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客车后桥装配的工装车。包括移动底架、承载平台和调节平台;所述移动底架、承载平台通过升降机构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液压缸;所述调节平台上固定有支撑座。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移动底架对该工装进行水平移动,便于对该客车后桥的位置移动;采用升降机构对该客车后桥的高度进行调节;方便安装时对高度的调整,提高安装固定时位置的调整;调节平台调节该客车后桥的倾斜角度,精确的调节客车后桥安装的位置,使得在客车车体不水平的位置时进行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客车装配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客车后桥装配的工装车。
技术介绍
后桥,就是指车辆动力传递的后驱动轴组成部分。它由两个半桥组成,可实施半桥差速运动。同时,它也是用来支撑车轮和连接后车轮的装置。如果是前桥驱动的车辆,那么后桥就仅仅是随动桥而已,只起到承载的作用。如果前桥不是驱动桥,那么后桥就是驱动桥,这时候除了承载作用外还起到驱动和减速还有差速的作用,如果是四轮驱动的,一般在后桥前面还配有一个分动器。后桥分为整体桥和半桥。整体桥配非独立悬架,如板簧悬架,半桥配独立悬架,如麦弗逊式悬架。由于客车后桥结构复杂,重量较重,在安装过程中不易进行位置上的操作,而且在安装该后桥时,是在客车车体的底部进行安装,操作空间比较狭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客车后桥装配的工装车,通过采用移动底架对该工装进行水平移动,采用升降机构对该客车后桥的高度进行调节;调节平台调节该客车后桥的倾斜角度,精确的调节客车后桥安装的位置,使得在客车车体不水平的位置时进行安装。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为一种用于客车后桥装配的工装车,包括移动底架、承载平台和调节平台;所述移动底架、承载平台通过升降机构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液压缸;所述调节平台上固定有支撑座。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底架为一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的两端分别固定有角型固定座;所述移动底架上固定有第一隔套和第二隔套。进一步地,所述角型固定座上固定有滚轮和铰座;所述铰座上固定有U形把手。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的第一连杆上设有三个第一转动孔;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四个第二转动孔;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的第一转动孔与移动底架上的第一隔套配合,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的第一转动孔与承载平台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的第二转动孔与移动底架上的与移动底架上的配合,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的第二转动孔与承载平台连接;所述液压缸的一端固定在移动底架上,所述液压缸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连杆上。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平台上固定有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配合的第三隔套;所述承载平台一表面的一侧固定有铰座,所述承载平台的另一侧设有顶帽。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平台的一端固定有铰座,另一端固定有顶针;所述调节平台与承载平台通过铰座连接;所述顶针与承载平台的顶帽配合。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与客车后桥配合。进一步地,所述顶帽为一圆筒,所述圆筒与顶针间隙配合。进一步地,所述顶针上配合有螺母;所述螺母固定在调节平台上。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针对客车后桥设计的一种用于装配的工装车,通过采用移动底架对该工装进行水平移动,便于对该客车后桥的位置移动;2、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升降机构对该客车后桥的高度进行调节;方便安装时对高度的调整,提高安装固定时位置的调整。3、本专利技术通过调节平台调节该客车后桥的倾斜角度,精确的调节客车后桥安装的位置,使得在客车车体不水平的位置时进行安装。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客车后桥装配的工装车的结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客车后桥装配的工装车的结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客车后桥装配的工装车的结构侧视图;图4为第二连杆的结构主视图;图5为第一连杆的结构主视图;图6为移动底架的结构主视图;图7为图6的结构侧视图;图8为承载平台的结构主视图;图9为调节平台的结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9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用于客车后桥装配的工装车,包括移动底架1、承载平台2和调节平台6;移动底架1、承载平台2通过升降机构连接;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和液压缸5;调节平台6上固定有支撑座9。其中如图6和图7所示,移动底架1为一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两端分别固定有角型固定座101;移动底架1上固定有第一隔套102和第二隔套103。其中,角型固定座101上固定有滚轮和铰座;所述铰座上固定有U形把手7。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升降机构的第一连杆3上设有三个第一转动孔301;第二连杆4上设有四个第二转动孔401;第一连杆3的一端的第一转动孔301与移动底架1上的第一隔套102配合,第一连杆3的另一端的第一转动孔301与承载平台2连接;第二连杆4的一端的第二转动孔401与移动底架1上的与移动底架1上的配合,第二连杆4的另一端的第二转动孔401与承载平台2连接;液压缸5的一端固定在移动底架1上,液压缸5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连杆4上。其中,承载平台2上固定有与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配合的第三隔套201;承载平台2一表面的一侧固定有铰座,承载平台2的另一侧设有顶帽203。其中如图9所示,调节平台6的一端固定有铰座,另一端固定有顶针10;调节平台6与承载平台2通过铰座连接;顶针10与承载平台2的顶帽203配合。其中,支撑座9与客车后桥配合,通过将客车后桥吊装到支撑座9上,通过移动该工装车使得将该客车后桥移动到目标地区,通过调整升降机构进而使得调节平台6的水平高度进一步的调整,然后对客车后桥进行装配。其中,顶帽203为一圆筒,圆筒与顶针10间隙配合。顶针10上配合有螺母;螺母固定在调节平台6上,顶针10一端固定有手轮,通过调节顶针10的伸出长度进行调节调节平台6的水平倾斜角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公开的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专利技术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
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客车后桥装配的工装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底架(1)、承载平台(2)和调节平台(6);所述移动底架(1)、承载平台(2)通过升降机构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和液压缸(5);所述调节平台(6)上固定有支撑座(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客车后桥装配的工装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底架(1)、承载平台(2)和调节平台(6);所述移动底架(1)、承载平台(2)通过升降机构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和液压缸(5);所述调节平台(6)上固定有支撑座(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客车后桥装配的工装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底架(1)为一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的两端分别固定有角型固定座(101);所述移动底架(1)上固定有第一隔套(102)和第二隔套(10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客车后桥装配的工装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型固定座(101)上固定有滚轮和铰座;所述铰座上固定有U形把手(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客车后桥装配的工装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的第一连杆(3)上设有三个第一转动孔(301);所述第二连杆(4)上设有四个第二转动孔(401);所述第一连杆(3)的一端的第一转动孔(301)与移动底架(1)上的第一隔套(102)配合,所述第一连杆(3)的另一端的第一转动孔(301)与承载平台(2)连接;所述第二连杆(4)的一端的第二转动孔(401)与移动底架(1)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义,何平,朱祖珍,张亚魁,林龙,杨亭,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