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可解决传统网点导光板引起的色偏不可控的问题,且可以确保导光板色偏均匀。该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背光灯,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本体出光侧表面上的透明材料层;其中,所述导光本体和所述透明材料层的折射率不同,所述透明材料层的厚度自靠近所述背光灯一侧到远离所述背光灯一侧逐渐减小。用于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由于其中的液晶显示面板本身并不具有发光功能,因此,需要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组。其中,导光板是背光模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用于将点光源或线光源转换成面光源。传统的导光板在制作时,是通过镭射等方式在导光板下表面加工网点结构来破坏光束的全反射,使得光束可以在导光板上表面射出。然而,镭射加工方式具有随机性,网点会形成火山口结构引起加工的不稳定性,这样就使得形成的网点结构不稳定,从而导致形成的导光板的色偏不可控制。此外,导光板上各个网点的结构在加工过程中可能有差别,从而会导致导光板不同位置的色偏不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可解决传统网点导光板引起的色偏不可控的问题,且可以确保导光板色偏均匀。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背光灯,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本体出光侧表面上的透明材料层;其中,所述导光本体和所述透明材料层的折射率不同,所述透明材料层的厚度自靠近所述背光灯一侧到远离所述背光灯一侧逐渐减小。优选的,所述透明材料层的出光面为相对于所述导光本体出光侧表面倾斜的平面。优选的,所述导光本体的形状为楔形。优选的,所述导光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透明材料层出光侧表面上的第一微透镜阵列。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微透镜阵列由多个沿二维方向排布的颗粒状微透镜组成,或者所述第一微透镜阵列由多个沿一维方向排布的条状微透镜组成。优选的,所述导光本体的材料为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的混合物。优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出光侧的扩散片。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扩散片表面上的第二微透镜阵列。优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用于包围所述导光板除入光侧表面和出光侧表面以外的其余表面。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为上述的背光模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导光板包括导光本体和设置在导光本体出光侧表面上的透明材料层,且透明材料层的厚度自靠近背光灯一侧到远离背光灯一侧逐渐减小。由于透明材料层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因此光从导光本体入射至透明材料层的全反射临界角增加,从而使得更多的光可以从导光本体入射至透明材料层。在此基础上,由于透明材料层的厚度自靠近背光灯一侧到远离背光灯一侧逐渐减小,因而通过调节透明材料层出光面和透明材料层中与导光本体接触的面的夹角(透明材料层的出光面为倾斜的平面)或透明材料层出光面的曲率(透明材料层的出光面为曲面),便可以使射入透明材料层的一定角度的入射光出射至空气,从而增加了从导光板出射的光的亮度。一方面,相对于导光本体上不设置任何结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导光本体上设置透明材料层可以增加从导光板出射的光的亮度;另一方面,相对于在导光本体上设置网点结构,由于导光本体上设置透明材料层,而透明材料层的色偏是确定的,且透明材料层各个位置的色偏是相同的,因而导光板引起的色偏是可以控制的,且导光板色偏均匀。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二;图1(c)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三;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楔形的导光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四;图4(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包括第一微结构阵列的结构示意图一;图4(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包括第一微结构阵列的结构示意图二;图5(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五;图5(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六;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七;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附图标记:10-导光板;101-导光本体;102-透明材料层;103-第一微透镜阵列;20-背光灯;30-扩散片;301-第二微透镜阵列;40-反射片;50-其它光学膜材;60-显示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现有技术中的导光板一般在导光本体上设置网点结构,以确保从导光板出射的光的透过率,但镭射加工方式形成的网点结构不稳定,容易造成导光板的色偏不可控制以及色偏不均匀。但若在导光本体上不设置网点结构,入射光在进入导光本体内部后,在从导光本体入射到空气时,入射角度很小时就会发生全反射,从而导致大部分光无法从导光本体出射。具体的,以导光本体的材料为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例进行说明,PMMA的折射率为1.48,空气的折射率为1。根据全反射公式:nPMMA×sin(θPMMA)=n空气×sin90°θPMMA=arcsin(1/1.48)=42.51°其中,θPMMA为光从导光本体入射到空气中的入射角,nPMMA为PMMA的折射率,n空气为空气的折射率。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当光从导光本体(以导光本体的材料为PMMA为例)入射到空气的角度θPMMA≤42.51°时,光才会从PMMA的表面射入空气中,这样从而导致了从背光灯发光的光进入导光本体后,大部分光无法从导光本体中射出。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如图1(a)、图1(b)以及图1(c)所示,包括导光板10和设置在导光板10一侧的背光灯20,导光板10包括导光本体101和设置在导光本体101出光侧表面上的透明材料层102;其中,导光本体101和透明材料层102的折射率不同,透明材料层102的厚度自靠近背光灯20一侧到远离背光灯20一侧逐渐减小。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对于导光本体101的材料不进行限定,以具有良好的光透过性为准。此外,对于导光本体101的形状不进行限定,可以是如图1(a)所示为平板形,也可以是如图1(b)和图1(c)所示为楔形。当导光本体101的形状为楔形时,由于楔形的导光本体101的作用是为了使从背光灯20发出的光射入导光本体101后,从导光本体101出射至透明材料层102时的入射角减小,因而楔形的导光本体101可以是如图1(b)所示,将与侧面垂直的面作为出光面,也可以是如图1(c)所示,将与侧面垂直的面所相对的面作为出光面。第二,对于透明材料层102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背光灯,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本体出光侧表面上的透明材料层;其中,所述导光本体和所述透明材料层的折射率不同,所述透明材料层的厚度自靠近所述背光灯一侧到远离所述背光灯一侧逐渐减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背光灯,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本体出光侧表面上的透明材料层;其中,所述导光本体和所述透明材料层的折射率不同,所述透明材料层的厚度自靠近所述背光灯一侧到远离所述背光灯一侧逐渐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材料层的出光面为相对于所述导光本体出光侧表面倾斜的平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本体的形状为楔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透明材料层出光侧表面上的第一微透镜阵列。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透镜阵列由多个沿二维方向排布的颗粒状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鹏,孙凌宇,蔺东龙,吴鹏,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