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鲵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137284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0 1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鲵培育方法,包括以下培育步骤:(1)建造山溪型的仿生态养殖池,在所述的仿生态养殖池内依水流流向由高至低依次设置多个养殖单元相互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的养殖单元之间设有连通口,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内设有至少2个用于遮挡隐蔽大鲵的洞穴,在所述的连通口上还设有阻挡大鲵通过的隔栏;(2)引水;(3)种植物;(4)选成鲵;(5)消毒;(6)放成鲵。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大鲵培育方法对大鲵进行人工养殖,培育出的大鲵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物培育方法,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大鲵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大鲵,又名娃娃鱼,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及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中国大鲵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鲵的自然繁殖率越来越低,因此开展人工繁殖养殖大鲵,是保护和利用这种特有物种的有效手段。而大鲵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极高,特别对水温、水质和养殖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人工繁殖较为困难。因此,在大鲵人工繁殖养殖的过程中,如何进行科学的培育,从而提高其成活率,并加快生长成为了大鲵人工养殖的关键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鲵培育方法,利用该培育方法对大鲵进行人工养殖,培育出的大鲵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的特点,还有利于大鲵的交配繁殖。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大鲵培育方法,包括以下培育步骤:(1)建仿生态养殖池:建造山溪型的仿生态养殖池,在所述的仿生态养殖池内依水流流向由高至低依次设置多个养殖单元相互连接,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四周设有繁殖池壁,相邻两个所述的养殖单元之间设有连通口,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内设有至少2个用于遮挡隐蔽大鲵的洞穴,在所述的连通口上还设有阻挡大鲵通过的隔栏;(2)引水:将外部水流引至仿生态养殖池的进水口处,水流进入仿生态养殖池中,由高至低流过每一个养殖单元后从仿生态养殖池的出水口流出;(3)种植物:在每个养殖单元中种植水生植物;(4)选成鲵:选择机体健壮、肌肉肥厚、体表无伤痕和寄生虫的成鲵作为养殖对象;(5)消毒:将选出的成鲵分开性别放置后加入消毒溶液消毒;(6)放成鲵:将经过了消毒的雌性和雄性成鲵连消毒溶液一起放入的仿生态养殖池中不同的养殖单元内养殖。进一步的,在步骤(1)中,多个所述的养殖单元间呈S型依次相互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的养殖单元间高度差为10~50厘米。进一步的,在步骤(1)中,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由中部水深45~55厘米至四周水深5~15厘米逐渐过渡。进一步的,在步骤(1)中,在所述的仿生态养殖池上方设有用于遮挡光线的挡光棚。进一步的,在步骤(1)中,每个所述养殖单元内的洞穴为3个,所述的洞穴要求按仿生态方式建造。进一步的,在步骤(3)中,要求每个养殖单元中种植的水生植物覆盖率大于50%。进一步的,在步骤(6)中,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放置1~2条相同性别的成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大鲵培育方法,先建造山溪型的仿生态养殖池,在养殖池中内依水流流向由高至低依次设置多个养殖单元相互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的养殖单元之间设有连通口,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内设有供大鲵遮挡隐蔽的洞穴。然后往仿生态养殖池中引水并在仿生态养殖池内中植物,最后将选好的成鲵消毒后,就可以放入仿生态养殖池内养殖培育。本专利技术的大鲵培育方法,根据野生大鲵的栖息习惯,建造仿生态养殖池,从而构造出一个仿照大鲵的野外生存环境,将成鲵放置于养殖池中培育,大鲵能够更容易适应仿生态养殖池的环境,成活率更高,生长更快,将不同性别的成鲵同时放置在同一个仿生态养殖池的不同养殖单元内培育,方便两性成鲵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大鲵在繁殖时期的交配。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仿生态养殖池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大鲵培育方法,包括以下培育步骤:(1)建仿生态养殖池:参照图1所示,建造山溪型的仿生态养殖池1,在所述的仿生态养殖池1内依水流流向由高至低依次设置多个养殖单元2相互连接,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2四周设有繁殖池壁3,通过设置繁殖池壁3防止大鲵逃窜。相邻两个所述的养殖单元2之间设有连通口4,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2内设有至少2个用于遮挡隐蔽大鲵的洞穴5,以便大鲵栖息繁殖;在所述的连通口4上还设有阻挡大鲵通过的隔栏6。根据野生大鲵的栖息习惯,建造仿生态养殖池1,从而构造出一个仿照大鲵的野外生存环境,使其更容易适应养殖池的环境,成活率更高,生长更快。其中,多个所述的养殖单元2间呈S型依次相互连接,使各个养殖单元2间的构成更近似自然河道。相邻两个所述的养殖单元2间高度差为10~50厘米,相邻两个养殖单元2间的高度差有利于水流的流动。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2由中部水深45~55厘米至四周水深5~15厘米逐渐过渡,以形成一个水回流单元的水底缓坡。在所述的仿生态养殖池1上方设有用于遮挡光线的挡光棚,给种大鲵营造一个幽暗的环境。每个所述养殖单元2内的洞穴5为3个,所述的洞穴5要求按仿生态方式建造,使大鲵更容易适应洞穴5内环境。(2)引水:将外部水流引至仿生态养殖池1的进水口7处,水流进入仿生态养殖池1中,由高至低流过每一个养殖单元2后从仿生态养殖池1的出水口8流出,水流流入仿生态养殖池1后,依次经过每一个养殖单元2,水流流动时发出类似山溪水哗哗的声音,仿生态环境更逼真。(3)种植物:在每个养殖单元2中种植水生植物,要求每个养殖单元2中种植的水生植物覆盖率大于50%。(4)选成鲵:选择机体健壮、肌肉肥厚、体表无伤痕和寄生虫的成鲵作为养殖对象,这样的成鲵培育的成活率更高。(5)消毒:将选出的成鲵分开性别放置后加入消毒溶液消毒,经过消毒能够有效除去成鲵身上粘附的寄生虫或细菌等敌害生物,避免交叉传染。(6)放成鲵:将经过了消毒的雌性和雄性成鲵连消毒溶液一起放入的仿生态养殖池1中不同的养殖单元2内养殖。由于大鲵有凶狠好斗的生活习性,尤其是成年大鲵,因食物缺乏感到饥饿时,夜晚经常咬打,轻者受伤,重者甚至将小的大鲵咬死吞食,因此养殖大鲵必须按照大小、强弱分类投放,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2放置1~2条相同性别的成鲵。本专利技术的大鲵培育方法,根据野生大鲵的栖息习惯,建造仿生态养殖池,从而构造出一个仿照大鲵的野外生存环境,将成鲵放置于养殖池中培育,大鲵能够更容易适应仿生态养殖池的环境,成活率更高,生长更快,将不同性别的成鲵同时放置在同一个仿生态养殖池的不同养殖单元内培育,方便两性成鲵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大鲵在繁殖时期的交配。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范围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大鲵培育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鲵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培育步骤:(1)建仿生态养殖池:建造山溪型的仿生态养殖池(1),在所述的仿生态养殖池(1)内依水流流向由高至低依次设置多个养殖单元(2)相互连接,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2)四周设有繁殖池壁(3),相邻两个所述的养殖单元(2)之间设有连通口(4),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2)内设有至少2个用于遮挡隐蔽大鲵的洞穴(5),在所述的连通口(4)上还设有阻挡大鲵通过的隔栏(6);(2)引水:将外部水流引至仿生态养殖池(1)的进水口(7)处,水流进入仿生态养殖池(1)中,由高至低流过每一个养殖单元(2)后从仿生态养殖池(1)的出水口(8)流出;(3)种植物:在每个养殖单元(2)中种植水生植物;(4)选成鲵:选择机体健壮、肌肉肥厚、体表无伤痕和寄生虫的成鲵作为养殖对象;(5)消毒:将选出的成鲵分开性别放置后加入消毒溶液消毒;(6)放成鲵:将经过了消毒的雌性和雄性成鲵连消毒溶液一起放入的仿生态养殖池(1)中不同的养殖单元(2)内养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鲵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培育步骤:(1)建仿生态养殖池:建造山溪型的仿生态养殖池(1),在所述的仿生态养殖池(1)内依水流流向由高至低依次设置多个养殖单元(2)相互连接,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2)四周设有繁殖池壁(3),相邻两个所述的养殖单元(2)之间设有连通口(4),每个所述的养殖单元(2)内设有至少2个用于遮挡隐蔽大鲵的洞穴(5),在所述的连通口(4)上还设有阻挡大鲵通过的隔栏(6);(2)引水:将外部水流引至仿生态养殖池(1)的进水口(7)处,水流进入仿生态养殖池(1)中,由高至低流过每一个养殖单元(2)后从仿生态养殖池(1)的出水口(8)流出;(3)种植物:在每个养殖单元(2)中种植水生植物;(4)选成鲵:选择机体健壮、肌肉肥厚、体表无伤痕和寄生虫的成鲵作为养殖对象;(5)消毒:将选出的成鲵分开性别放置后加入消毒溶液消毒;(6)放成鲵:将经过了消毒的雌性和雄性成鲵连消毒溶液一起放入的仿生态养殖池(1)中不同的养殖单元(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建龙
申请(专利权)人:蒙山县瑶山大鲵繁育专业合作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