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系统
,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空调系统通过设置闪蒸器以将节流后的气态冷媒(这部分气态冷媒即使经过换热器也不参与换热,却占用了换热器的空间)分离出来使其不再经过换热器而是直接回到压缩机组件,这样不但有利于减少压缩机组件的压力损失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然而,设有闪蒸器的空调系统对中间温度的要求较高,如果设定的中间温度不合适,会使得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组件,从而容易对压缩机组件造成长时间液击而导致压缩机组件损伤且不能提高空调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该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液态冷媒对压缩机组件的长时间液击,从而可以避免压缩机组件的损伤,有效地提高压缩机组件的可靠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组成制冷循环流路的压缩机组件、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闪蒸器,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吸气通道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闪蒸器包括气体出口和两个接口,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二气缸的吸气通道相连,所述两个接口分别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二气缸的排气容积v2和所述第一气缸的排气容积v1的比值n=v2/v1的取值范围为0.03~0.30,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所述空调系统制冷运行时,检测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温度Tco、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蒸发温度Ti和所述闪蒸器温度Tm,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组成制冷循环流路的压缩机组件、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闪蒸器,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吸气通道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闪蒸器包括气体出口和两个接口,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二气缸的吸气通道相连,所述两个接口分别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二气缸的排气容积v2和所述第一气缸的排气容积v1的比值n=v2/v1的取值范围为0.03~0.30,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所述空调系统制冷运行时,检测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温度Tco、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蒸发温度Ti和所述闪蒸器温度Tm,根据Tco、Ti、n计算最佳中间温度T,并计算ΔT冷=T‑Tm;如果ΔT冷满足0℃≤ΔT冷≤4℃,则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保持当前开度;如果ΔT冷不满足0℃≤ΔT冷≤4℃,则需通过调整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或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使ΔT冷满足0℃≤ΔT冷≤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组成制冷循环流路的压缩机组件、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闪蒸器,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吸气通道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闪蒸器包括气体出口和两个接口,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二气缸的吸气通道相连,所述两个接口分别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二气缸的排气容积v2和所述第一气缸的排气容积v1的比值n=v2/v1的取值范围为0.03~0.30,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所述空调系统制冷运行时,检测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温度Tco、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蒸发温度Ti和所述闪蒸器温度Tm,根据Tco、Ti、n计算最佳中间温度T,并计算ΔT冷=T-Tm;如果ΔT冷满足0℃≤ΔT冷≤4℃,则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保持当前开度;如果ΔT冷不满足0℃≤ΔT冷≤4℃,则需通过调整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或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使ΔT冷满足0℃≤ΔT冷≤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气缸的排气通道和所述第二气缸的排气通道相连,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一气缸的吸气通道相连,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相连,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所述空调系统制热运行时,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出口温度Tei、所述室外换热器蒸发温度To和所述闪蒸器温度Tm,根据Tei、To、n计算最佳中间温度T,并计算ΔT热=T-Tm;如果ΔT热满足0℃≤ΔT热≤4℃,则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保持当前开度;如果ΔT热不满足0℃≤ΔT热≤4℃,则需通过调整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或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开度使ΔT热满足0℃≤ΔT热≤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制热运行时的所述最佳中间温度T按如下公式计算:T=t0+t1+t2+t3+t4+t5+t6+t7+t8+t9+t10+t11+t12+t13+t14+t15+t16,其中t0=39.80;t1=-2933.19527489908*(Tei+273.15)^1*n^1;t2=-519.029844620459*(To+273.15)^1*n^1;t3=+172.402714528228*(Tei+273.15)^1.5*n^1;t4=+22.9922195204786*(To+273.15)^1.5*n^1;t5=+5327.73925175847*(Tei+273.15)^1*n^1.1;t6=+2153.21235269999*(To+273.15)^1*n^1.1;t7=-333.796352462634*(Tei+273.15)^1.5*n^1.1;t8=-89.8028299094928*(To+273.15)^1.5*n^1.1;t9=-3243.96950745765*(Tei+273.15)^1*n^1.3;t10=-3548.49369992198*(To+273.15)^1*n^1.3;t11=+240.883532583675*(Tei+273.15)^1.5*n^1.3;t12=+143.967874411684*(To+273.15)^1.5*n^1.3;t13=+8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群,廖四清,曾令华,吴延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