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57962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2 0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所述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包括若干由PET材料制成的发光纱和由锦纶FDY材料制成的反光纱,所述发光纱包覆在所述反光纱的表面,所述反光纱呈扁丝形状,厚度为0.12‑0.16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实现同时发光和反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软丝线,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
技术介绍
现在市场上只有单独的发光线或反光线,并且发光线太硬,没有能同时发光和反光的两用软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现有的没有发光反光效果、发光线太硬的问题,创造性地提供一种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所述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包括若干由PET材料制成的发光纱和由锦纶FDY材料制成的反光纱,其中,若干所述发光纱包覆在所述反光纱的表面并正向反向交错地缠绕在反光纱(2)的表面,所述反光纱呈扁丝形状,厚度为0.12-0.16mm,所述发光纱的直径为0.06mm。作为对本技术所述的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的进一步说明,
优选地,所述反光纱的厚度为0.16mm。由此可见,由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所述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包括若干由PET材料制成的发光纱和由锦纶FDY材料制成的反光纱,其中,若干所述发光纱包覆在所述反光纱的表面,所述反光纱呈扁丝形状,厚度为0.12-0.16mm。本技术结构简单,能实现同时发光和反光。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发光纱1、反光纱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审查员能够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他目的,现结合所附较佳实施例附以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附图所说明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不限定任何形式、尺寸或者比例。请参考图1,图1是本技术的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所述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包括若干由PET材料制成的发光纱1和由锦纶FDY材料制成的反光纱2,以使发光纱1和反光纱2足够软,其中,若干发光纱1包覆在反光纱2的表面,以使发光纱1发光的
同时反光纱2反光,反光纱2呈扁丝形状,厚度为0.12-0.16mm,以便于若干发光纱1的包覆,并若干发光纱1正向反向交错地缠绕在反光纱2的表面,发光纱1的直径为0.06mm,反光纱2的厚度为0.16mm。由此可见,本技术结构简单,能实现同时发光和反光。需要声明的是,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及具体实施方式意在证明本技术所提供技术方案的实际应用,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内,当可作各种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包括若干由PET材料制成的发光纱(1)和由锦纶FDY材料制成的反光纱(2),其中,若干发光纱(1)包覆在反光纱(2)的表面并正向反向交错地缠绕在反光纱(2)的表面,反光纱(2)呈扁丝形状,厚度为0.12‑0.16mm;发光纱(1)的直径为0.06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反光两用软丝线包括若干由PET材料制成的发光纱(1)和由锦纶FDY材料制成的反光纱(2),其中,若干发光纱(1)包覆在反光纱(2)的表面并正向反向交错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明和反光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