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自行车内变速花鼓,包括花鼓主体支撑机构、动力输入机构、第一组行星齿轮机构、中间动力传动机构、第二组行星齿轮机构、动力输出机构以及中轴变速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精简了内变速花鼓的结构,增加了内变速花鼓的档位,减轻了内变速花鼓的重量,通过设置操纵变速复合凸轮与执行组件的动作进行匹配,自行车的换挡操作更简单方便准确,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适用不同款式的自行车,有效提高了内变速器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行车变速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自行车内变速花鼓。
技术介绍
传统的外变速花鼓显露在外部,会直接接触外界雨水,泥土,油污等,需定时地清洗保养;需要链移才能变速,链条较松,强度低,寿命短;无法停车变速,当处于高挡位又紧急停车后启动困难;需要紧链器,骑行和搬运时容易受到撞击损害;传动比会有重叠,档位利用率不高,变速体验不好。而内变速花鼓处于密封和润滑剂里面,外部结构简洁,可以使用链盖,链不会侧向移动,也不需要前拨和多片牙盘;故障率低,维护周期长而且维护简单;另外内变花鼓的鼓耳大且对称,辐条相应变短,增加了后轮组的强度。内变速花鼓的外壳作为输出端,飞轮作为输入端,通过改变内部结构而变化得到不同的传动比,是变速自行车变速机构中的一种形式,通常使用在通勤车辆或者一些小轮径自行车,也可用于山地车或公路车上。内变速花鼓变速范围广,故障率低,有着更高的档位利用率。通过对现有最先进内变速花鼓的结构分析,设计出一款具有变速范围更广、变速比更优的自行车内变速花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适用于自行车内变速的花鼓,通过外力作用在飞轮上,由变速机构改变传动比,将扭矩传递到花鼓的壳体上,再由辐条带动车轮转动,达到变速操作简单,传动效果高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自行车内变速器,包括花鼓主体支撑机构和设置在该支撑机构上的动力输入机构、第一组行星齿轮机构、中间动力传动机构、第二组行星齿轮机构、动力输出机构以及中轴变速机构。动力输入机构的输入端与飞轮连接,输出端与第一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入端连接;中间动力传动机构的输入端与第一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第二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入端连接;动力输出机构的输入端与第二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车轮花鼓盖连接。所述中轴变速机构包括一个操纵组件以及若干个执行组件。操纵组件设置在中轴上,为一个变速复合凸轮;执行组件设置在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内齿圈内部,该执行组件包括四个圆柱销、三个小推动槽、一个大推动槽和四个凸轮推杆,其中,圆柱销可沿主轴的轴向移动,推动槽与各动力传动部件连接,各动力传动部件可在推动槽内转动。所述凸轮推杆一端与齿轮内圈离合,另一端与变速复合凸轮接触。所述变速复合凸轮与钢绳连接实现转动。使用时:力作用在飞轮上,通过动力输入机构,先将扭矩传递到第一组行星齿轮,由动力传动机构传递到第二组行星齿轮,再由动力输出机构将扭矩传递到花鼓的壳体上,通过辐条带动车轮转动。调速时,转动变速手柄,使调节钢绳带动变速复合凸轮转动,可使变速机构产生不同的传动比,从而达到变速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内变速花鼓利用位于花鼓内部行星齿轮之间各级的传动进行调速,内部齿轮精密配合,可以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以及更平滑的变速过渡。结构紧凑,有效的利用了有限的空间,使花鼓本身更轻便,对称的花鼓壳体,使辐条强度更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装置的装配图;图3为图2的A-A向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的B-B向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装置的爆炸图。图中:1.花鼓壳体 2. 第一轴承 3.第二轴承 4. 第三轴承 5.第四轴承 6.第五轴承 7. 螺母 8. 中轴 9.动力输入部件 10. 飞轮 11.动力输入传动部件 12.第一圆柱销 13.第一小推动槽 14.第一齿轮框传动部件 15.第一齿轮架传动部件 16.行星齿轮轴 17.自润轴承 18.21-26齿的齿轮 19.第二小推动槽 20.中间动力传动从动部件 21.第二齿轮架传动部件 22.第二圆柱销 23.第二齿轮框传动部件 24.第三齿轮框传动部件 25.第三圆柱销 26.中间动力传动部件 27.第三齿轮架传动部件 28. 第三小推动槽 29.第四齿轮架传动部件 30.动力输出从动部件 31.第四齿轮框传动部件 32.动力输出传动部件 33.动力输出活动部件 34.弹簧 35.大推动槽 36.花鼓传动部件 37.花鼓盖 38.第四圆柱销 39.变速复合凸轮 40.结构支撑筒 41.第六轴承 42.第七轴承 43.46齿的齿轮 44.37齿的齿轮 45.第三小齿轮框支架 46.第一行星齿轮架 47.螺钉 48.86齿的内轮框 49.自润轴承 50.20-29齿的齿轮 51.行星齿轮轴 52.95齿的内齿轮 53.第一大齿轮框支架 54.第二大齿轮框支架 55.92齿的内齿轮 56.第二行星齿轮架 57.87齿的内齿轮 58.40齿的齿轮 59.45齿的齿轮 60.第二小齿轮框支架 61.限位销钉 62.凸轮推杆 63.限位铜套 64.卷簧 65.变速调节定位部件 66.紧定螺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参照图1-5,一种新型自行车内变速花鼓的花鼓壳体(1)、花鼓盖(37)通过8个螺钉(47)紧固连接,螺母(7)起固定作用,中轴(8)起支撑与固定作用,花鼓壳体(1)、花鼓盖(37)、螺母(7)、中轴(8)与8个螺钉(47)构成花鼓主体支撑机构,其中花鼓壳体(1)通过辐条与车轮连接;(2)、(3)、(4)、(5)、(6)、(41)、(42)分别为滚动轴承;动力输入部件(9)与飞轮(10)螺纹配合,将动力传动到动力输入传动部件(11)上,动力输入部件(9)、飞轮(10)、动力输入传动部件(11)组成动力输入机构;第一圆柱销(12)、第二圆柱销(22)、第三圆柱销(25)、第四圆柱销(38)分别与第一小推动槽(13)、第二小推动槽(19)、第三小推动槽(28)、大推动槽(35)过渡配合,与结构支撑筒(40)槽口配合,第一圆柱销(12)、第二圆柱销(22)、第三圆柱销(25)、第四圆柱销(38)下部与变速复合凸轮的圆柱面凸轮小间隙连接,动力输入传动部件(11)、中间动力传动从动部件(20)、中间动力传动部件(26)、动力输出传动部件(32)通过6个限位销钉(61)与各推动槽小间隙配合,通过第一圆柱销(12)、第二圆柱销(22)、第三圆柱销(25)、第四圆柱销(38)控制各推动槽的位置,从而控制各传动部件的位置;第一齿轮框传动部件(14)、第二齿轮框传动部件(23)、第三齿轮框传动部件(24)、第四齿轮框传动部件(31)分别与第二小齿轮框支架(60)、第三大齿轮框支架(54)、第一大齿轮框支架(53)、第二小齿轮框支架(45)过盈配合,当动力输入传动部件(11)等传动部件与其接触时,起传递动力作用;第一齿轮架传动部件(15)、第二齿轮架传动部件(21)、第三齿轮架传动部件(27)、第四齿轮架传动部件(29)与第二行星齿轮架(56)、第一行星齿轮架(46)过盈配合,其作用与齿轮框传动部件相同;行星齿轮轴(16)、自润轴承(17)与21-26齿的齿轮(18)安装在第二行星齿轮架(56)上,第一齿轮框传动部件(14)、第二齿轮框传动部件(23)、第一齿轮架传动部件(15)、第二齿轮架传动部件(21)、三个行星齿轮轴(16)、三个自润轴承(17)、三个21-26齿的齿轮(18)、第二大齿轮框支架(54)、92齿的内齿轮(55)、第二行星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自行车内变速花鼓,其特征是:包括花鼓主体支撑机构和设置在该支撑机构上的动力输入机构、第一组行星齿轮机构、中间动力传动机构、第二组行星齿轮机构、动力输出机构以及中轴变速机构;动力输入机构的输入端与自行车飞轮连接,输出端与第一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入端连接;中间动力传动机构的输入端与第一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第二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入端连接;动力输出机构的输入端与第二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车轮花鼓盖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自行车内变速花鼓,其特征是:包括花鼓主体支撑机构和设置在该支撑机构上的动力输入机构、第一组行星齿轮机构、中间动力传动机构、第二组行星齿轮机构、动力输出机构以及中轴变速机构;动力输入机构的输入端与自行车飞轮连接,输出端与第一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入端连接;中间动力传动机构的输入端与第一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第二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入端连接;动力输出机构的输入端与第二组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车轮花鼓盖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自行车内变速花鼓,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玉林,叶梓龙,罗家兴,于浩烜,潘安泉,饶裕,莫小章,张天恩,李金峰,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