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应急工作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40080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0 15: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AC应急工作电路,包括市电输入端、开关电源、应急电池电路和驱动部件,在开关电源与驱动部件之间设有第四单向二极管,应急电池电路包括应急电池组、第三单向二极管和电容体,电容体与应急电池组相并联且第三单向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四单向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应急电池组的正极相连接,还设有市电检测电路和与市电检测电路相连接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包括第二单向二极管、MO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八电阻和第二电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驱动电路采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MOS管进行控制,可有效的提高驱动的稳定性,适用性好且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AC应急电路
,特别涉及一种AC应急工作电路
技术介绍
市面上存在一些需要长期工作的应急类型产品,即当市电正常时产品使用市电供电,而当市电停电时产品会自动使用内置电池供电工作,现有技术的AC应急工作电路虽然可以实现应急启动,但是其驱动稳定性较差,故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适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驱动稳定性好且适用性强的AC应急工作电路。本技术提出一种AC应急工作电路,包括市电输入端、与所述市电输入端相连接的开关电源、应急电池电路和与所述开关电源相连接的驱动部件,在所述开关电源与驱动部件之间设有第四单向二极管,所述应急电池电路包括应急电池组、第三单向二极管和电容体,所述电容体与应急电池组相并联且所述第三单向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四单向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应急电池组的正极相连接,还设有市电检测电路和与所述市电检测电路相连接的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二单向二极管、MO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八电阻和第二电容,所述MOS管的源极与应急电池组的正极相连接、漏极连接在第四单向二极管与驱动部件的连接点上、栅极通过第二电阻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上,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线,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MOS管的源极之间,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电容接地线,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MOS管的源极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接地线,所述第三电阻连接在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之间,所述第八电阻连接在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单向二极管连接在市电检测电路上。所述市电检测电路包括第六电阻、第五电阻、第七电阻、第一单向二极管、第一电容和稳压二极管,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在市电输入端的火线端、另一端连接在第一单向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单向二极管的负极通过稳压二极管后接地线,所述第五电阻与第一单向二极管相并联,所述第六电阻连接在市电输入端的零线与地线之间,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单向二极管与稳压二极管的连接点上、另一端连接在第六电阻与地线的连接点上,所述第二单向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在第一单向二极管与稳压二极管的连接点上。所述第一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MOS管为P型MOS管。本技术的结构简单、驱动电路采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MOS管进行控制,可有效的提高驱动的稳定性,适用性好且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提出本技术的的一实施例,一种AC应急工作电路,包括市电输入端1、与所述市电输入端1相连接的开关电源2、应急电池电路3和与所述开关电源2相连接的驱动部件4,开关电源和驱动部件为现有技术的常规驱动部件,在所述开关电源2与驱动部件4之间设有第四单向二极管D4,所述应急电池电路3包括应急电池组BT、第三单向二极管D3和电容体EC1,所述电容体EC1与应急电池组BT相并联且所述第三单向二极D3管的正极与第四单向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应急电池组BT的正极相连接,还设有市电检测电路5和与所述市电检测电路5相连接的驱动电路6,所述驱动电路6包括第二单向二极管D2、MOS管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八电阻R8和第二电容C2,所述MOS管Q1的源极与应急电池组BT的正极相连接、漏极连接在第四单向二极管D4与驱动部件4的连接点上、栅极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在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上,所述第二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线,所述第一电阻R1连接在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MOS管Q1的源极之间,所述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线,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MOS管Q1的源极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线,所述第三电阻R3连接在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之间,所述第八电阻R8连接在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所述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二单向二极管D2连接在市电检测电路上。所述市电检测电路5包括第六电阻R6、第五电阻R5、第七电阻R7、第一单向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和稳压二极管DZ1,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在市电输入端1的火线端L、另一端连接在第一单向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第一单向二极管D1的负极通过稳压二极管DZ1后接地线,所述第五电阻R5与第一单向二极管D1相并联,所述第六电阻R6连接在市电输入端1的零线N与地线之间,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单向二极管D1与稳压二极管DZ1的连接点上、另一端连接在第六电阻R6与地线的连接点上,所述第二单向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在第一单向二极管D1与稳压二极管DZ1的连接点上。所述第一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MOS管为P型MOS管。DZ1的稳压值高于电池电压。当AC市电正常工作时,经过开关电压的降压,通过二极管D4整流供给驱动部分工作,同时经过二极管D3整流供给电池充电。当L线电压高于N线电压时,AC电经过电阻R7、二极管D1、和电阻R6的支路给电容C1充电,由于稳压二极管DZ1的作用,点A的电压值为稳压二极管的电压值,因为DZ1的稳压值高于电池电压,P型三极管Q2的 EB极电压低于开启阈值,因此三极管Q2无法导通,同时将三极管Q3截止,场效应管Q1截止。当N线电压高于L线电压时,虽然可通过R5、R7、稳压二极管流过,但由于R5、R7电阻阻值较大,且由于电容C1两端电量相反,A点电压还没有低于可令三极管Q2导通的电压。因此三极管Q2、三极管Q3、场效应管Q1保持为截止状态。当AC市电不再工作时,由于L、N线直接还并联着其它产品,因此L、N线之间相当于并联一个大电阻,电容C1的电量通过电阻R5、R7和L、N线之间的电阻放电,将A点的电压降低,当A点电压降低到一定值时,即三极管Q2导通,同时三极管Q3、场效应管Q1导通,电池通过场效应管给驱动电路供电,而电池通过电阻R8和电阻R5、R7的分压,令三极管Q2维持在导通的状态,同样三极管Q3、场效应管Q1将保持导通状态。本技术的结构简单、驱动电路采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MOS管进行控制,可有效的提高驱动的稳定性,适用性好且实用性强。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C应急工作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AC应急工作电路,包括市电输入端、与所述市电输入端相连接的开关电源、应急电池电路和与所述开关电源相连接的驱动部件,在所述开关电源与驱动部件之间设有第四单向二极管,所述应急电池电路包括应急电池组、第三单向二极管和电容体,所述电容体与应急电池组相并联且所述第三单向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四单向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应急电池组的正极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市电检测电路和与所述市电检测电路相连接的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二单向二极管、MO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八电阻和第二电容,所述MOS管的源极与应急电池组的正极相连接、漏极连接在第四单向二极管与驱动部件的连接点上、栅极通过第二电阻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上,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线,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MOS管的源极之间,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电容接地线,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MOS管的源极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接地线,所述第三电阻连接在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之间,所述第八电阻连接在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单向二极管连接在市电检测电路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AC应急工作电路,包括市电输入端、与所述市电输入端相连接的开关电源、应急电池电路和与所述开关电源相连接的驱动部件,在所述开关电源与驱动部件之间设有第四单向二极管,所述应急电池电路包括应急电池组、第三单向二极管和电容体,所述电容体与应急电池组相并联且所述第三单向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四单向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负极与应急电池组的正极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市电检测电路和与所述市电检测电路相连接的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二单向二极管、MO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八电阻和第二电容,所述MOS管的源极与应急电池组的正极相连接、漏极连接在第四单向二极管与驱动部件的连接点上、栅极通过第二电阻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上,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线,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MOS管的源极之间,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电容接地线,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MOS管的源极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接地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汉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金莱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