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照相机的透镜单元的照相机用促动器具有:外侧框;收纳保持透镜单元且位于外侧框的内侧的内侧框;在外侧框与内侧框之间设有多个,相对于外侧框支承内侧框使其在透镜单元的光轴方向上可位移的第一支承部件;安装在内侧框的外周面,用于在光轴方向上驱动内侧框的第一驱动线圈;与第一驱动线圈相对而安装在外侧框上的永久磁铁。第一支承部件由弹性体构成,形成为以将外侧框和内侧框的相互相对的部位连接的直线为中心线的形状。能够得到生产性优良且可靠性、耐久性优良的照相机用促动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驱动照相机的透镜单元的照相机用促动器。
技术介绍
图1作为这种促动器的现有例,公开有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6-251728号公报(2006年9月21日发行)记载的自动聚焦用促动器的构成。自动聚焦用促动器在该例中具有:具有安装透镜组装体11的筒状部12a的支架12;位于筒状部12a的周围且固定在支架12上的线圈13;具有与线圈13相对的永久磁铁14的磁轭15;设置在支架12的筒状部12a的光轴方向两侧,以将支架12在径向上定位的状态在光轴方向上可位移地支承的上侧板簧16U及下侧板簧16L;将上侧板簧16U夹持在其与支架12之间的挡块17;设置在挡块17及下侧板簧16L各自的光轴方向外侧,将上侧板簧16U及下侧板簧16L分别夹持在其与磁轭15的光轴方向两端面之间,并且构成在与安装于支架12的透镜组装体11对应的部分分别具有开口的一对支承框的罩18及基体19;在下侧板簧16L与基体19之间为了向线圈13供给电力而设置的片状电极20。该自动聚焦用促动器通过向线圈13通电,从而利用永久磁铁14的磁场和在线圈13流动的电流的相互作用,可对安装于支架12的透镜组装体11在光轴方向上调节位置。图2表示用于该自动聚焦用促动器的板簧16(上侧板簧16U、下侧板簧16L)的形状,板簧16由金属薄板构成,形成为具有内环部16a、与内环部16a隔开规定间隔设置的外环部16b、将内环部16a和外环部16b连接的多个连接部16c的万向弹簧状。上侧板簧16U的内环部16a以夹持在支架12的上面与挡块17的下面之间的状态粘接在支架12上,外环部16b以夹持在罩18的下面与磁轭15的连接部15a的上面之间的状态粘接在罩18及磁轭15上。另外,下侧板
簧16L的内环部16a粘接在支架12的下面,外环部16b以夹持在磁轭15的外筒部15b的端面与基体19的上面之间的状态粘接在基体19及磁轭15上。这样安装的板簧16(上侧板簧16U、下侧板簧16L)通过连接部16c的弹性变形而使支架12可在光轴方向上位移。如上所述,在以自动聚焦为目的的现有的照相机用促动器中,为了将保持透镜组装体的支架在光轴方向上可位移地支承而使用有板簧。另一方面,这种促动器用于手机、智能手机等带照相机的小型电子设备及数码照相机等,伴随着这些设备的小型化,希望照相机用促动器也小型化。因此,板簧也小型,板厚也减薄,在具有图2所示那样的形状的板簧16中,所需要的弹性变形成为必需的部分(连接部16c)非常薄且细。因此,在制造工序中施加了意外的外力时,连接部16c容易变形(塑性变形),具有成品率下降的问题。另外,若在使用时例如由于落下等而施加冲击时,在薄且细的连接部16c容易发生塑性变形,在该方面使用这样的板簧的照相机用促动器在可靠性、耐久性上具有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性优良且可靠性、耐久性优良的照相机用促动器。根据本专利技术,驱动照相机的透镜单元的照相机用促动器具有:外侧框;内侧框,其收纳保持透镜单元,位于外侧框的内侧;第一支承部件,其在外侧框与内侧框之间设有多个,相对于外侧框支承内侧框使其在透镜单元的光轴方向上可位移;第一驱动线圈,其安装在内侧框的外周面,用于将内侧框在光轴方向上驱动;永久磁铁,其与第一驱动线圈相对而安装在外侧框,第一支承部件由弹性体构成,形成为以将外侧框和内侧框的相互相对的部位连接的直线为中心线的形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照相机用促动器,将收纳保持透镜单元的内侧框在光轴方向上可位移地支承的第一支承部件由以直线为中心线的单纯形状的弹性体构成,故而不产生难以使用现有的金属制的板簧制造,容易发生塑性变
形的问题,在该方面上可得到生产性优良且可靠性、耐久性优良的照相机用促动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照相机用促动器的现有例的剖面图;图2是图1中的板簧的平面图;图3是表示安装有透镜单元的本专利技术的照相机用促动器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是将图3所示的照相机用促动器分成罩和促动器主体而表示的立体图;图5A是图4所示的促动器主体的平面图;图5B是图4所示的促动器主体的正面图;图5C是图4所示的促动器主体的剖面立体图;图6是将图4所示的促动器主体部分分解的立体图;图7是从斜上方观察表示图4所示的促动器主体的基板以外的各部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从斜下方观察表示图4所示的促动器主体的基板以外的各部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9A是表示一体成形有外侧框和内侧框的成形完成状态的平面图;图9B是图9A所示的成形完成状态的正面图;图9C是图9A所示的成形完成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仅表示图4所示的促动器主体的成形部件的立体图;图11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照相机用促动器的其他实施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3将本专利技术的照相机用促动器的一实施例设为安装有透镜单元的状态而表示,图4将照相机用促动器的罩拆下且分成罩和促动器主体而表示。另外,图5A~5C详细地表示促动器主体。照相机用促动器200在该例中具有自动聚焦及手抖修正两个功能,能
够使透镜单元300在光轴方向上位移,进而能够使透镜单元300在与光轴方向正交且相互正交的第一及第二方向上位移。图3中,O表示透镜单元300的光轴。另外,以下,将透镜单元300的光轴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光轴方向正交且相互正交的第一及第二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照相机用促动器200如图4所示地由罩30和促动器主体40构成,促动器主体40如图5A~5C所示地由外侧框50、内侧框60、支承部件70、第一驱动线圈80、永久磁铁90及基板100构成,在基板100上形成有第二驱动线圈110。图6将促动器主体40部分分解,分成基板100和基板100以外的部分而表示,图7及图8表示促动器主体40的除了基板100之外的各部的构成。外侧框50和内侧框60为树脂制,这些外侧框50和内侧框60在该例中一体成形之后,分开形成。图9A~9C表示外侧框50和内侧框60的成形完成状态,在图9A~9C中,120表示在外侧框50内插成形的制造工序内的搬送用的载体。由金属板构成的载体120将桥接部121切断并除去,但在外侧框50的底面部分如图8所示地残留。支承部件70由热可塑性的弹性体构成,在该例中,在图9A~9C所示的状态的外侧框50及内侧框60二次成形而形成,与外侧框50及内侧框60一体化。另外,在图7及图8中为了明示支承部件70的成形形状,将支承部件70与外侧框50及内侧框60分开表示。以下,对外侧框50、内侧框60及支承部件70的构成进行说明。外侧框50构成正方形的框状,在各角部的厚度方向中间部跨过邻接的两边而形成开口51,通过开口51,角部与上侧角部52和下侧角部53分开。在各上侧角部52贯通厚度方向而形成有孔54,在上侧角部52的下面,从孔54到外侧框50的内周面的槽55如图8所示地形成。在各下侧角部53,与上侧角部52的孔54、槽55相对而从外侧框50的内周面将切口56切口形成,在载体120上也形成有与切口56同样的切口122。在外侧框50的相对两边的各中央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凹部57。凹部57以面向外侧框50的上面的方式形成,形成上面侧窄的梯形形状。另外,外侧框50和内侧框60在如图9A所示地通过连接部58连接的状态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照相机用促动器,其驱动照相机的透镜单元,其中,具有:外侧框;内侧框,其收纳保持所述透镜单元,位于所述外侧框的内侧;第一支承部件,其在所述外侧框与所述内侧框之间设有多个,相对于所述外侧框支承所述内侧框使其在所述透镜单元的光轴方向上可位移;第一驱动线圈,其安装在所述内侧框的外周面,用于将所述内侧框在所述光轴方向上驱动;永久磁铁,其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相对而安装在所述外侧框上,所述第一支承部件由弹性体构成,形成为以将所述外侧框和所述内侧框的相互相对的部位连接的直线为中心线的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5.25 JP 2015-1051761.一种照相机用促动器,其驱动照相机的透镜单元,其中,具有:外侧框;内侧框,其收纳保持所述透镜单元,位于所述外侧框的内侧;第一支承部件,其在所述外侧框与所述内侧框之间设有多个,相对于所述外侧框支承所述内侧框使其在所述透镜单元的光轴方向上可位移;第一驱动线圈,其安装在所述内侧框的外周面,用于将所述内侧框在所述光轴方向上驱动;永久磁铁,其与所述第一驱动线圈相对而安装在所述外侧框上,所述第一支承部件由弹性体构成,形成为以将所述外侧框和所述内侧框的相互相对的部位连接的直线为中心线的形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用促动器,其中,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形成棒状,在所述内侧框的所述光轴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有多个。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相机用促动器,其中,所述内侧框形成方形,所述中心线为所述方形的对角线的延长线,所述方形的各角部被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路崇洋,松永章宏,秋元比吕志,茨木和昭,小野文伸,信藤纯,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