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操作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06350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5 15: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操作平台,涉及建筑施工领域,达到的目的是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灵活性较高。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安全操作平台包括平台底座、平台围栏和至少两个动力系统。所述平台围栏沿着所述平台底座的周边设置,所述平台围栏的高度高于当施工人员站在所述平台底座上时所述施工人员的腹部;所述动力系统包括绞盘、滑轮组和吊绳;所述绞盘设置在所述平台围栏上;所述滑轮组设置在所述平台围栏或所述绞盘上;所述吊绳穿过所述滑轮组且所述吊绳一端与所述绞盘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物件连接;其中,通过施工人员操作所述绞盘以收放所述吊绳,以使所述平台底座升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操作平台
技术介绍
在建筑、桥梁、通信、输变电工程等均需进行深基坑作业,如进行坑内通风、基坑支护和减少堆土载荷等。由于基坑深度较大,施工人员需佩戴安全帽、安全带在基坑内呈悬空状态,并需反复移动到指定作业地点进行作业。由于施工人员长时间处于悬空状态,对施工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危险。同时,施工人员在基坑内移动缓慢,致使施工效率降低,灵活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安全操作平台,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灵活性较高。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安全操作平台,该安全操作平台包括:平台底座、平台围栏和至少两个动力系统;所述平台围栏沿着所述平台底座的周边设置,所述平台围栏的高度高于当施工人员站在所述平台底座上时所述施工人员的腹部;所述动力系统包括绞盘、滑轮组和吊绳;所述绞盘设置在所述平台围栏上;所述滑轮组设置在所述平台围栏或所述绞盘上;所述吊绳穿过所述滑轮组且所述吊绳一端与所述绞盘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物件连接;其中,通过施工人员操作所述绞盘以收放所述吊绳,以使所述平台底座升降。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台,其中,所述平台底座包括多根管铁、固定盘和固定圈;所述平台底座由多根所述管铁以所述固定盘为起点,以所述固定圈为终点,以预定规则排列而成的板状结构;其中,所述预定规则配置为每相邻两根管铁从所述平台底座的几何中心开始成预定角度排列;其中,每相邻两根管铁之间的间隙小于施工人员的鞋底面积。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台,其中,所述平台底座的每相邻两个管铁之间的间隙由钢丝网填充。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台,其中,在所述平台底座上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至少一个所述加强筋以所述平台底座的几何中心为中心等间隔设置。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台,其中,所述平台围栏由护圈和多根支撑筋组成;所述支撑筋包括长支撑筋;每两个长支撑筋以预定距离排列,且所述长支撑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护圈和所述平台底座连接。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台,其中,所述支撑筋包括短支撑筋;短支撑筋的两端分别连接一长支撑筋以形成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用于安装所述动力系统。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台,其中,所述平台围栏上设有至少一根加强圈;所述加强圈平行于所述护圈设置。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台,其中,至少两个所述动力系统等间隔设置在所述平台围栏上。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台,其中,还包括:保护系统,所述保护系统的一端与施工人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外部物件连接。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台,其中,所述保护系统包括:安全带,安全带用于供施工人员穿戴;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外部物件连接;自锁器,所述自锁器的一端与所述钢丝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安全带连接。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结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平台围栏沿着平台底座的周边设置,从而为施工人员提供操作平台,避免了施工人员在基坑内长时间处于悬空状态,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性;通过在平台围栏上设置动力系统,使得平台围栏可以在动力系统的绞盘、滑轮组和吊绳的共同作用下,可使平台底座升降,从而施工人员可以操作动力系统的绞盘实现对平台底座升降的操控,可方便快捷的带动施工人员移至指定作业地点,灵活性较高,提高了施工效率。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安全操作平台的工作状态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安全操作平台的一种实现结构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安全操作平台的一种实现结构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试验台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安全操作平台的侧视图。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安全操作平台包括:平台底座1、平台围栏2和至少两个动力系统3。在实施例中,平台底座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或不规则多边形等。平台底座1的具体形状需要根据基坑的横截面形状而定,本技术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平台围栏2沿着平台底座1的周边设置,平台围栏2的高度高于当施工人员站在平台底座1上时施工人员的腹部。具体实施时,平台围栏2的高度为1.2m-1.5m。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便于平台围栏2使用不同身高的施工人员,平台围栏2为可伸缩的平台围栏2,即平台围栏2的高度可调。动力系统3包括绞盘31、滑轮组32和吊绳33。绞盘31设置在平台围栏2上。滑轮组32设置在平台围栏2或绞盘31上。吊绳33穿过滑轮组32且吊绳33一端与绞盘31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物件连接。其中,通过施工人员操作绞盘31以收放吊绳33,以使平台底座1升降。具体实施时,吊绳33可以采用直径为8mm的钢丝绳。具体实施时,上述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的平台底座1可以为圆形,该平台底座1包括多根管铁11、固定盘12和固定圈13。平台底座1由多根管铁11以固定盘12为起点,以固定圈13为终点,以预定规则排列而成的板状结构。其中,预定规则配置为每相邻两根管铁11从平台底座1的几何中心开始成预定角度排列。其中,每相邻两根管铁11之间的间隙小于施工人员的鞋底面积。具体实施时,多根管铁11、固定盘12和固定圈13一体成型设置。在实际应用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安全操作平台总重约120公斤,便于运输与安装。如图1所示,在深基坑钢筋绑扎施工过程中,位于基坑外部的施工人员需要将安全操作平台通过吊绳和滑轮组按照间隔180°方位安装固定在基坑口的钢管和基础主筋的结合部位,吊绳通过绞盘与平台围栏可靠连接,将安全操作平台置于基坑4中,位于平台底座上的施工人员通过操作绞盘来调整吊绳的长度,从而调整安全操作平台在基坑内的位置,以进行基坑钢筋绑扎作业。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平台围栏沿着平台底座的周边设置,从而为施工人员提供操作平台,避免了施工人员在基坑内长时间处于悬空状态,提高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性;通过在平台围栏上设置动力系统,使得平台围栏可以在动力系统的绞盘、滑轮组和吊绳的共同作用下,可使平台底座升降,从而施工人员可以操作动力系统的绞盘实现对平台底座升降的操控,可方便快捷的带动施工人员移至指定作业地点,灵活性较高,提高了施工效率。进一步的,为了防止施工人员站立在平台底座1上时夹脚,影响施工人员施工,上述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的平台底座1的每相邻两个管铁11之间的间隙由钢丝网14填充(如图2所示)。为了使得平台底座1与钢丝网14平滑过渡,平台底座1与钢丝网14一体成型设置。在实际应用中,施工人员可无顾虑的在平台底座1上移动,以移至作业地点,进一步提高了施工人员的施工效率。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为了加强平台底座1的坚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安全操作平台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全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台底座、平台围栏和至少两个动力系统;所述平台围栏沿着所述平台底座的周边设置,所述平台围栏的高度高于当施工人员站在所述平台底座上时所述施工人员的腹部;所述动力系统包括绞盘、滑轮组和吊绳;所述绞盘设置在所述平台围栏上;所述滑轮组设置在所述平台围栏或所述绞盘上;所述吊绳穿过所述滑轮组且所述吊绳一端与所述绞盘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物件连接;其中,通过施工人员操作所述绞盘以收放所述吊绳,以使所述平台底座升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台底座、平台围栏和至少两个动力系统;所述平台围栏沿着所述平台底座的周边设置,所述平台围栏的高度高于当施工人员站在所述平台底座上时所述施工人员的腹部;所述动力系统包括绞盘、滑轮组和吊绳;所述绞盘设置在所述平台围栏上;所述滑轮组设置在所述平台围栏或所述绞盘上;所述吊绳穿过所述滑轮组且所述吊绳一端与所述绞盘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外部物件连接;其中,通过施工人员操作所述绞盘以收放所述吊绳,以使所述平台底座升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底座包括多根管铁、固定盘和固定圈;所述平台底座由多根所述管铁以所述固定盘为起点,以所述固定圈为终点,以预定规则排列而成的板状结构;其中,所述预定规则配置为每相邻两根管铁从所述平台底座的几何中心开始成预定角度排列;其中,每相邻两根管铁之间的间隙小于施工人员的鞋底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底座的每相邻两个管铁之间的间隙由钢丝网填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台底座上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至少一个所述加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郎福堂王亮张亚峰王建阳朗博宇仲京雷侯先智邓锦光王志刚吴迪梁波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北京送变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