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浇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106825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5 17: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的浇注系统,包括模具主体、主胶道、主流道、分流道、释放包和连通分流道与释放包的搭接桥;主胶道竖直内置于模具主体中,主流道、分流道、释放包均内置于模具主体中;主流道一端与主胶道的下端连通,另一端与分流道连通;释放包靠近分流道的一侧通过所述搭接桥与分流道连通,释放包远离分流道的一侧设有与零件模腔连通的进胶段,主流道、分流道、释放包以及进胶段连通呈S形跑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胶料流经具有迂回弯折部的主流道、分流道、释放包以及进胶段,并通过与搭接桥前内壁、释放包内壁的撞击反射后呈S状路径进胶,以达到释放流道应力,减缓胶料进胶流速,使胶料能够平缓进入零件模腔中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注塑模具设计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浇注系统
技术介绍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材料由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模具的结构虽然由于塑料品种和性能、塑料制品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注射机的类型等不同而可能千变万化,但是基本结构是一致的。模具主要由浇注系统、调温系统、成型零件和结构零件组成。其中浇注系统和成型零件是与塑料直接接触部分,并随塑料和制品而变化,是塑模中最复杂,变化最大,要求加工光洁度和精度最高的部分。浇注系统又称流道系统,它是将塑料熔体由注射机喷嘴引向型腔的一组进料通道,通常由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和冷料穴组成。它直接关系到塑料制品的成型质量和生产效率。现有浇注系统中,主流道、分流道等均为直流道,塑料熔体在进胶过程中的流速快,进入成型零件模腔中的冲击力较大,容易造成进胶不均匀,特别是一些产品厚度不均匀、局部产品厚度远远超出平均厚度的产品的模具浇注系统,按照现有浇注系统的进胶方式,很难保证产品质量,造成生产过程极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浇注系统,缓冲胶料的冲击力,胶料流速平缓,进胶均匀。本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注塑模具的浇注系统,包括模具主体、主胶道、主流道、分流道、释放包和连通分流道与释放包的搭接桥;主胶道竖直内置于模具主体中,主流道、分流道、释放包均内置于模具主体中;主流道一端与主胶道的下端连通,另一端与分流道连通;释放包靠近分流道的一侧通过所述搭接桥与分流道连通,释放包远离分流道的一侧设有与零件模腔连通的进胶段,主流道、分流道、释放包以及进胶段连通呈S形跑道。优选地,主流道具有迂回弯折部,靠近主胶道的主流道一端低于靠近分流道的主流道一端。优选地,所述搭接桥具有第一前端段和与第一前端段相对的第一后端段,第一前端段和第一后端段均为中空结构且相互连通,第一后端段与分流道连通,第一前端段搭接在释放包上表面,第一前端段下表面开设有与释放包连通的进胶口。优选地,所述搭接桥与分流道连通的第一后端段截面面积小于分流道截面面积。优选地,所述进胶段具有第二前端段和与第二前端段相对的第二后端段,第二前端段和第二后端段均为中空结构且相互连通;第二后端段搭接在释放包的上表面,其下表面开设有与释放包连通的出胶口;第二前端段接入零件模腔内。优选地,所述进胶段与释放包搭接的位置与搭接桥与释放包搭接的位置对角对应。优选地,所述进胶段接入零件模腔内的第二前端段呈扩散的喇叭状。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设置与分流道连通的释放包,能够使胶料在流道内的应力得到释放,将主流道设置为不规则的弯曲跑道,使胶料流经主流道后能够缓冲胶料进胶的流速,让胶料在流道中有一定的缓冲,胶料流速均匀,此外,进胶段呈扩散的喇叭状,使胶料的进胶速度降低,达到平缓进胶的效果;本技术在注塑调试时较容易的就解决了因产品厚度不均匀而产生的产品表面缩印、产品溶胶印痕、产品表面波纹等外观不良缺陷,降低了材料损耗,提升了生产效率,解决了生产工艺调试所不能解决的注塑难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进胶部分流向的示意图。图中:1、模具主体;2、主胶道;3、主流道;4、分流道;5、搭接桥;51、第一前端段;52、进胶口;53、第一后端段;6、释放包;7、进胶段;71、第二后端段;72、出胶口;73、第二前端段;8、零件模腔;9、迂回弯折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如图1~2所示的注塑模具的浇注系统,包括模具主体1、主胶道2、主流道3、分流道4、释放包6和连通分流道4与释放包6的搭接桥5;主胶道2竖直内置于模具主体1中,主流道3、分流道4、释放包6均内置于模具主体1中;主流道3一端与主胶道2的下端连通,另一端与分流道4连通;释放包6靠近分流道4的一侧通过所述搭接桥5与分流道4连通,释放包6远离分流道4的一侧设有与零件模腔8连通的进胶段7,主流道3、分流道4、释放包6以及进胶段7连通呈S形跑道。使用本技术设计的流道,在主胶道2的上端口注入胶料,胶料流经主胶道2、主流道3后进入分流道4,并从分流道4上的搭接桥5流进释放包6中,胶料流经主胶道2、主流道3和分流道4,其进胶路线呈S形,有效降低胶料的进胶流速,其次,胶料进入释放包6中能够降低胶料的进胶压力,以此释放胶料在靠近流道壁因冷却速度快而产生的应力,最后胶料以平缓的流速从进胶段7流入零件模腔8中,均匀充满零件模腔8,完成进胶。进一步,主流道3具有迂回弯折部9,靠近主胶道2的主流道3一端低于靠近分流道4的主流道3一端,以使流经主胶道2流速较快的胶料在流经迂回弯折部9时,由较低的主流道3一端爬坡流向较高的主流道3一端,缓冲胶料进胶的流速,使流经主流道3后的胶料流速平缓。进一步,所述搭接桥5具有第一前端段51和与第一前端段51相对的第一后端段53,第一前端段51和第一后端段53均为中空结构且相互连通,第一后端段53与分流道4连通,第一前端段51搭接在释放包6上表面,第一前端段51下表面开设有与释放包6连通的进胶口52;如图3所示,当保持较快流速的胶料在流经搭接桥5时,首先从分流道4流入搭接桥5的第一后端段53中,然后冲撞在搭接桥5的第一前端段51内壁上,然后经第一前端段51内壁反射后的胶料通过进胶口52射向释放包6内壁,经过多次反射后,胶料充满整个释放包6,不仅有效缓冲了胶料的流速,而且释放包6降低了胶料的进胶压力,释放胶料在靠近流道壁因冷却速度快而产生的应力。进一步,所述搭接桥5与分流道4连通的第一后端段53截面面积小于分流道4截面面积,本实施例选取搭接桥5与分流道4连通的第一后端段53截面面积为分流道4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能够对胶料进行加速加压,使胶料冲撞搭接桥5的前内壁,将胶料打散,避免胶料朝向一个方向流动。进一步,所述进胶段7具有第二前端段73和与第二前端段73相对的第二后端段71,第二前端段73和第二后端段71均为中空结构且相互连通;第二后端段71搭接在释放包6的上表面,其下表面开设有与释放包6连通的出胶口72;第二前端段73接入零件模腔8内,释放包6中的胶液通过出胶口72撞击在进胶段7的第二后端段71内壁上,不仅能够将胶料打散,而且能缓冲胶料的流速,使胶料通过进胶段7时以平缓的流速均匀进入零件模腔8中。进一步,所述进胶段7与释放包6搭接的位置与搭接桥5与释放包6搭接的位置对角对应,延长胶料的流动路程,使得胶料充分释放应力。进一步,所述进胶段7接入零件模腔8内的第二前端段73呈扩散的喇叭状,使胶料以扩散的形式进入零件模腔8中,以降低胶料的进胶速度,达到平缓进胶的效果。如图3所示,胶料流经具有迂回弯折部9的主流道3、分流道4、释放包6以及进胶段7,并通过与搭接桥5第一前端段51的内壁、释放包6内壁以及进胶段7的第二后端段71内壁的撞击反射,使胶料的流经轨道呈S状,以达到释放胶料流道应力,减缓胶料进胶流速,使胶料能够平缓进入零件模腔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注塑模具的浇注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塑模具的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主体、主胶道、主流道、分流道、释放包和连通分流道与释放包的搭接桥;主胶道竖直内置于模具主体中,主流道、分流道、释放包均内置于模具主体中;主流道一端与主胶道的下端连通,另一端与分流道连通;释放包靠近分流道的一侧通过所述搭接桥与分流道连通,释放包远离分流道的一侧设有与零件模腔连通的进胶段,主流道、分流道、释放包以及进胶段连通呈S形跑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的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主体、主胶道、主流道、分流道、释放包和连通分流道与释放包的搭接桥;主胶道竖直内置于模具主体中,主流道、分流道、释放包均内置于模具主体中;主流道一端与主胶道的下端连通,另一端与分流道连通;释放包靠近分流道的一侧通过所述搭接桥与分流道连通,释放包远离分流道的一侧设有与零件模腔连通的进胶段,主流道、分流道、释放包以及进胶段连通呈S形跑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的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主流道具有迂回弯折部,靠近主胶道的主流道一端低于靠近分流道的主流道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的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桥具有第一前端段和与第一前端段相对的第一后端段,第一前端段和第一后端段均为中空结构且相互连通,第一后端段与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成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新晖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