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双栅的RC-IGBT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40091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0 15: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双栅RC‑IGBT。本发明专利技术相对与传统结构,主要在底部集电区引入第二沟槽栅。新器件正向导通时,由于第二沟槽栅相对于集电极加一负电压,使第二沟槽栅外围形成P反型层,增加了注入面积。此外,P反型层外围耗尽区挤占电子电流路径,电子电流路径上的电阻增大,从而有效抑制电压折回效应。新器件关断时,第二沟槽栅和集电极短接,漂移区内电子受第二沟槽栅吸引并通过N集电区流出。另外,第二沟槽栅在耐压阶段也可以起到电场截止作用。新器件反向导通时,电流分布将会更加均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相对于传统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消除了电压折回效应,同时具有更快的关断速度,二极管模式下电流更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功率半导体
,涉及一种具有双栅的RC-IGBT(Reverse Conducting-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逆导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技术介绍
在几乎所有IGBT的应用电路中,IGBT旁都会有一个反向并联的二极管作为续流保护。因为IGBT反向工作时等效为一个开基区PNP三极管,并没有像VDMOS那样的体二极管,因此没有续流能力。RC-IGBT相当于将普通的IGBT和续流二极管集成在一起,使器件具有反向导通能力。应用RC-IGBT可以节省系统所用的器件的个数,使系统的功耗降低,同时也可以消除由于IGBT和二极管独立封装带来寄生效应。RC-IGBT面临问题之一就是电压折回效应(snapback)。由于RC-IGBT在电压较小的时候,P集电区与漂移区所形成的二极管不导通,器件处于单极模式。当外部电压足够高时,P集电区与漂移区所形成的二极管导通,P集电区往漂移区内注入空穴,发生电导调制效应,器件处于双极模式。当RC-IGBT由单极模式转换到双极模式时,输出电流电压曲线就会发生电压折回效应,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电压折回效应容易使IGBT模块局部电流集中,造成器件烧毁。传统的RC-IGBT都是通过增加P集电区的长度,使P集电区上的分布式电阻增大,从而有效抑制电压折回效应,如说明书附图2所示。这种做法会使P集电极的长度远大于N集电极的长度,导致RC-IGBT反向导通时电流分布不均,二极管特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具有双栅的RC-IGBT。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双栅的RC-IGBT,包括N漂移区6、位于N漂移区6上的MOS元胞结构和位于N漂移区6下的集电极结构;所述MOS元胞结构包括第一沟槽栅和P型阱区3;所述第一沟槽栅包括第一绝缘层41和位于第一绝缘层41中的第一导电材料51,第一导电材料51的引出端为第一栅电极;所述P型阱区3位于第一沟槽栅两侧,所述P型阱区3上表面具有N+发射极区1和P+体接触区2,且N+发射极区1与栅氧化层接触,P+体接触区2位于N+发射极区1两侧,N+发射极区1和P+体接触区2的共同引出端为发射极;所述集电极结构包括第二沟槽栅、P集电区7和N集电区8;所述第二沟槽栅包括第二绝缘层42和位于第二绝缘层42中的第二导电材料52,第二导电材料52的引出端为第二栅电极;P集电区7和N集电区8分布在第二沟槽栅两侧,P集电区7的长度大于N集电区8,并且P集电区7和N集电区8的共同引出端为集电极。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底部集电区插入第二沟槽栅,不仅有效消除了电压折回的效应,而且拥有较好的IGBT和二极管特性。进一步的,所述的每一个MOS元胞结构对应两个第二沟槽栅、一个P集电区7和两个N集电区8,P集电区7位于两个第二沟槽栅之间,N集电区8分别分布在两个第二沟槽栅外侧。进一步的,所述的每一个MOS元胞结构对应两个第二沟槽栅、两个P集电区7和一个N集电区8,N集电区8位于两个第二沟槽栅之间,两个P集电区7分别分布在两个第二沟槽栅外侧。进一步的,所述的每一个MOS元胞结构对应两个第二沟槽栅、两个P集电区7和一个N集电区8,N集电区8位于一个第二沟槽栅的外侧,一个P集电区7位于两个第二沟槽栅之间,另一个P集电区7位于另一个第二沟槽栅的外侧。进一步的,所述的每一个MOS元胞结构对应一个第二沟槽栅、一个P集电区7和一个N集电区8,P集电区7和N集电区8分别位于第二沟槽栅的两侧;所述的P集电区7上表面具有N型缓冲层9。进一步的,所述的P集电区7上表面具有N型缓冲层9。进一步的,所述半导体材料包括但不限于Si、SiC、SiGe、GaAs或GaN。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相对于传统的结构,本专利技术具有更快的关断速度,更好的二极管特性。附图说明图1为RC-IGBT电压折回效应示意图;图2为传统RC-IGBT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实施例1如图3所示,本例的具有双栅的RC-IGBT,包括N漂移区6、位于N漂移区6上的MOS元胞结构和位于N漂移区6下的集电极结构;所述MOS元胞结构包括第一沟槽栅和P型阱区3;所述第一沟槽栅包括第一绝缘层41和位于第一绝缘层41中的第一导电材料51,第一导电材料51的引出端为第一栅电极;所述P型阱区3位于第一沟槽栅两侧,所述P型阱区3上表面具有N+发射极区1和P+体接触区2,且N+发射极区1与栅氧化层接触,P+体接触区2位于N+发射极区1两侧,N+发射极区1和P+体接触区2的共同引出端为发射极;所述集电极结构包括第二沟槽栅、P集电区7和N集电区8;所述第二沟槽栅包括第二绝缘层42和位于第二绝缘层42中的第二导电材料52,第二导电材料52的引出端为第二栅电极;P集电区7和N集电区8分布在第二沟槽栅两侧,P集电区7的长度大于N集电区8,并且P集电区7和N集电区8的共同引出端为集电极,本例中每一个MOS元胞结构对应两个第二沟槽栅、一个P集电区7和两个N集电区8,P集电区7位于两个第二沟槽栅之间,N集电区8分别分布在两个第二沟槽栅外侧。本例的工作原理为:新器件在正向导通时,主沟槽栅开通,同时第二沟槽栅相对与集电极加一定的负电压。此时,第二沟槽栅外围会有一层连接P集电区的P反型层形成,有效的增加了器件的注入面积。同时,P反型层的外围也会有一层较厚的耗尽层,耗尽层会挤占电子电流的路径,增加了电子路径上的电阻,P集电区连同P反型层与N漂移区形成的二极管更易导通,有效消除了电压折回效应。新器件关断时,主沟槽栅关断,第二沟槽栅与集电极通过外围电路短接。由于第二沟槽栅电势相对于N漂移区要高,所以漂移区内电子更易被第二沟槽栅吸引,并通过N集电区流出,所以新器件有较快的关断速度。新器件处于耐压阶段时,耗尽区将会由顶部主结开始扩展,被第二沟槽栅截止。这是由于第二沟槽栅将集电极的最高电势引入到器件漂移区内,最高等势线将通过第二沟槽栅顶部,有效限制耗尽区进一步往下扩展,起到电场截止的作用。新器件反向导通时,发射极加高电位,第二沟槽栅和集电极短接到低电位,器件处于二极管模式下。由于新器件的N集电区占集电区的比例远大于传统的RC-IGBT,所以其电流分布更加均匀,二极管特性更好。实施例2如图4所示,本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例中每一个MOS元胞结构对应两个第二沟槽栅、两个P集电区7和一个N集电区8,N集电区8位于两个第二沟槽栅之间,两个P集电区7分别分布在两个第二沟槽栅外侧。与实施例1相比,本例抑制电压折回效应的效果更好,且具更大的注入面积。实施例3如图5所示,本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例中每一个MOS元胞结构对应两个第二沟槽栅、两个P集电区7和一个N集电区8,N集电区8位于一个第二沟槽栅的外侧,一个P集电区7位于两个第二沟槽栅之间,另一个P集电区7位于另一个第二沟槽栅的外侧。与实施例1相比,本例抑制电压折回效应的效果更好,且具更大的注入面积。实施例4如图6所示,本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例中每一个MOS元胞结构对应一个第二沟槽栅、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具有双栅的RC-IGBT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双栅的RC‑IGBT,包括N漂移区(6)、位于N漂移区(6)上的MOS元胞结构和位于N漂移区(6)下的集电极结构;所述MOS元胞结构包括第一沟槽栅和P型阱区(3);所述第一沟槽栅包括第一绝缘层(41)和位于第一绝缘层(41)中的第一导电材料(51),第一导电材料(51)的引出端为第一栅电极;所述P型阱区(3)位于第一沟槽栅两侧,所述P型阱区(3)上表面具有N+发射极区(1)和P+体接触区(2),且N+发射极区(1)与栅氧化层接触,P+体接触区(2)位于N+发射极区(1)两侧,N+发射极区(1)和P+体接触区(2)的共同引出端为发射极;所述集电极结构包括第二沟槽栅、P集电区(7)和N集电区(8);所述第二沟槽栅包括第二绝缘层(42)和位于第二绝缘层(42)中的第二导电材料(52),第二导电材料(52)的引出端为第二栅电极;P集电区(7)和N集电区(8)分布在第二沟槽栅两侧,P集电区(7)的长度大于N集电区(8),并且P集电区(7)和N集电区(8)的共同引出端为集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双栅的RC-IGBT,包括N漂移区(6)、位于N漂移区(6)上的MOS元胞结构和位于N漂移区(6)下的集电极结构;所述MOS元胞结构包括第一沟槽栅和P型阱区(3);所述第一沟槽栅包括第一绝缘层(41)和位于第一绝缘层(41)中的第一导电材料(51),第一导电材料(51)的引出端为第一栅电极;所述P型阱区(3)位于第一沟槽栅两侧,所述P型阱区(3)上表面具有N+发射极区(1)和P+体接触区(2),且N+发射极区(1)与栅氧化层接触,P+体接触区(2)位于N+发射极区(1)两侧,N+发射极区(1)和P+体接触区(2)的共同引出端为发射极;所述集电极结构包括第二沟槽栅、P集电区(7)和N集电区(8);所述第二沟槽栅包括第二绝缘层(42)和位于第二绝缘层(42)中的第二导电材料(52),第二导电材料(52)的引出端为第二栅电极;P集电区(7)和N集电区(8)分布在第二沟槽栅两侧,P集电区(7)的长度大于N集电区(8),并且P集电区(7)和N集电区(8)的共同引出端为集电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双栅的RC-IGBT,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一个MOS元胞结构对应两个第二沟槽栅、一个P集电区(7)和两个N集电区(8),P集电区(7)位于两个第二沟槽栅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小蓉黄琳华邓高强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