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检查用同轴连接器,其与同轴电缆的前端连接且拆装于检查对象物,该同轴连接器包含:外壳单元,其为导电性,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且两端沿轴向连通;信号针,其为导电性,插入到外壳单元的内部且与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电连接,并配置成相应前端部突出于外壳单元的前端部;电介体,其插入到外壳单元的内部并包围信号针;接地针,其为导电性,插入到外壳单元的内部且与外壳单元电连接,在包围电介体的同时,借助于电介体而与信号针绝缘,并配置成相应前端部突出于外壳单元的前端部;及定位单元,其配置成在外壳单元的内部与接地针的轴向移动联动旋转,决定接地针的轴向移动后停止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检查用同轴连接器,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够简便地实施与连接有同轴电缆的连接部的连结的检查用同轴连接器。
技术介绍
同轴电缆由置于电缆中心的内部导体、包围其的绝缘物质、外部导体以及最外壳的外部被覆层构成,具有以中心的内部导体为同心圆的轴的结构。通过这种同心圆结构,能够在与普通电线相比受到的电干扰较小的情况下传送信号。这种同轴电缆能够安全地、可靠地向各种测试装置或精密电子装置传递电信号而被广泛利用,因而要求一种能够使同轴电缆稳定地连接到成为检查对象的装置的连接部例如RF开关且可容易拆卸的连接器。这种连接器以各种方式开发,使用多样种类的连接器。对于普通的同轴连接器的构成及连接关系,在“同轴连接器及测量用同轴探测器(注册专利10-0905888,专利文献1)”、“检查用同轴连接器及插座(注册专利10-1239309,专利文献2)”等中具体公开。但是,就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而言,在把同轴连接器连接于插座的情况下,作业者需要使用双手把同轴连接器连接于检查对象物的连接部,因此存在同轴连接器的连接麻烦的缺点,且在窄小的空间需要利用双手启动同轴连接器,因而存在检查对象物的连接部损伤的危险较大的问题。作为所述的
技术介绍
而说明的事项只用于增进对本专利技术的背景的理解,不得视为属于所属
的技术人员已经知晓的以往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韩国注册专利10-0905888(2009.06.25)专利文献2:韩国注册专利10-1239309(2013.02.26)
技术实现思路
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把同轴电缆容易地连接于检查对象物的连接部并分离的检查用同轴连接器。解决课题方法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检查用同轴连接器与连接于同轴电缆的前端,且拆装于检查对象物,该同轴连接器包含:外壳单元,其为导电性,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且两端沿轴向连通;信号针(signal pin),其为导电性,插入到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且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电连接,并配置成使相应前端部突出于所述外壳单元的前端部;电介体,其插入到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并包围所述信号针;接地针(ground pin),其为导电性,插入到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且与所述外壳单元电连接,在包围所述电介体的同时,借助于所述电介体而与所述信号针绝缘,并配置成相应前端部突出于所述外壳单元的前端部;定位单元,其配置成在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与所述接地针的轴向移动联动旋转,决定所述接地针的轴向移动后停止位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地针的外周面,在彼此相对的位置具备一对凸起,所述定位单元供所述接地针沿轴向贯通,且在所述接地针贯通的区域的外周,沿圆周方向形成有供所述凸起配置并移动的内部空间,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上端及下端,形成有通过约束所述凸起而决定所述定位单元的旋转及停止位置的多个定位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位单元形成的多个定位槽包含:第一定位槽,其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下端形成,且沿一侧方向向下倾斜并形成有最大深度区域;第二定位槽,其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上端形成,且在所述第一定位槽最大深度区域的正上部沿一侧向上倾斜,并且在与所述第一定位槽最大深度区域正上部位置相比更靠一侧方向隔开的位置,形成有最大深度区域;第三定位槽,其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下端形成,且在所述第二定位槽最大深度区域的正下部沿一侧向下倾斜,并且在与所述第二定位槽最大深度区域的正下部位置相比更靠一侧方向隔开的位置,形成有最大深度区域;第四定位槽,其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上端形成,且在所述第三定位槽最大深度区域的正上部沿一侧向上倾斜,并且在与所
述第三定位槽最大深度区域的正上部位置相比更靠一侧方向隔开的位置,形成有最大深度区域;及第五定位槽,其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下端形成,且在所述第四定位槽最大深度区域的正下部沿一侧向下倾斜,并且在与所述第四定位槽最大深度区域的正下部位置相比更靠一侧方向隔开的位置,形成有最大深度区域;所述第三定位槽的位置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定位槽及第五定位槽的位置相比,更接近所述第二定位槽及第四定位槽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槽至第五定位槽在所述定位单元的内部空间,沿一侧方向相互隔开,依次形成,从而形成第一定位槽群,接着所述第一定位槽群,第一定位槽至第五定位槽在所述定位单元的内部空间沿一侧方向相互隔开,依次形成,从而形成第二定位槽群,且所述第一定位槽群的第五定位槽成为第二定位槽群的第一定位槽,第二定位槽群的第五定位槽成为第一定位槽群的第一定位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单元、接地针、电介体及信号针以所述信号针为中心轴,依次配置于同心轴上,所述信号针及接地针各自的相应后端部被第一弹簧及第二弹簧支撑,从而受到向前端方向按压的力。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单元包含:上部外壳,其具备圆筒形状,并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及下部外壳,其以与所述上部外壳连通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上部外壳的下部;在所述上部外壳的内部,形成有把其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划分板,在所述下部外壳的内部,配置有所述定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介体贯通所述上部外壳的划分板进行配置,在所述电介体中与所述上部外壳的第一区域对应的后端区域内部,配置有后端密闭、向前端开口的圆筒形的连接导体,所述连接导体的后端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电连接,在相应内部配置有所述第一弹簧,所述信号针的后端插入到相应前端开口区域而被所述第一弹簧支撑。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部外壳的第二区域,配置有所述第二弹簧,支撑所述接地针的后端区域。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效果:只通过使接地针与检查对象物的连接部连接并使外壳单元沿轴向移动这样的动作,就能够将接地针及信号针与检
查对象物的连接部容易地结合或分离。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检查用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检查用同轴连接器的局部切开立体图,图3及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作为检查用同轴连接器主要部分的定位单元的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检查用同轴连接器的运转状态的图。<符号说明>10:同轴电缆 20:RF开关100:同轴连接器 110:外壳单元111:上部外壳 112:下部外壳120:信号针 130:电介体140:接地针 141:凸起142:切开部 150:定位单元151~155:定位槽 160:连接导体170:第一弹簧 180:第二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并非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以互不相同的多样形态体现,不过,本实施例使得本专利技术的公开更完全,且为了使所属
的技术人员完全了解专利技术的范畴而提供。在附图上,相同符号指称相同的要素。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检查用同轴连接器作为连接于同轴电缆的前端并与检查对象物结合或分离的同轴连接器,在本专利技术中,作为检查对象物的连接部,以RF开关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专利技术的同轴连接器不限定于RF开关的检查,可应用于具有连接同轴电缆的多样种类的连接部的对象物。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检查用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检查用同轴连接器,其与同轴电缆的前端连接,且拆装于检查对象物,该检查用同轴连接器包含:外壳单元,其为导电性,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且两端沿轴向连通;信号针,其为导电性,插入到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且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电连接,并配置成相应前端部突出于所述外壳单元的前端部;电介体,其插入到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并包围所述信号针;接地针,其为导电性,插入到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且与所述外壳单元电连接,在包围所述电介体的同时,借助于所述电介体而与所述信号针绝缘,并配置成相应前端部突出于所述外壳单元的前端部;及定位单元,其配置成在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与所述接地针的轴向移动联动旋转,决定所述接地针的轴向移动后停止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8.07 KR 10-2014-01015591.一种检查用同轴连接器,其与同轴电缆的前端连接,且拆装于检查对象物,该检查用同轴连接器包含:外壳单元,其为导电性,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且两端沿轴向连通;信号针,其为导电性,插入到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且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电连接,并配置成相应前端部突出于所述外壳单元的前端部;电介体,其插入到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并包围所述信号针;接地针,其为导电性,插入到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且与所述外壳单元电连接,在包围所述电介体的同时,借助于所述电介体而与所述信号针绝缘,并配置成相应前端部突出于所述外壳单元的前端部;及定位单元,其配置成在所述外壳单元的内部与所述接地针的轴向移动联动旋转,决定所述接地针的轴向移动后停止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查用同轴连接器,其中,在所述接地针的外周面,在彼此相对的位置具备一对凸起,所述定位单元供所述接地针沿轴向贯通,且在所述接地针贯通的区域的外周,沿圆周方向形成有供所述凸起配置并移动的内部空间,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上端及下端,形成有通过约束所述凸起而决定所述定位单元的旋转及停止位置的多个定位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查用同轴连接器,其中,在所述定位单元形成的多个定位槽包含:第一定位槽,其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下端形成,且沿一侧方向向下倾斜并形成有最大深度区域;第二定位槽,其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上端形成,且在所述第一定位槽最大深度区域的正上部沿一侧向上倾斜,并且在与所述第一定位槽最大深度区域正上部位置相比更靠一侧方向隔开的位置,形成有最大深度区域;第三定位槽,其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下端形成,在所述第二定位槽最大深度区域的正下部沿一侧向下倾斜,并且在与所述第二定位槽最大深度区域的正下
\t部位置相比更靠一侧方向隔开的位置,形成有最大深度区域;第四定位槽,其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上端形成,且在所述第三定位槽最大深度区域的正上部沿一侧向上倾斜,并且在与所述第三定位槽最大深度区域的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大湖,丘璜燮,金铉济,郑熙锡,
申请(专利权)人:吉佳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