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的低温散热器60或60a中,供应至发动机的增压空气通过图1中向左流和向右流的冷却剂或通过图2中向右流的冷却剂来冷却。然而,因为根据常规技术的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的低温散热器设计并制造成具有固定的最大容量以在甚至是最差的情况下也满足冷却性能,所以由于发动机状态而导致可能流动过多的冷却剂,由此增加了电动水泵的功耗,导致燃料消耗增加。公开于该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一般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一种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其可以将旁路控制阀添加至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的低温散热器并改变冷却剂流动路径和/或在必要时改变冷却剂流动路径的数目以能够改变冷却剂流动量,由此减小构造成循环冷却剂的电动水泵的功耗,并减少燃料消耗。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提供一种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其包括:低温散热器,冷却剂在所述低温散热器中流动以冷却供应至发动机的增压空气,其中低温散热器设置有入口、出口、本体部分、第一冷却剂槽和第二冷却剂槽,冷却剂流入所述入口,从所述出口排放冷却剂,所述本体部分由用于冷却剂在其中流动的多个连接管构成,所述第一冷却剂槽构造成将冷却剂分配至所述多个连接管,所述第二冷却剂槽构造成收集冷却剂;以及一个或多个控制阀,其构造成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剂槽或所述第二冷却剂槽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冷却剂槽或所述第二冷却剂槽的内部,以使冷却剂在所述多个连接管的一部分中流动。当所述低温散热器由U型流动结构构成且所述控制阀设置在没有设置入口的所述第二冷却剂槽处时,可以在设置了入口的第一冷却剂槽中形成隔断壁。当低温散热器由U型流动结构构成且第二冷却剂槽的内部被控制阀关闭时,第一旁路出口可以邻近地形成在控制阀处以使得冷却剂流向出口。连接至所述第一旁路出口的第一旁路入口可以形成在所述第一冷
却剂槽的出口处。当低温散热器由I型流动结构构成时,所述第一冷却剂槽和所述第二冷却剂槽的每一个可以设置有控制阀。当低温散热器由I型流动结构构成且所述第一冷却剂槽和所述第二冷却剂槽的内部被所述控制阀关闭时,第二旁路出口可以邻近地形成在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却剂槽处的所述控制阀处,其中所述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却剂槽处,所述第二旁路出口构造成使得冷却剂流向所述第二冷却剂槽的出口。第二旁路入口可以形成在所述第二冷却剂槽的出口处以连接至所述第二旁路出口。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可以提供一种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以将旁路控制阀添加至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的低温散热器并改变冷却剂流动路径和/或在必要时改变冷却剂流动路径的数目以能够改变冷却剂流动量,由此减小构造成循环冷却剂的电动水泵的功耗,并减少燃料消耗。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它特征和优点,这些特征和优点将在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显现或更详细地阐明。附图说明图1为显示典型的U型流动结构的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显示典型的I型流动结构的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的示意图,其中ACT表示控制阀。图4和图5为用于解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的操作的示意图,其中ACT表示控制阀。图6和图7为用于解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的操作的示意图,其中ACT表示控制阀。应了解,附图并不必须按比例绘制,其示出了某种程度上经过简
化了的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各个特征。在此所公开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定的设计特征,包括例如特定的尺寸、定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特定目的的应用和使用环境加以确定。在这些图形中,附图标记在贯穿附图的多幅图形中指代本专利技术的同样的或等同的部件。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详细提及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示例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专利技术将与示例性实施方案结合加以描述,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其包括:低温散热器,冷却剂在所述低温散热器中流动以冷却供应至发动机的增压空气,其中低温散热器设置有入口、出口、本体部分、第一冷却剂槽和第二冷却剂槽,冷却剂流入所述入口,从所述出口排放冷却剂,所述本体部分由用于冷却剂在其中流动的多个连接管构成,所述第一冷却剂槽构造成将冷却剂分配至所述多个连接管,所述第二冷却剂槽构造成收集冷却剂;以及至少一个控制阀,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剂槽或所述第二冷却剂槽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冷却剂槽或所述第二冷却剂槽的内部,以使冷却剂在所述多个连接管的一部分中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2.09 KR 10-2014-01758401.一种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其包括:低温散热器,冷却剂在所述低温散热器中流动以冷却供应至发动机的增压空气,其中低温散热器设置有入口、出口、本体部分、第一冷却剂槽和第二冷却剂槽,冷却剂流入所述入口,从所述出口排放冷却剂,所述本体部分由用于冷却剂在其中流动的多个连接管构成,所述第一冷却剂槽构造成将冷却剂分配至所述多个连接管,所述第二冷却剂槽构造成收集冷却剂;以及至少一个控制阀,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剂槽或所述第二冷却剂槽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冷却剂槽或所述第二冷却剂槽的内部,以使冷却剂在所述多个连接管的一部分中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式中间冷却器装置,其中当所述低温散热器由U型流动结构构成且所述至少一个控制阀设置在没有设置入口的所述第二冷却剂槽处时,在设置了入口的第一冷却剂槽中形成隔断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式中间冷却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全钟万金亨炫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