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内圈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98442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4 0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内圈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该轴承至少包括外圈、内圈、以及两列钢球,所述外圈的外周面上设有可与传输设备的驱动机构上的多楔带相匹配的若干平行V型齿;所述内圈包括沿轴向并排套设于外圈内的左内圈和右内圈,左内圈和右内圈的外表面分别开设有所述外沟道,左内圈和右内圈的轴向左右两端分别具有宽端面和窄端面,左内圈和右内圈的窄端面相对设置,且左内圈和右内圈外沟道之间的沟心距值Ai满足如下条件:Ai=Ae+Ga‑2BDwsin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轴承的轴向游隙经过游隙优化方法优化设计,可以按设计要求准确、定量实现小轴向游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尤其是一种双内圈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技术介绍
:现有的应用于通过多楔带驱动的传输设备上的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如图1所示,其一般包括外圈01、内圈02、以及设于外圈01与内圈02之间的钢球03,所述外圈01的外周面上设有可与传输设备的驱动机构上的多楔带相匹配的若干平行V型齿011。在使用时,若干平行V型齿与传输设备的驱动机构上的多楔带高度吻合、平稳接触,较之传统的曳引钢丝绳式带轮拥有更大的接触面和更小的占位体积,可有效提高传动效率。但其存在如下缺陷:1、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为一个整体内圈,其内部轴向游隙通常在10um以上,无法满足内部轴向游隙在0~10um以内要求的某些应用场合,无法准确、定量实现小轴向游隙,原因包括:a、装钢球困难,当整体内圈的轴承游隙在0~10um以内时,因游隙太小,装钢球时很难将钢球拨在一起,使得内圈难装到位;b、加保持器困难,由于加保持器需要将钢球均匀分开,使钢球在圆周上均匀分布以便装入保持器,游隙太小时,导致分球困难,进一步导致加保持器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难以满足某些小内部轴向游隙应用场合,尤其是无法准确、定量实现0~10um以内要求的小轴向游隙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内圈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双内圈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所述轴承应用于通过多楔带驱动的传输设备上,该轴承至少包括外圈、内圈、以及两列钢球,所述外圈的外周面上设有可与传输设备的驱动机构上的多楔带相匹配的若干平行V型齿,外圈的内表面沿轴向间隔开设有两内沟道,所述内圈的外表面开设有与内沟道相对应的两外沟道,所述两列钢球对应设于所述两内沟道与外沟道之间,钢球与内沟道及外沟道之间形成接触角;所述内圈包括沿轴向并排套设于外圈内的左内圈和右内圈,左内圈和右内圈的外表面分别开设有所述外沟道,左内圈和右内圈的轴向左右两端分别具有宽端面和窄端面,左内圈和右内圈的窄端面相对设置,且左内圈和右内圈外沟道之间的沟心距值Ai满足如下条件:Ai=Ae+Ga-2BDwsinα,其中,所述Ae为外圈两内沟道之间的沟心距,所述Ga为设计要求的游隙值,所述B为轴承总曲率,所述Dw为钢球直径,所述α为接触角。本技术实施例,轴承内圈设计为沿轴向并排套设于外圈内的左内圈和右内圈,且左内圈和右内圈的窄端面相对设置,同时,左内圈和右内圈外沟道之间的沟心距值Ai满足如下条件:Ai=Ae+Ga-2BDwsinα,从而可以按设计要求准确、定量实现小轴向游隙,将轴向游隙控制在0~10um以内,对于承受较大轴向载荷及运转噪音有严格要求的应用工况,可有效抵抗轴向载荷引起的倾覆力矩,减少设备晃动和运转噪声,保证设备平稳运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多楔齿轴承的结构剖示图;图2为本技术的双内圈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在游隙优化设计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技术的双内圈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省略了左内圈)在游隙优化设计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本技术的双内圈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使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4所示,一种双内圈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所述轴承应用于通过多楔带驱动的传输设备上,该轴承至少包括外圈1、内圈、以及两列钢球3,所述外圈1的外周面上设有可与传输设备的驱动机构上的多楔带相匹配的若干平行V型齿11,外圈1的内表面沿轴向间隔开设有两内沟道,所述内圈的外表面开设有与内沟道相对应的两外沟道,所述两列钢球3对应设于所述两内沟道与外沟道之间,钢球3与内沟道及外沟道之间形成接触角;所述内圈包括沿轴向并排套设于外圈1内的左内圈21和右内圈22,左内圈21和右内圈22的外表面分别开设有所述外沟道,左内圈21和右内圈22的轴向左右两端分别具有宽端面和窄端面,左内圈21和右内圈22的窄端面相对设置,且左内圈21和右内圈22外沟道之间的沟心距值Ai满足如下条件:Ai=Ae+Ga-2BDwsinα,其中,所述Ae为外圈1两内沟道之间的沟心距,所述Ga为设计要求的游隙值,所述B为轴承总曲率,所述Dw为钢球3的直径,所述α为接触角。在安装使用时,如图4所示,通过与旋转轴端部5相配合的锁紧螺母4,将双内圈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轴向固定在锁紧螺母4与旋转轴端部5的顶止轴肩之间,即可使轴承在设计要求的小轴向游隙值下平稳运行。本技术实施例,轴承内圈设计为沿轴向并排套设于外圈内的左内圈和右内圈,且左内圈和右内圈的窄端面相对设置,同时,左内圈和右内圈外沟道之间的沟心距值Ai满足如下条件:Ai=Ae+Ga-2BDwsinα,从而可以按设计要求准确、定量实现小轴向游隙,将轴向游隙控制在0~10um以内,对于承受较大轴向载荷及运转噪音有严格要求的应用工况,可有效抵抗轴向载荷引起的倾覆力矩,减少设备晃动和运转噪声,保证设备平稳运行。具体地,如图2、图3所示,本技术之双内圈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是通过如下游隙优化方法设计而成的,所述游隙优化方法具体包括:将所述内圈设计为沿轴向并排套设于外圈1内左内圈21和右内圈22,左内圈21和右内圈22的外表面分别开设有所述外沟道,左内圈21和右内圈22的轴向左右两端分别具有宽端面和窄端面,左内圈21和右内圈22的窄端面相对设置;测量所述外圈1、左内圈21、右内圈22、以及钢球3合套后的轴向游隙Ga’,该轴向游隙Ga’可通过游隙仪测量得出;计算左内圈21和右内圈22外沟道之间的沟心距Ai’值,Ai’=Ae+Ga’-2BDwsinα,其中,所述Ae为外圈1两内沟道之间的沟心距,所述B为轴承总曲率,所述Dw为钢球3的直径,所述α为接触角,如图2所示;比较Ai’与Ai的大小,Ai为设计要求下的左内圈21和右内圈22外沟道之间的沟心距值,其可根据设计要求的游隙值Ga、并运用公式Ai=Ae+Ga-2BDwsinα得出,所述Ae为外圈1两内沟道之间的沟心距,所述B为轴承总曲率,所述Dw为钢球3的直径,所述α为接触角;如果Ai’>Ai,则计算左内圈21和右内圈22窄端面的修磨量Δ,Δ=(Ai’-Ai)/2;根据修磨量Δ分别修磨左内圈21和右内圈22的窄端面,如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轴承的轴向游隙可以按设计要求准确、定量实现小轴向游隙。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技术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技术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双内圈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技术保护点】
双内圈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所述轴承应用于通过多楔带驱动的传输设备上,该轴承至少包括外圈、内圈、以及两列钢球,所述外圈的外周面上设有可与传输设备的驱动机构上的多楔带相匹配的若干平行V型齿,外圈的内表面沿轴向间隔开设有两内沟道,所述内圈的外表面开设有与内沟道相对应的两外沟道,所述两列钢球对应设于所述两内沟道与外沟道之间,钢球与内沟道及外沟道之间形成接触角;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包括沿轴向并排套设于外圈内的左内圈和右内圈,左内圈和右内圈的外表面分别开设有所述外沟道,左内圈和右内圈的轴向左右两端分别具有宽端面和窄端面,左内圈和右内圈的窄端面相对设置,且左内圈和右内圈外沟道之间的沟心距值Ai满足如下条件:Ai=Ae+Ga‑2BDwsinα,其中,所述Ae为外圈两内沟道之间的沟心距,所述Ga为设计要求的游隙值,所述B为轴承总曲率,所述Dw为钢球直径,所述α为接触角。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内圈多楔滑轮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所述轴承应用于通过多楔带驱动的传输设备上,该轴承至少包括外圈、内圈、以及两列钢球,所述外圈的外周面上设有可与传输设备的驱动机构上的多楔带相匹配的若干平行V型齿,外圈的内表面沿轴向间隔开设有两内沟道,所述内圈的外表面开设有与内沟道相对应的两外沟道,所述两列钢球对应设于所述两内沟道与外沟道之间,钢球与内沟道及外沟道之间形成接触角;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庆熙赵荣多王冰李碧梅刘双喜邱奕辉阮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盈科轴承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