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机冷却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壳体;包括由内至外依次相连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有冷却液腔室,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设有螺旋形凸肋,所述螺旋形凸肋将所述冷却液腔室分隔成螺旋形的冷却液通道;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与所述冷却液通道的两端连通;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电机壳体,电机的冷却回路流阻小、流场均匀,不易产生漩涡,电机冷却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机冷却的
,具体涉及一种电机壳体。
技术介绍
在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中,使用的驱动电机或集成起动发电机是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在使用的过程中,电机的温度会逐渐升高,而电机的工作环境温度对电机的性能、寿命有很大影响,因此,对电机进行冷却是十分必要的。现有技术的冷却方式包括水冷方式和风冷方式,风冷方式适用于小功率电机,由于大功率电机对冷却要求较高,风冷方式的冷却能力相对较差,无法满足大功率电机的需要,当电机工作在冷却能力差的环境中,会降低电机的效率和寿命,同时,因电机过热会引起局部膨胀,导致结构间隙增大,结构强度降低,且高速运转中电机的噪音增加。而水冷方式相对风冷方式而言具有更好的散热能力,因此,大功率电机通常会选择水冷方式,目前,针对大功率的驱动电机或集成起动发电机,一般会在电机壳体上设置冷却水通道,为了提高电机壳体与冷却液之间的热交换时间,冷却水通道通常是由沿着电机壳体的周向的多个的横向和纵向的筋条连接而成,从而形成为不规则形状的冷却液通道,然而,冷却液在不规则形状的冷却回路中流通不顺畅,流阻大,流场不均匀,容易产生漩涡,从而影响电机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壳体,以克服现有技术电机的冷却回路流阻大、流场不均匀,容易产生漩涡,从而影响电机冷却效果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机壳体,包括由内至
外依次相连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有冷却液腔室,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设有螺旋形凸肋,所述螺旋形凸肋将所述冷却液腔室分隔成螺旋形的冷却液通道;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与所述冷却液通道的两端连通。作为优选方案,为了方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安装和拆卸,使用更加方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作为优选方案,为了进一步方便冷却液在冷却液通道内流通,且避免冷却液在冷却液腔室内串流,所述螺旋形凸肋的径向宽度与所述冷却液腔室的高度相等。作为优选方案,为了进一步方便将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卡紧,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端部还设有前端盖,所述前端盖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卡接。作为优选方案,为了在前端盖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连接处起到密封作用,所述前端盖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卡接处设有密封圈。作为优选方案,考虑到连接的方便性以及使得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前端盖连接的紧密性,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榫槽,另一端部设有第一榫头和第二榫槽,对应的所述前端盖上由外至内依次设有第三榫槽、第二榫头和第四榫槽;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榫槽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榫槽连接;所述第二榫槽与第二榫头相连,所述第一榫头与所述第四榫槽相连。作为优选方案,考虑到流场的均匀性,在第一壳体的轴向方向上,相邻的凸肋间的间距相等。作为优选方案,为了提高电机壳体与冷却液之间的热交换时间,提高散热能力,进一步改善冷却效果,所述冷却液通道内设有多个扰流柱。作为优选方案,为了提高电机壳体与冷却液之间的热交换时间的
同时,使得流场均匀,避免产生漩涡,多个的所述扰流柱均布在所述冷却液通道内。作为优选方案,考虑到扰流柱连接的稳固性,且便于降低冷却液流速,所述扰流柱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并与所述第一壳体的轴向方向相垂直。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电机壳体,其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通过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设置冷却液腔室,第二壳体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冷却液通道的两端连通,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通过设置螺旋形凸肋,螺旋形凸肋将冷却液腔室分隔成一条完整的螺旋形的冷却液通道,使得冷却液可沿着电机壳体的周向连续流动,使得冷却回路的弯折少,流阻小,流场均匀,电机冷却效果好,克服了现有技术冷却液流通不畅、流阻大,流场不均匀,容易产生漩涡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电机壳体的第一壳体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电机壳体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电机壳体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图中:1-电机壳体,11-第一壳体,111-螺旋形凸肋,112-扰流柱,113-第一榫槽,114-第二榫槽,115-第一榫头,12-第二壳体,121-进液口,122-出液口,13-前端盖,131-第二榫头,132-第四榫槽,133-第三榫槽,14-密封圈,15-冷却液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机壳体1,包括由内至外依次相连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设有冷却液腔室,第一壳体11的外表面设有螺旋形凸肋111将冷却液腔室分隔成螺旋形的冷却液通道15;第二壳体12上设有进
液口121和出液口122,进液口121和出液口122分别与冷却液通道15的两端连通。通过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设置冷却液腔室,冷却液腔室内设置螺旋形凸肋111,螺旋形凸肋111将冷却液腔室分隔成一螺旋形的冷却液通道15,该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通过一条完整的螺旋形的冷却液通道,冷却液可沿着电机壳体的周向连续流动,使得冷却回路的弯折少且使得冷却回路的弯折少,流阻小,流场均匀,电机冷却效果好。具体地,结合图1和图2,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可拆卸连接,方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安装和拆卸,使用更加方便。此外,第一壳体11的一侧端部还设有前端盖13,前端盖13与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卡接,进一步方便将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卡紧。此外,前端盖13与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卡接处还可以设有密封圈14,以便于在前端盖13与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连接处起到密封作用。具体地,第一壳体11的一端设有第一榫槽113,另一端部设有第一榫头115和第二榫槽114,对应的前端盖13上由外至内依次设有第三榫槽133、第二榫头131和第四榫槽132;第二壳体12的一端与第一榫槽113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榫槽133连接,使得第一榫槽113和第三榫槽133对第二壳体12起到限位作用,此外,第二壳体12的两端部还可以倒角,便于与第一壳体11连接;第二榫槽114与第二榫头131相连,第一榫头115与第四榫槽132相连,由于第一壳体11的第二榫槽114和第一榫头115分别与前端盖13的第二榫头131、第四榫槽132配合,进一步起到限位作用,使得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和前端盖13连接方便以及连接更加紧密。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榫槽113、第一榫头115、第二榫槽114沿着第一壳体11的周向分布,第二榫头131、第三榫槽133、第四榫槽132均沿着前端盖13的周向分布。具体地,结合图2和图3,螺旋形凸肋111的径向宽度与冷却液
腔室的高度相等,即螺旋形凸肋11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的外表面相连,另外一端抵靠在第二壳体12的内表面,值得说明的是,螺旋形凸肋111的径向宽度是指螺旋形凸肋111沿着第一壳体11的径向延伸的宽度,冷却液腔室的高度即为第一壳体11的外表面与第二壳体12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方便冷却液在冷却液通道15内流通,且避免冷却液在冷却液腔室内串流,同时还有助于增加冷却液与壳体的热交换时间,从而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内至外依次相连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有冷却液腔室,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设有螺旋形凸肋,所述螺旋形凸肋将所述冷却液腔室分隔成螺旋形的冷却液通道;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与所述冷却液通道的两端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内至外依次相连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有冷却液腔室,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表面设有螺旋形凸肋,所述螺旋形凸肋将所述冷却液腔室分隔成螺旋形的冷却液通道;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与所述冷却液通道的两端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形凸肋的径向宽度与所述冷却液腔室的高度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端部还设有前端盖,所述前端盖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卡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盖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卡接处设有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恩华,喻皓,覃云萍,王配,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