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77798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30 1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后部构造。该车辆的后部构造做成这样的构造:在车身后部具备背门开口(2)且背门开口(2)的侧边缘(2a)和下边缘(2b)均由闭合截面构造形成,其中,将背门开口(2)的侧边缘(2a)的闭合截面构造连结于该下边缘(2b)的闭合截面构造,并且将背板开口(2)的下边缘(2b)的闭合截面构造延伸设置到比该侧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与该下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之间的连结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后部构造,详细地讲是涉及一种在车身后部具备背门开口、且背门开口的侧边缘和下边缘均由闭合截面构造形成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技术介绍
一般来讲,在向车身后部的行李厢内放入行李或者从行李厢取出行李时,背门开口较宽的结构更称手。因此,为了尽量扩宽背门开口,需要将该背门开口配置在更靠车身后方侧,并且尽量增大该背门开口的角部的曲率。但是,若扩宽背门开口,则划分出该背门开口的框架的截面变小,难以确保足够大小的截面。即,若划分出背门开口的框架的截面变小,则存在该框架的刚性也降低的缺点。特别是,背门开口的角部是易于因对车身施加扭转力而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因此,有可能导致在该角部附近的点焊部位等处产生龟裂。因此,为了加强背门开口的角部,考虑在划分出该角部的框架的截面内或者截面的外侧追加加强构件。但是,若追加加强构件,则存在引起导致车辆的制造成本、车身的重量增加这样的问题的缺点。此外,为了在该框架内强化构件之间的结合,也考虑进一步进行点焊,但由于划分出背门开口的角部的框架的焊接部位通常成为袋形状,因此,存在无法使焊枪接近该焊接部位、结果无法进行焊接这样的问题。作为焊枪的替代品,还考虑利用螺栓进行的固定、电弧焊、单面焊接等在生产方面进行应对的方案,但存在反而会导致车辆的制造成本和车身的重量增加的不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6227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的专利技术中提出了一种对划分出背门开口的角部的框架进行加强的方法,但由于该方法是利用加强构件的方法,因此,无法解决上述那样的车辆的制造成本和车身的重量增加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即是鉴于这样的实际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车辆的后部构造:不会导致车辆的制造成本和车身的重量增加,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增大背门开口的角部的强度。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做成这样的构造:在车身后部具备背门开口,且上述背门开口的侧边缘和下边缘均形成为闭合截面构造,其中,上述侧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由后支柱外板和后支柱内板构成,上述下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由背板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尾梁构成,上述侧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连结于上述下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并且上述下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设置成延伸到与该连结部相比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做成这样的构造:将上述后支柱内板接合于上述尾梁的前壁,在上述背板的、上述后支柱内板和上述尾梁之间的接合部后方的部位形成有通风用孔。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做成这样的构造:上述尾梁由配设在车身中央的中心梁和配设在该中心梁的左右端的左右的端梁构成,上述左右的端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端形成弯曲部,上述背门开口的角部附
近的上述中心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与上述左右的端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重叠并接合在一起。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在上述中心梁和上述左右的端梁之间的接合部还接合有上述后支柱内板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上述后支柱内板、上述中心梁以及上述左右的端梁构成三层接合构造。专利技术的效果像上述那样,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做成这样的构造:在车身后部具备背门开口,且背门开口的侧边缘和下边缘均由闭合截面构造形成,其中,将上述背门开口的侧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连结于该下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并且将上述背板开口的下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延伸设置到比该侧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与该下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之间的连结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向构成上述背门开口的侧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输入的载荷经由上述背门开口的侧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分散到车身下部,由此,能够加强背门开口的角部的强度。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做成这样的构造:由后支柱外板和后支柱内板构成上述背门开口的侧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由背板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尾梁构成上述背门开口的下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将上述后支柱内板接合于上述尾梁的前壁,在上述背板的、上述后支柱内板和上述尾梁之间的接合部后方的部位形成有通风用孔,因此,能够将上述背板开口的下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延伸设置到比上述后支柱内板和上述尾梁之间的接合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并且能够将上述通风用孔作为焊枪用的服务孔(日文:サービスホール)来利用,该焊枪用于将上述尾梁、上述后支柱外板以及上述后支柱内板之间接合起来。并且,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做成这样的构造:由配设在车身中央的中心梁和配设在该中心梁的左右端的左右的端梁构成上
述尾梁,在上述左右的端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端形成弯曲部,在上述背门开口的角部附近将上述中心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重叠地接合于上述左右的端梁车宽方向内侧端部,从而能够在不追加加强构件的前提下,提升背门开口的角部的刚性。并且,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在上述中心梁和上述左右的端梁之间的接合部还接合上述后支柱内板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构成为上述后支柱内板、上述中心梁以及上述左右的端梁的三层接合构造,因此,能够在不追加加强构件的前提下,谋求提升背门开口的角部的刚性。附图说明图1表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特别是表示省略背门时从车辆后方观察背门开口所看到的情形的主视图。图2表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是表示从车辆斜后方观察到的情形的立体图。图3表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是表示从车身内侧观察背门开口的角部所看到的情形的立体图。图4放大地表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主要部分,是表示从车辆后方观察到的情形的主视图。图5是沿图4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6表示从车身内侧观察应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主要部分所看到的情形,特别是表示透过尾梁的中心梁观察到的情形的立体图。图7是沿图6中的B-B线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从车身内侧观察应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主要部分所看到的情形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辆;2、背门开口;2a、侧边缘;2b、下边缘;2c、角部;3、后支柱外板(灯罩外板);4、后支柱内板(灯罩内板);4a、车宽方向内侧端部;5、背板;6、尾梁;6a、前壁;7、中心梁;7a、车宽方向外侧端部;8、端梁;8a、车宽方向内侧端部;8b、弯曲部;9、接合部;10、通风用孔;11、焊接棒。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说明车辆的右侧部分的构造,但车辆为左右对称,关于左侧部分引用右侧部分的说明,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在车身后部具备利用背门(省略图示)开闭的背门开口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尽量扩宽背门开口2,尽量增大该背门开口的侧边缘2a和下边缘2b汇合的角部2c的曲率,使背门开口2的侧边缘2a和下边缘2b均由闭合截面构造形成。在此,背门开口2的侧边缘2a的闭合截面构造由后支柱外板(或者也称作灯罩外板。以下称作后支柱外板。)3和后支柱内板(或者也称作灯罩内板。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的后部构造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后部构造,其在车身后部具备背门开口,且上述背门开口的侧边缘和下边缘均形成为闭合截面构造,该车辆的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侧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由后支柱外板和后支柱内板构成,上述下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由背板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尾梁构成,上述侧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连结于上述下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并且上述下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设置成延伸到与该连结部相比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5.21 JP 2015-1035781.一种车辆的后部构造,其在车身后部具备背门开口,且上述背门开口的侧边缘和下边缘均形成为闭合截面构造,该车辆的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侧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由后支柱外板和后支柱内板构成,上述下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由背板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尾梁构成,上述侧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连结于上述下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并且上述下边缘的闭合截面构造设置成延伸到与该连结部相比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后支柱内板接合于上述尾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田拓也堀山和政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