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弧形拐角扶手间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38076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0 1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弧形拐角扶手间壁,相邻两块间壁通过型材相互连接形成拐角,扶手与所述型材固定连接,所述型材的中间部分具有弧形内凹结构,所述扶手与所述弧形内凹结构之间形成手握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弧形拐角扶手间壁,整体配合紧凑,客室内美观度高、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扶手的间壁结构,尤其是轨道车辆弧形拐角扶手间壁
技术介绍
在地铁等轨道车辆中,车厢内会设置许多扶手,目前轨道车辆拐角间壁通常采用在间壁内侧用型材或角铝连接的形式,间壁完成后再将扶手固定在间壁上,整体性不强,客室内美观度不高。而型材或角铝的结构,使得两间壁形成尖锐的直角,具有一定的不安全性。当扶手设置在间壁拐角时,早期会在拐角上设置支架,再将扶手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安装难度大,安装强度不够,也可能会造成乘客伤害,支架加扶手的形态,也不美观,尤其是在地铁车厢内,上下班的高峰期,通过支架安装在拐角上的扶手,占用了车厢内的有效空间,更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整体配合紧凑,客室内美观度高、结构简单的轨道车辆弧形拐角扶手间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轨道车辆弧形拐角扶手间壁,相邻两块间壁通过型材相互连接形成拐角,扶手与所述型材固定连接,所述型材的中间部分具有弧形内凹结构,所述扶手与所述弧形内凹结构之间形成手握空间。进一步的,所述扶手的上下两端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型材上。进一步的,所述扶手为圆管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型材与所述扶手固定连接处呈C形,所述扶手插入与所述型材的C形部分与所述型材插接固定。进一步的,所述C形的开口端的弧线小于半圆,并在边缘处做导圆处理,圆滑过度。进一步的,所述型材的两部具有插槽,所述间壁的端部插接到所述插槽内,从而使所述型材与所述间壁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间壁上设有压型台阶,插接固定后,所述间壁与所述型材的外表面平齐。进一步的,所述间壁与所述插槽插接固定后,再从内部用螺钉固定。进一步的,所述弧形内凹结构包括中间的竖向弧形部分及两端的弧形连接部分。进一步的,所述竖向弧形部分与所述型材的主体结构一体成型,所述弧形连接部分与其他相连接的部分焊接固定。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轨道车辆弧形拐角扶手间壁,采用具有局部弧形的型材,提高美观度的同时,把间壁、扶手连接在一起,扶手不突出间壁拐角,与型材形成内凹形的手握空间,有效节约客室内的有效空间;圆管形的扶手形成间壁的圆形拐角形态,安全性提高,手感好;间壁模块性强,整体配合紧凑,安装简单便捷,可以实现提前预组后上车安装,提高安装效率。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轨道车辆弧形拐角扶手间壁安装示意图;图2:图1中A-A方向剖视图;图3:图1中B-B方向剖视图;其中:弧形拐角型材1,扶手2,间壁3,插槽4,竖向弧形部分5,弧形连接部分6,压型台阶7,弧形内凹结构8,手握空间9,内凹结构10,加强件11,固定件12,折边13,加强板14,支板1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轨道车辆弧形拐角扶手间壁,相邻两块间壁3通过型材相互连接形成拐角,扶手2与型材固定连接,型材的中间部分具有弧形内凹结构8,扶手2与弧形内凹结构8之间形成手握空间9。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专利技术中,型材即图1所示的弧形拐角型材1,弧形拐角型材1可起到类似角铝的作用,间壁3一侧与车体固定,上下两侧分别与车厢顶板及车厢底板固定,间壁3的另一侧与弧形拐角型材1固定,两块相邻间壁3通过弧形拐角型材1相互连接形成拐角间壁,扶手3安装在两块间壁3的拐角处,即扶手3安装在弧形拐角型材1上,从拐角的顶部即从弧形拐角型材1的顶部贯穿到底部,在对应扶手2的中部位置,弧形拐角型材1具有弧形内凹结构8,扶手2与弧形内凹结构8之间形成手握空间9,其中,弧形内凹结构8的长度大约占弧形拐角型材总长度的1/2左右,弧形内凹结构8的顶部距弧形拐角型材1的顶部距离约为弧形拐角型材1总长度的1/4左右,底部距弧形拐角型材1底部距离约为弧形拐角型材1总长度的1/4左右,考虑到人体结构,为适应人体工学,弧形内凹结构8底部距弧形拐角型材1底部距离比弧形拐角型材1总长度的1/4略长一些,三段距离的比例大约在1:2:1至1:4:3之间,最佳比例为1:3:2。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车厢的具体高度,确定三段距离的具体比例分割。如图1所示,弧形内凹结构8分为三部分:中间的竖向弧形部分5及两端的弧形连接部分6,其中,竖向弧形部分5在竖向方向上为直线状态,在横向方向上为弧线状态,即竖向弧形部分5的横向截面为弧形,且向背离扶手2的方向内凹,竖向弧形部分5与弧形拐角型材1的两侧平面部分圆滑过渡,工艺简单,避免产生尖角或飞边,美观度好。竖向弧形部分5与弧形拐角型材1的其他部分即弧形拐角型材1的主体结构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结构,可以加强弧形内凹结构8的强度,提高美观性,与弧形拐角型材1的平面部分圆滑过渡,可以避免因焊接或其他固定方式造成的例如飞边、尖角等不良结构,进一步提高美观性,同时避免对乘客造成的伤害,杜绝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两端的弧形连接部分6,在横向截面上仍为弧形,在竖向方向上也同时也为弧形,此处的弧形向扶手2方向弯曲,即在车厢内安装状态时,向车厢内部弧度弯曲,直至与扶手2处的弧形拐角型材1的主体结构相接触,并通过焊接与弧形拐角型材1的主体结构、竖向弧形部分5固定。弧形连接部分6的总体长度较小,在本专利技术中,大约为竖向弧形部分5长度的1/10左右,与弧形内凹结构8的顶部或底部、弧形拐角型材1的其他部分即主体结构通过焊接固定,并进行后期的美化,由于长度较小,可通过扶手2进行遮掩,进一步提高美观性,并增加手握空间9的有效利用面积。弧形连接部分6的长度可根据工艺需要进行设置,如可选择为竖向弧形部分5长度的1/10至1/6左右,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加工工艺的难易程度,确定竖向弧形部分5的结构形态及长度,竖向弧形部分5在横向截面为弧形的同时,竖向部分也可为弧形,但此部分的弧形的曲率较大,即弧形对应的圆半径较大,也可为变曲率的弧形,在此状态时,竖向弧形部分5与弧形连接部分6可为合二为一,与弧形拐角型材1的主体结构焊接固定,在此结构形态下,竖向弧形部分5的竖向部分也为弧形时,由于工艺限制,竖向弧形部分5无法与弧形拐角型材1一体成型,只能通过焊接方式与弧形拐角型材1固定,并进行后期美化处理。扶手2为中空的圆管或椭圆管结构,可采用铝合金材质,或现有的其他材质,在减轻重量的同时提高乘客握扶的手感,经大量实验确认,当扶手2的外径为Φ35mm时,或椭圆管的较长的直径为Φ35mm时,乘客反馈的握扶舒适度最佳。弧形拐角型材1的两端,与扶手2相互固定安装,如图2和图3所示,弧形拐角型材1与扶手2的固定位置处形成内凹结构10,内凹结构10为与扶手2相匹配的弧形,半径与扶手2的半径相同或略大于扶手2的半径,并具有开口端,呈C形,并且C形的两边缘处做导圆处理,使边缘圆滑过渡,美观大方,安装方便,即便在生产出现误差,当扶手2的半径大于内凹结构10的半径时,由于有开口端,也可顺利将扶手2插入内凹结构10中进行有效固定。也可将内凹结构10设置成闭环状态,此时要求扶手2的半径小于等于内凹结构10的半径。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第一种扶手2与内凹结构10的固定方式,扶手2与内凹结构10插接固定,C形的开口端的弧形小于半圆,避免扶手2从内凹结构10中脱出,同时可起到调节的作用。为进一步固定,防止扶手2在内凹结构10中转动,在弧形拐角型材1的背面,即内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轨道车辆弧形拐角扶手间壁

【技术保护点】
轨道车辆弧形拐角扶手间壁,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块间壁通过型材相互连接形成拐角,扶手与所述型材固定连接,所述型材的中间部分具有弧形内凹结构,所述扶手与所述弧形内凹结构之间形成手握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轨道车辆弧形拐角扶手间壁,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块间壁通过型材相互连接形成拐角,扶手与所述型材固定连接,所述型材的中间部分具有弧形内凹结构,所述扶手与所述弧形内凹结构之间形成手握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弧形拐角扶手间壁,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的上下两端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型材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弧形拐角扶手间壁,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为圆管状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车辆弧形拐角扶手间壁,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与所述扶手固定连接处呈C形,所述扶手插入与所述型材的C形部分与所述型材插接固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车辆弧形拐角扶手间壁,其特征在于,所述C形的开口端的弧线小于半圆,并在边缘处做导圆处理,圆滑过度。6.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礼建刘伟刘银生何丹炉梁君海魏小娟王冰松戚磊鲍腾飞朱建华崔童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