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启华专利>正文

一种射束探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069143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8 2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地铁安全探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射束探测系统,设在位于安全门朝向站台的一侧的安全区,包括:射束发射装置、射束接收装置和两个沿列车行驶方向间隔设置的伸缩装置,伸缩装置包括设于站台的底盘、设于底盘的底座、可滑动地设于底座的移动平台、以及驱动移动平台沿指向列车的方向在安全区和位于安全门与列车之间的隔离区之间来回移动的驱动机构;射束发射装置和射束接收装置分别相对设于两个伸缩装置的移动平台靠近列车的一端。在实现列车停靠站台时对隔离区进行探测的同时,又能够保证列车行驶时该射束探测系统不侵入设备限界而不碰触列车,从而实现了列车行驶和乘客人身安全的双重防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地铁安全探测
,尤其涉及一种射束探测系统
技术介绍
地铁站台上设有安全门(或屏蔽门)系统,可以防止乘客候车时跌落轨道区,并减少人为引起的停车延误和行车事故。为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在列车与安全门(或屏蔽门)之间必须保留一定宽度的间隙作为隔离区域,安全门(或屏蔽门)朝向站台的内侧为安全区域。当少数乘客不顾安全信号提示,上车未成又未及时退回安全门(或屏蔽门)内时,人体就可能滞留在隔离区域处,从而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同时危及行车安全。为此,地铁的安全门(或屏蔽门)系统需对此事故易发区域采取防夹人保护措施。近年来地铁运营部门在安全门(或屏蔽门)与列车的隔离区域中采取的防夹人保护措施,主要包括:(1)在地铁站台尾端设置灯带安全显示器,司机在列车启动之前,需要从车头位置穿过间隙区向车尾瞭望,如果清楚地看到全部灯带,就认为安全门与车门之间没有遮挡物。但是,人为观察难免疏忽和判断失误,站台为曲线段时又可能看不到车尾灯带。(2)在地铁安全门的滑动门外边缘加装安全挡板,可以减小列车门与安全门之间间隙,降低了乘客进入该间隙的可能性。但是,往往只能阻止乘客主动进入间隙区,却不能防止乘客被动由车内挤回该间隙,此时列车启动则危险性更大。(3)地铁对射式主动红外线探测器。主动红外线探测器的一侧是等间距安装的红外发射管,另一侧是同样排列的红外光电接收管,两探测器柱树立于屏蔽门和列车门夹缝中间的隔离区域,且在车辆安全限界外。当有障碍物遮挡时,红外接收管因不能接收到对面发
出的红外光信号而发出报警。由于红外发射管发出光束的发散角和光斑较大,传输时功率密度衰减大,在窄间隙传输时容易出现乱反射现象而发生漏报警,因而主要用于短距离的单节车厢防护。(4)地铁对射式激光探测器。在整个通长带隔离区域的始端设置激光发射机,将发射出的方向性极好的激光束直接射向终端接收机处。由接收机将接收到的调制光信号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当光束被遮断时,则向控制主机发出报警信号,从而实现对激光束所经过的全程监测。它主要适于长距离的直线段,在曲线段则可能加大设备成本。但是,目前安全门的滑动门外边缘(朝向轨道的侧边缘)均已处在设备限界上,若对安全门的滑动门外边缘与列车之间的隔离区域进行探测,上述地铁对射式主动红外线探测器和地铁对射式激光探测器的探测头必须再向前伸出而靠向列车位置。因此,目前许多地铁部门迫不得已实行允许超出设备限界而不超出车辆安全限界来安装探测装置。这种长期侵入设备限界并经常可能触碰车辆安全限界的做法,具有长期存在的列车与探测装置刮碰的危险性,对行车安全构成长期严重隐患。然而,目前尚无其它有效措施来合理解决行车和人身的双项安全防护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地铁安全探测装置长期侵入设备限界并经常可能触碰车辆安全限界,导致长期存在列车与探测装置刮碰的危险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射束探测系统,设在位于安全门朝向站台的一侧的安全区,包括:射束发射装置、射束接收装置和两个沿列车行驶方向间隔设置的伸缩装置,伸缩装置包括设于站台的底盘、设于底盘的底座、可滑动地设于底座的移动平台、
以及驱动移动平台沿指向列车的方向在安全区和位于安全门与列车之间的隔离区之间来回移动的驱动机构;射束发射装置和射束接收装置分别相对设于两个伸缩装置的移动平台靠近列车的一端。根据本技术,驱动机构包括移动支架、摇臂轴、摇臂和电机,移动支架与移动平台连接,移动支架设有竖直滑槽;摇臂轴可上下滑动地设于竖直滑槽内;摇臂的一端与摇臂轴连接,其另一端与电机连接;电机驱动摇臂在与列车行驶方向垂直的竖直平面内旋转。根据本技术,底座设有凹槽,凹槽靠近列车的一端设有伸出限位件;移动平台的底面设有挡片;移动平台设于凹槽的上方,挡片插入凹槽并位于伸出限位件远离列车的一侧。根据本技术,伸出限位件为限位开关。根据本技术,凹槽远离列车的一端设有缩回限位件,挡片位于伸出限位件与缩回限位件之间。根据本技术,缩回限位件为限位开关。根据本技术,射束发射装置为半导体激光管发射装置或半导体红外发光管发射装置。根据本技术,射束发射装置包括基座、射束发射器、射束折射器和发射电路板,基座设于底盘;射束发射器设于基座;射束折射器与射束发射器相对应地设于移动平台靠近列车的一端;发射电路板与射束发射器连接。根据本技术,基座上设有调整机构,射束发射器设于调整机构,调整机构能够调整射束发射器的放置角度。根据本技术,射束接收装置包括射束接收器和接收电路板,射束接收器设于移动平台靠近列车的一端,并与射束折射器相对设置;接收电路板与射束接收器连接。(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的射束探测系统,一方面,将射束发射装置和射束接
收装置均设置在安全区内,使其不侵入设备限界,能够消除列车在行驶过程中与射束探测系统碰触的隐患,保证列车行驶安全。另一方面,通过驱动机构驱动移动平台带动其上的射束发射装置和射束接收装置在安全区和隔离区之间来回移动,可以实现在列车停靠站台期间,射束发射装置和射束接收装置伸出进入隔离区进行探测,并在探测完毕后缩回到安全区。因此,本技术射束探测系统通过伸缩装置的设置,在实现列车停靠站台时对隔离区进行探测的同时,又能够保证列车行驶时该射束探测系统不侵入设备限界而不碰触列车,从而实现了列车行驶和乘客人身安全的双重防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射束探测系统在站台的布置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射束探测系统的伸缩装置和射束发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射束探测系统的伸缩装置和射束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安全门;2:站台;3:射束发射装置;31:射束发射器;32:射束折射器;33:发射电路板;4:射束接收装置;41:射束接收器;42:接收电路板;5:伸缩装置;51:底座;511:凹槽;512:伸出限位件;513:缩回限位件;52:移动平台;521:挡片;531:移动支架;532:摇臂轴;533:摇臂;534:电机;535:竖直滑槽;536:固定支架;6:列车;7:调整机构;70:基座;71:连接板;72:水平调整螺丝;73:垂直调整螺丝;8:发射防护箱;81:发射防护箱底盘;82:发射防护箱开口;9:接收防护箱;91:接收防护箱底盘;92:接收防护箱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射束探测系统的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射束探测系统设在位于安全门1朝向站台2的一侧的安全区,其包括:射束发射装置3、射束接收装置4和两个沿列车行驶方向间隔设置的伸缩装置5,列车行驶方向是指图1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两个伸缩装置5可以分别设置在与列车6的车头和车尾相对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射束探测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射束探测系统,设在位于安全门朝向站台的一侧的安全区,其特征在于,包括:射束发射装置、射束接收装置和两个沿列车行驶方向间隔设置的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站台的底盘、设于所述底盘的底座、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底座的移动平台、以及驱动所述移动平台沿指向所述列车的方向在所述安全区和位于所述安全门与所述列车之间的隔离区之间来回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射束发射装置和所述射束接收装置分别相对设于两个所述伸缩装置的所述移动平台靠近所述列车的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射束探测系统,设在位于安全门朝向站台的一侧的安全区,其特征在于,包括:射束发射装置、射束接收装置和两个沿列车行驶方向间隔设置的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包括设于所述站台的底盘、设于所述底盘的底座、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底座的移动平台、以及驱动所述移动平台沿指向所述列车的方向在所述安全区和位于所述安全门与所述列车之间的隔离区之间来回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射束发射装置和所述射束接收装置分别相对设于两个所述伸缩装置的所述移动平台靠近所述列车的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束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移动支架、摇臂轴、摇臂和电机,所述移动支架与所述移动平台连接,所述移动支架设有竖直滑槽;所述摇臂轴可上下滑动地设于所述竖直滑槽内;所述摇臂的一端与所述摇臂轴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所述摇臂在与所述列车行驶方向垂直的竖直平面内旋转。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束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靠近所述列车的一端设有伸出限位件;所述移动平台的底面设有挡片;所述移动平台设于所述凹槽的上方,所述挡片插入所述凹槽并位于所述伸出限位件远离所述列车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射束探测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启华
申请(专利权)人:王启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