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路器与电器附件的取电结构包括断路器和电器附件,电器附件拼接在断路器的一侧,断路器和电器附件的进线端、出线端分别通过取电导线连接,以实现电器附件从断路器取电,断路器和电器附件的壳体在拼接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取电导线出入的导线孔,以使取电导线能够从断路器穿出后穿入电器附件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断路器与电器附件的取电结构,通过断路器和电器附件的壳体直接开设有用于取电导线出入的导线孔,实现灵活拼装和取电,结构简单,取电导线完全埋藏在壳体内,既安全可靠,有效避免用户触电和取电导线因外力拉扯而脱落的情况,也无需增加额外的密封盖板,有效避免因不同极数的断路器而给生产和装配带来的不便,提高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与电器附件的取电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电器的发展,大多智能附件与断路器拼接使用时,需要从断路器侧取电,特别是从多极断路器取电时,需要考虑诸多安装工艺、绝缘方式等。现有技术存在取电线路沿断路器外表面通过,再通过绝缘盖板来密封外表面,但是不同极数或模数断路器需要准备多个盖板,给生产带来不便,增加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装配的断路器与电器附件的取电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断路器与电器附件的取电结构,包括断路器1和电器附件2,电器附件2拼接在断路器1的一侧,断路器1和电器附件2的进线端、出线端分别通过取电导线3连接,以实现电器附件2从断路器1取电,断路器1和电器附件2的壳体在拼接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取电导线3出入的导线孔4,以使取电导线3能够从断路器1穿出后穿入电器附件2内。优选地,所述断路器1的极数为至少两极,且每极断路器1壳体上的导线孔4位置相同,使得断路器1拼装在一起时导线孔4相对齐形成用于取电导线3穿过的直形通道。优选地,所述断路器1的出线端子11通过第一导电片13与取电导线3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片13的两端分别与出线端子11和电磁系统15相连接,取电导线3连接在第一导电片13的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取电导线3和电磁系统15的线圈一起焊接在第一导电片13上的同一处。 优选地,所述断路器1的进线端子12通过双金属片14与取电导线3连接,所述双金属片14的一侧通过第二导电片16与进线端子12连接,双金属片14的另一侧与取电导线3连接。优选地,所述断路器1的极数为两极,两极断路器1分别接入L极电源和N极电源,其中,N极断路器1的两侧分别拼接有L极断路器1和电器附件2,一根取电导线3从L极断路器1穿过N极断路器1将L极电源接入电器附件2,另一根取电导线3从N极断路器1将N极电源接入电器附件2。优选地,所述导线孔4的尺寸大于取电导线3的尺寸。优选地,所述导线孔4的形状为方形。优选地,所述断路器1壳体上的导线孔4数量为两个,断路器1的壳体呈凸字形,断路器的两个导线孔4分别设置在凸字形的壳体的上下两部分上,两个导线孔4的长度方向分别与壳体的上下两部分的长度方向一致,且两个导线孔4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优选地,所述导线孔4上设有可拆卸的绝缘盖。本技术的断路器与电器附件的取电结构,通过断路器和电器附件的壳体直接开设有用于取电导线出入的导线孔,实现灵活拼装和取电,结构简单,取电导线完全埋藏在壳体内,既安全可靠,有效避免用户触电和取电导线因外力拉扯而脱落的情况,也无需增加额外的密封盖板,有效避免因不同极数的断路器而给生产和装配带来的不便,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断路器与电器附件的取电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断路器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断路器壳体内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至3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断路器与电 器附件的取电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断路器与电器附件的取电结构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如图1和2所示,本技术的断路器与电器附件的取电结构,包括断路器1和电器附件2,电器附件2拼接在断路器1的一侧,断路器1和电器附件2的进线端、出线端分别通过取电导线3连接,以实现电器附件2从断路器1取电,断路器1和电器附件2的壳体在拼接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取电导线3出入的导线孔4,以使取电导线3能够从断路器1穿出后穿入电器附件2内。通过断路器和电器附件的壳体直接开设有用于取电导线出入的导线孔,实现灵活拼装和取电,结构简单,取电导线完全埋藏在壳体内,既安全可靠,有效避免用户触电和取电导线因外力拉扯而脱落的情况,也无需增加额外的密封盖板,有效避免因不同极数的断路器而给生产和装配带来的不便,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效率。断路器1的极数为至少两极,各极断路器1为模数化断路器,具有相同的尺寸规格,且每极断路器1壳体上的导线孔4位置相同,使得各极断路器1拼装在一起时导线孔4相对齐形成用于取电导线3穿过的直形通道,实现取电导线3穿过直形通道能够从一侧的断路器1穿出后贯穿中间的断路器1并穿入另一侧的电器附件2内。有效节省布线路程,节省材料,方便装配,提高效率。具体地,如图1所示,断路器1的极数为两极,两极断路器1分别接入L极电源和N极电源,其中,N极断路器1的两侧分别拼接有L极断路器1和电器附件2,一根取电导线3从L极断路器1穿过N极断路器1将L极电源接入电器附件2,另一根取电导线3从N极断路器1将N极电源接入电器附件2。N极断路器1和L极断路器1相对于电器附件2的位置根据用户习惯或要求而定制,也可以是N极断路器1和L极断路器1相对于本技术的实施例对换位置。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取电导线与断路器壳体内结构,断路器1的出线端子11通过第一导电片13与取电导线3连接,第一导电片13的两端分别与出线端子11和电磁系统15相连接,取电导线3连接在第一导电片13的端面上。取电导线通过第一导电片与出线端子连接,实现直接从出线端子取电而不经过断路器的内部电回路,提高取电的可靠性,同时与电磁系统共用同一导电结构,不额外增加零件或配合结构,简化断路器的结构。进一步地,取电导线3和电 磁系统15的线圈一起焊接在第一导电片13上的同一处。线圈和取电导线通过一次焊接同时完成与出线端子的连接,有效简化装配工序,节省装配时间,提高效率。此外,断路器1的进线端子12通过双金属片14与取电导线3连接,双金属片14的一侧通过第二导电片16与进线端子12连接,双金属片14的另一侧与取电导线3连接。取电导线不接入断路器的内部电回路,使得电器附件在断路器发生故障仍能从断路器接入的外部电源取电。在图3中导线孔4设置在盖子(图中未示出)上,取电导线在壳体内是柔性的,分别与第一导电片13和双金属片14连接,在盖上盖子后,从导线从盖子的导线孔4中穿出。本技术导线孔的结构,导线孔4的尺寸大于取电导线3的尺寸,使得取电导线3在导线孔4内有移动的自由度。既方便导线穿孔,提高装配效率,又有效避免装配或发生偏移时导线孔的侧壁对导线的磨损,提高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此外,导线孔4的形状为方形。而且,断路器1壳体上的导线孔4数量为两个,断路器1的壳体均呈凸字形,断路器1的两个导线孔4分别设置在凸字形的壳体的上下两部分上,两个导线孔4的长度方向分别与壳体的上下两部分的长度方向一致,且两个导线孔4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导线孔的走向设置,既便于走线也布设合理。另外,导线孔4上设有可拆卸的绝缘盖,以方便导线孔不使用时可以通过绝缘盖覆盖,保障断路器壳体的封闭性,绝缘防尘,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断路器与电器附件的取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断路器(1)和电器附件(2),电器附件(2)拼接在断路器(1)的一侧,断路器(1)和电器附件(2)的进线端、出线端分别通过取电导线(3)连接,以实现电器附件(2)从断路器(1)取电,断路器(1)和电器附件(2)的壳体在拼接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取电导线(3)出入的导线孔(4),以使取电导线(3)能够从断路器(1)穿出后穿入电器附件(2)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断路器与电器附件的取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断路器(1)和电器附件(2),电器附件(2)拼接在断路器(1)的一侧,断路器(1)和电器附件(2)的进线端、出线端分别通过取电导线(3)连接,以实现电器附件(2)从断路器(1)取电,断路器(1)和电器附件(2)的壳体在拼接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取电导线(3)出入的导线孔(4),以使取电导线(3)能够从断路器(1)穿出后穿入电器附件(2)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与电器附件的取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1)的极数为至少两极,且每极断路器(1)壳体上的导线孔(4)位置相同,使得断路器(1)拼装在一起时导线孔(4)相对齐形成用于取电导线(3)穿过的直形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与电器附件的取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1)的出线端子(11)通过第一导电片(13)与取电导线(3)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片(13)的两端分别与出线端子(11)和电磁系统(15)相连接,取电导线(3)连接在第一导电片(13)的端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与电器附件的取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电导线(3)和电磁系统(15)的线圈一起焊接在第一导电片(13)上的同一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与电器附件的取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1)的进线端子(12)通过双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科军,应威,严鹏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科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