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孔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89243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2 1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翻孔模,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上模座设有凹模以及打料机构,凹模与上模座之间设有凹模垫板,打料机构活动穿设于凹模与凹模垫板内,下模座设有翻孔冲头以及卸料机构,翻孔冲头设于下模座上且对应于凹模的凹孔,卸料机构包括卸料板、卸料顶杆以及弹性垫,卸料板活动穿设于翻孔冲头上,弹性垫设于下模座之下,卸料顶杆活动穿过下模座进而卸料顶杆顶撑连接于卸料板与弹性垫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且高效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翻孔模
技术介绍
在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领域,一般采用模具来加工金属制件的零部件。对于一些具有异形结构的零部件,翻孔模为在预先制好孔的半成品上或未经制孔的板材上冲制出竖立孔边缘的成形模。但是,现有翻孔模大多结构复杂,且稳定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高效稳定的翻孔模具。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翻孔模,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设有凹模以及打料机构,所述凹模与所述上模座之间设有凹模垫板,所述打料机构活动穿设于所述凹模与所述凹模垫板内,所述下模座设有翻孔冲头以及卸料机构,所述翻孔冲头设于所述下模座上且对应于所述凹模的凹孔,所述卸料机构包括卸料板、卸料顶杆以及弹性垫,所述卸料板活动穿设于所述翻孔冲头上,所述弹性垫设于所述下模座之下,所述卸料顶杆活动穿过所述下模座进而所述卸料顶杆顶撑连接于所述卸料板与所述弹性垫之间。本技术翻孔模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结构简单,在翻孔成型时,通过卸料机构的弹性垫对冲压形成良好缓冲,以增加模具的稳定性,待成型开模时,翻孔后工件通过弹性垫的自恢复由翻孔冲头上自动卸料至凹模内,最后通过设于上模座的打料机构将工件从凹模内打出,整个过程简单高效稳定。优选地,所述上模座上设有模柄,所述打料机构包括打棒、打板以及打管,所述打棒活动穿设于所述模柄内并穿过所述上模座,所述凹模与所述上模座之间通过所述凹模垫板形成打料空间,所述打板活动设于所述打料空间内并连接于所述打棒,所述打管连接于打板并活动穿设于所述凹孔内。优选地,所述翻孔冲头的冲头处包括定位段以及翻孔段,所述定位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翻孔段的外径,所述定位段用于定位工件且对应伸入所述打管内,所述翻孔段用于形成工件的翻孔且具有缓冲倒角。优选地,所述打料机构还包括打料弹簧,所述打料弹簧竖向设于所述模柄内,所述打棒轴向穿过所述打料弹簧。优选地,所述下模座上设有冲头固定板,所述翻孔冲头固设于所述冲头固定板上,所述卸料板与所述冲头固定板之间具有卸料空间。优选地,所述下模座向下穿出一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底端设有固定帽,所述弹性垫穿设于所述固定杆上,所述弹性垫的下表面抵压于所述固定帽。优选地,所述固定杆为螺杆,所述固定帽为螺帽。优选地,所述弹性垫包括分别位于上下表面的两块压板,两块所述压板之间设有橡胶垫。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翻孔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对应图1的翻孔状态示意图;图3为对应图2中翻孔后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对应图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翻孔模,包括上模座1和下模座2,模具两侧设有导柱20,所述上模座1设有凹模3以及打料机构,所述凹模3与所述上模座1之间设有凹模垫板4,所述打料机构活动穿设于所述凹模3与所述凹模垫板4内,所述下模座2设有翻孔冲头5以及卸料机构,所述翻孔冲头5设于所述下模座2上且对应于所述凹模3的凹孔30,所述卸料机构包括卸料板6、卸料顶杆7以及弹性垫8,所述卸料板6活动穿设于所述翻孔冲头5上,所述弹性垫8设于所述下模座2之下,所述卸料顶杆7活动穿过所述下模座2进而所述卸料顶杆7顶撑连接于所述卸料板6与所述弹性垫8之间。具体地,所述上模座1上设有模柄9,所述打料机构包括打棒10、打板11以及打管12,所述打棒10活动穿设于所述模柄9内并穿过所述上模座1,所述凹模3与所述上模座1之间通过所述凹模垫板4形成打料空间40,所述打板11活动设于所述打料空间40内并连接于所述打棒10,所述打管12连接于打板11并活动穿设于所述凹孔30内。所述打料机构还包括打料弹簧13,所述打料弹簧13竖向设于所述模柄9内,所述打棒10轴向穿过所述打料弹簧13。所述下模座2上设有冲头固定板14,所述翻孔冲头5固设于所述冲头固定板14上,所述卸料板6与所述冲头固定板14之间具有卸料空间。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翻孔冲头5的冲头处包括定位段50以及翻孔段52,所述定位段50的外径小于所述翻孔段52的外径,所述定位段50用于定位工件99且对应伸入所述打管12内,所述翻孔段52用于形成工件99的翻孔且具有缓冲倒角。所述下模座2向下穿出一固定杆15,所述固定杆15的底端设有固定帽16,所述弹性垫8穿设于所述固定杆15上,所述弹性垫8的下表面抵压于所述固定帽16。较为优选地,所述固定杆15为螺杆,所述固定帽16为螺帽。所述弹性垫8包括分别位于上下表面的两块压板80,两块所述压板80之间设有橡胶垫82。在具有上述结构特征后,本技术可按以下过程实施:a.如图1,在模具打开的状态下,先将一平板状的工件99平放至下模座2的卸料板6上,其中,两个翻孔冲头5穿出工件99上原有开设的两个孔位,以此,工件99被定位在下模座2上;b.如图2,将模具上下合模,卸料板6被凹模3压下直至冲头固定板14的上表面(极限位置),弹性垫8被压缩,在此过程中,翻孔冲头5伸入凹模3的凹孔30内,工件99上的两个孔位在翻孔冲头5的翻孔段52作用下向上拉伸进而实现翻孔;c.之后,打开模具,上模座1上升,卸料板6在弹性垫8的作用下自动顶起复位,工件99随之上升脱离翻孔冲头5并卡在凹模3上,最后按下打料机构的打棒10,通过两个打管将工件99从凹模3中打出,结合图3和图4,即可得到完成翻孔的平板工件99。完成上述实施过程后,应能体现出本技术的以下特点:本技术结构简单,在安置定位工件时,通过翻孔冲头的定位段穿设定位工件,避免设置其他定位结构,在翻孔成型时,通过卸料机构的弹性垫对冲压形成良好缓冲,以增加模具的稳定性,待成型开模时,翻孔后工件通过弹性垫的自恢复由翻孔冲头上自动卸料至凹模内,最后通过设于上模座的打料机构将工件从凹模内打出,整个过程简单高效稳定。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技术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技术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翻孔模

【技术保护点】
一种翻孔模,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设有凹模以及打料机构,所述凹模与所述上模座之间设有凹模垫板,所述打料机构活动穿设于所述凹模与所述凹模垫板内,所述下模座设有翻孔冲头以及卸料机构,所述翻孔冲头设于所述下模座上且对应于所述凹模的凹孔,所述卸料机构包括卸料板、卸料顶杆以及弹性垫,所述卸料板活动穿设于所述翻孔冲头上,所述弹性垫设于所述下模座之下,所述卸料顶杆活动穿过所述下模座进而所述卸料顶杆顶撑连接于所述卸料板与所述弹性垫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翻孔模,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设有凹模以及打料机构,所述凹模与所述上模座之间设有凹模垫板,所述打料机构活动穿设于所述凹模与所述凹模垫板内,所述下模座设有翻孔冲头以及卸料机构,所述翻孔冲头设于所述下模座上且对应于所述凹模的凹孔,所述卸料机构包括卸料板、卸料顶杆以及弹性垫,所述卸料板活动穿设于所述翻孔冲头上,所述弹性垫设于所述下模座之下,所述卸料顶杆活动穿过所述下模座进而所述卸料顶杆顶撑连接于所述卸料板与所述弹性垫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孔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上设有模柄,所述打料机构包括打棒、打板以及打管,所述打棒活动穿设于所述模柄内并穿过所述上模座,所述凹模与所述上模座之间通过所述凹模垫板形成打料空间,所述打板活动设于所述打料空间内并连接于所述打棒,所述打管连接于所述打板并活动穿设于所述凹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孔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翻孔冲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诚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福乐华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