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角度夹持装置,通过第一圆柱可转动地嵌设在相对应的第一嵌槽内并使其第一粗糙面外露以及第二圆柱可转动地嵌设在相对应的第二嵌槽内并使其第二粗糙面外露,再利用第三弹性组件及第四弹性组件的弹性,使得第一粗糙面及第二粗糙面可根据待加工的工件的形状及尺寸而进行转动的微调,以达到适应不同形状的工件的固定夹持的功效,进而避免待加工的工件于加工时造成的不稳及偏摆所产生的不良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工具夹持设备,尤其是指一种可变角度夹持装置。
技术介绍
市面上常见的虎钳基本构造主要为一端设置一固定颚,并于虎钳顶面滑设一得以由螺杆带动位移的活动颚,借此,使工件被固定颚及活动颚夹持固定,以利加工作业的遂行;但如此的虎钳结构,一次仅可夹固一工件,进行单一的工件加工,令加工人员于大量加工作业时,必须经常性地松脱、更换虎钳上的工件,造成加工作业上的困扰与不便。另外,现有的一种夹具结构,如其为贵局于87年8月21日所核准公告证书号第339003号的“可双向配合夹持定位的夹具结构”,其主要包括:其主要设置有两个抵靠块,于两个抵靠块的相对侧面上各形成一锥状的锥状面,于两个抵靠块的锥状面之间则设置一与锥状面具相同锥度的推块,于推块上则设置一贯穿推块的螺栓,该抵靠块设置弹簧的两个侧面上各设置一供弹簧勾抵的弹簧勾块,且该抵靠块设置弹簧的侧面上各设置一侧板,于两个侧板上凸设形成可抵靠于弹簧上的限制条块。如此当将螺栓螺入机台上设置的通孔时,可利用螺栓的头部来带动推块随之移动,并且时通过推块的锥面来抵压推动两个具锥状面的抵靠块朝两个侧凸伸。以便同时对两侧的工作件达到夹制定位的效果,而借此达到提高夹具整体的使用弹性与效能。然而,其表面平滑,使得在夹持待加工的工件并进行加工时,容易导致待加工的工件滑动或转动而变成不良品;另外,其表面为单一平面,只能适用于单一尺寸(即单一厚度及宽度)的待加工的工件,适用广度太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变角度夹持装置,于是使用时,即放置多个工具夹持装置于工作平台上,且各工作夹持装置之间相互间隔设置;而待加工的工件可放置在两个相邻的工具夹持装置之间;当螺栓螺进工作平台时,由于各工作夹持装置的第一活动块及第二活动块均朝外移动(朝远离动作块方向移动),意即其中一个工具夹持装置的第一活动块及另一个工具夹持装置的第二活动块相对设置而相对靠近,借此以夹持在其间的待加工的工件,以达到夹持的功效。再者,通过第一圆柱可转动地且可拆卸地嵌设在相对应的第一嵌槽内并使其第一粗糙面外露以及第二圆柱可转动地且可拆卸地嵌设在相对应的第二嵌槽内并使其第二粗糙面外露,再利用第三弹性组件及第四弹性组件的弹性,使得第一粗糙面及第二粗糙面可根据待加工的工件的形状及尺寸而进行转动的微调,以达到适应不同形状的工件的固定夹持的功效,进而避免待加工的工件于加工时造成的不稳及偏摆所产生的不良现象。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变角度夹持装置,可设置在一工作平台上,该装置包括一第一活动块,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斜面、一第一限位部以及一第一夹持表面,该第一斜面设置在该第一本体内侧,且该第一斜面从下至上以及从内到外倾斜设置,该第一夹持表面设置在该第一本体外侧,并相对该第一斜面设置,该第一限位部设置在该第一斜面的前后侧缘上,且该第一斜面具有至少一第一顶抵部,该第一夹持表面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嵌槽,该至少一第一嵌槽朝内再凹设一第一容置槽,该至少一第一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一容置槽的轴向方向垂直;一第二活动块,与该第一活动块相对设置,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斜面、一第二限位部以及一第二夹持表面,该第二斜面设置在该第二本体内侧,且该第二斜面从下至上以及从内到外倾斜设置,该第二夹持表面设置在该第二本体外侧,并相对该第二斜面设置,该第二限位部设置在该第二斜面的前后侧缘上,且该第二斜面具有至少一第二顶抵部,该第二夹持表面设置至少一第二嵌槽,该至少一第二嵌槽朝内再凹设一第二容置槽,该至少一第二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二容置槽的轴向方向垂直,该第一斜面与该第二斜面相对设置且该第一斜面与该第二斜面之间形成剖面呈倒锥形的一容置空间;一动作块,设置在该第一活动块与该第二活动块之间并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该容置空间内,具有一第三本体、一第三斜面、一第四斜面、至少一第三顶抵部、至少一第四顶抵部、一第三限位部以及一第四限位部,该第三斜面及该第四斜面分别位于该第三本体的相对两侧,该第三斜面相对应该第一斜面设置且从下至上并从内到外倾斜,该第四斜面相对应该第二斜面设置且从下至上并从内到外倾斜,该至少一第三顶抵部设置在该第三斜面上,并相对该至少一第一顶抵部设置,该至少一第四顶抵部设置在该第四斜面上,并相对该至少一第二顶抵部设置,该第三限位部设置在该第三斜面的前后侧缘,并相对应该第一限位部设置且相互配合而可滑移地限位,该第四限位部设置在该第四斜面的前后侧缘,并相对应该第二限位部设置且相互配合而可滑移地限位;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设置在该至少一第一顶抵部及该至少一第三顶抵部之间,且该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顶抵该至少一第一顶抵部及该至少一第三顶抵部;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设置在该至少一第二顶抵部及该至少一第四顶抵部之间,且该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顶抵该至少一第二顶抵部及该至少一第四顶抵部;至少一第一圆柱,可略为转动地且可拆卸地设置在该至少一第一嵌槽内,该至少一第一圆柱具有一第一柱体及一第一粗糙面,该第一粗糙面设置在该第一柱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该第一柱体容置在该至少一第一嵌槽内,该第一粗糙面外露在该至少一第一嵌槽外;至少一第二圆柱,可略为转动地且可拆卸地设置在该至少一第二嵌槽内,该至少一第二圆柱具有一第二柱体及一第二粗糙面,该第二粗糙面设置在该第二柱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该第二柱体容置在该至少一第二嵌槽内,该第二粗糙面外露在该至少一第二嵌槽外;至少一第三弹性组件,容置在该至少一第一容置槽内,且该至少一第三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顶抵该至少一第一容置槽以及该至少一第一圆柱远离该第一粗糙面的一侧;以及至少一第四弹性组件,容置在该至少一第二容置槽内,且该至少一第四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顶抵该至少一第二容置槽以及该至少一第二圆柱远离该第二粗糙面的一侧。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一顶抵部、该至少一第二顶抵部、该至少一第三顶抵部以及该至少一第四顶抵部为垂直盲孔。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一限位部及该第二限位部为滑槽,该第三限位部及该第四限位部为滑轨,该第一限位部与该第三限位部相互配合而可滑移地限位移动,该第二限位部及该第四限位部相互配合而可滑移地限位移动。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粗糙面及该第二粗糙面为布设多个四角锥体。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动作块的该第三本体具有一垂直阶层孔,通过一螺栓从上而下穿过该动作块的该垂直阶层孔而与该工作平台螺接,并使该螺栓的一头部压抵该垂直阶层孔,通过该螺栓相对该工作平台的螺进及螺出同时搭配该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与该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的弹力,以控制该动作块朝上及朝下的动作,同时通过该第三斜面推抵相对的该第一斜面以及该第四斜面推抵该第二斜面,以使该第一活动块及该第二活动块朝外及朝内移动。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一嵌槽为一个第一嵌槽,该至少一第二嵌槽为一个第二嵌槽,该第一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一活动块的长度方向平行,该第二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二活动块的长度方向平行。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一嵌槽为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嵌槽,该至少一第二嵌槽为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嵌槽,该第一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一活动块的高度方向平行,该第二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二活动块的高度方向平行。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夹持表面及该第二夹持表面的纵剖面呈内凹的V字形,该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角度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活动块,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斜面、一第一限位部以及一第一夹持表面,该第一斜面设置在该第一本体内侧,且该第一斜面从下至上以及从内到外倾斜设置,该第一夹持表面设置在该第一本体外侧,并相对该第一斜面设置,该第一限位部设置在该第一斜面的前后侧缘上,且该第一斜面具有至少一第一顶抵部,该第一夹持表面设置至少一第一嵌槽,该至少一第一嵌槽朝内再凹设一第一容置槽,该至少一第一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一容置槽的轴向方向垂直;一第二活动块,与该第一活动块相对设置,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斜面、一第二限位部以及一第二夹持表面,该第二斜面设置在该第二本体内侧,且该第二斜面从下至上以及从内到外倾斜设置,该第二夹持表面设置在该第二本体外侧,并相对该第二斜面设置,该第二限位部设置在该第二斜面的前后侧缘上,且该第二斜面具有至少一第二顶抵部,该第二夹持表面设置至少一第二嵌槽,该至少一第二嵌槽朝内再凹设一第二容置槽,该至少一第二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二容置槽的轴向方向垂直,该第一斜面与该第二斜面相对设置且该第一斜面与该第二斜面之间形成剖面呈倒锥形的一容置空间;一动作块,设置在该第一活动块与该第二活动块之间并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该容置空间内,具有一第三本体、一第三斜面、一第四斜面、至少一第三顶抵部、至少一第四顶抵部、一第三限位部以及一第四限位部,该第三斜面及该第四斜面分别位于该第三本体的相对两侧,该第三斜面相对应该第一斜面设置且从下至上并从内到外倾斜,该第四斜面相对应该第二斜面设置且从下至上并从内到外倾斜,该至少一第三顶抵部设置在该第三斜面上,并相对该至少一第一顶抵部设置,该至少一第四顶抵部设置在该第四斜面上,并相对该至少一第二顶抵部设置,该第三限位部设置在该第三斜面的前后侧缘,并相对应该第一限位部设置且相互配合而可滑移地限位,该第四限位部设置在该第四斜面的前后侧缘,并相对应该第二限位部设置且相互配合而可滑移地限位;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设置在该至少一第一顶抵部及该至少一第三顶抵部之间,且该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顶抵该至少一第一顶抵部及该至少一第三顶抵部;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设置在该至少一第二顶抵部及该至少一第四顶抵部之间,且该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顶抵该至少一第二顶抵部及该至少一第四顶抵部;至少一第一圆柱,可转动地且可拆卸地设置在该至少一第一嵌槽内,该至少一第一圆柱具有一第一柱体及一第一粗糙面,该第一粗糙面设置在该第一柱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该第一柱体容置在该至少一第一嵌槽内,该第一粗糙面外露在该至少一第一嵌槽外;至少一第二圆柱,可转动地且可拆卸地设置在该至少一第二嵌槽内,该至少一第二圆柱具有一第二柱体及一第二粗糙面,该第二粗糙面设置在该第二柱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该第二柱体容置在该至少一第二嵌槽内,该第二粗糙面外露在该至少一第二嵌槽外;至少一第三弹性组件,容置在该至少一第一容置槽内,且该至少一第三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顶抵该至少一第一容置槽以及该至少一第一圆柱远离该第一粗糙面的一侧;以及至少一第四弹性组件,容置在该至少一第二容置槽内,且该至少一第四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顶抵该至少一第二容置槽以及该至少一第二圆柱远离该第二粗糙面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角度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活动块,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斜面、一第一限位部以及一第一夹持表面,该第一斜面设置在该第一本体内侧,且该第一斜面从下至上以及从内到外倾斜设置,该第一夹持表面设置在该第一本体外侧,并相对该第一斜面设置,该第一限位部设置在该第一斜面的前后侧缘上,且该第一斜面具有至少一第一顶抵部,该第一夹持表面设置至少一第一嵌槽,该至少一第一嵌槽朝内再凹设一第一容置槽,该至少一第一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一容置槽的轴向方向垂直;一第二活动块,与该第一活动块相对设置,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斜面、一第二限位部以及一第二夹持表面,该第二斜面设置在该第二本体内侧,且该第二斜面从下至上以及从内到外倾斜设置,该第二夹持表面设置在该第二本体外侧,并相对该第二斜面设置,该第二限位部设置在该第二斜面的前后侧缘上,且该第二斜面具有至少一第二顶抵部,该第二夹持表面设置至少一第二嵌槽,该至少一第二嵌槽朝内再凹设一第二容置槽,该至少一第二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二容置槽的轴向方向垂直,该第一斜面与该第二斜面相对设置且该第一斜面与该第二斜面之间形成剖面呈倒锥形的一容置空间;一动作块,设置在该第一活动块与该第二活动块之间并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该容置空间内,具有一第三本体、一第三斜面、一第四斜面、至少一第三顶抵部、至少一第四顶抵部、一第三限位部以及一第四限位部,该第三斜面及该第四斜面分别位于该第三本体的相对两侧,该第三斜面相对应该第一斜面设置且从下至上并从内到外倾斜,该第四斜面相对应该第二斜面设置且从下至上并从内到外倾斜,该至少一第三顶抵部设置在该第三斜面上,并相对该至少一第一顶抵部设置,该至少一第四顶抵部设置在该第四斜面上,并相对该至少一第二顶抵部设置,该第三限位部设置在该第三斜面的前后侧缘,并相对应该第一限位部设置且相互配合而可滑移地限位,该第四限位部设置在该第四斜面的前后侧缘,并相对应该第二限位部设置且相互配合而可滑移地限位;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设置在该至少一第一顶抵部及该至少一第三顶抵部之间,且该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顶抵该至少一第一顶抵部及该至少一第三顶抵部;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设置在该至少一第二顶抵部及该至少一第四顶抵部之间,且该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顶抵该至少一第二顶抵部及该至少一第四顶抵部;至少一第一圆柱,可转动地且可拆卸地设置在该至少一第一嵌槽内,该至少一第一圆柱具有一第一柱体及一第一粗糙面,该第一粗糙面设置在该第一柱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该第一柱体容置在该至少一第一嵌槽内,该第一粗糙面外露在该至少一第一嵌槽外;至少一第二圆柱,可转动地且可拆卸地设置在该至少一第二嵌槽内,该至少一第二圆柱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如潭,
申请(专利权)人:陈如潭,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