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关于异形截面的3D编织方法,将整个编织区域分成若干个相互连接的大小相同的矩形编织区域,所述矩形编织区域分成5个编织工作区,3D编织方法采用四步法的1*1的编制方法,经过7个工艺步骤完成一个编织循环,经过若干个编织循环完成关于异形截面的3D编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通过在普通的矩形编织机上,将携纱器根据预制件的截面结构要求分成独立相互连接的若干矩形编织区域,然后通过7个编织步骤,让若干编织区域的携纱器在七步编织循环中均各完成一次四步法编织,并且将几个编织区域完整的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复杂截面的预制件的3D编织,编织工艺简单,编织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编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关于异形截面的3D编织方法。
技术介绍
3D编织技术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它是用编织的方法编织出复合材料零件预制品的新工艺。经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证实:3D编织结构的复合材料不但能大幅度的提高复合材料的刚度和强度,而且具有良好的抗损坏性和抗冲击性。现有的四步法三维编织技术主要编制的产品为矩形结构的预制材料,无法实现复杂截面的预制材料的编织。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复杂材料先按结构进行划分若干个两两相互连接矩形编织区域,然后采用一个完整编织循环有6个编织步骤的编织工艺,将参与编织所有的编织区域的完成一个完成的四步法编织,并且将编织区域与编织区域的部分进行完整地过度,即完成的复杂截面的预制件各个位置的编织纱线结构相同,是的整体材料不存在结构差异,不用剪裁、缝合形成完整的预制件材料,从而提升材料结构整体一致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现提供一种编织工艺简单、编织效率高的关于异形截面的3D编织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关于异形截面的3D编织方法,其创新点在于:将整个编织区域分成若干个相互连接的大小相同的矩形编织区域,所述矩形编织区域分成5个编织工作区,分别标记为A编织工作区、B编织工作区、C编织工作区、D编织工作区、E编织工作区;所述C编织工作区、D编织工作区、E编织工作区沿着横向排列,所述A编织工作区、B编织工作区分别设置在C编织工作区、D编织工作区、E编织工作区的上下两个端面上;所述A编织工作区和B编织工作区大小相一致,均为26*4的矩形;所述C编织工作区为5*5的矩形;所述D编织工作区为6*5的矩形;所述E编织工作区为5*5的矩形;所述3D编织方法采用四步法的1*1的编制方法,经过7个工艺步骤完成一个编织循环,经过若干个编织循环完成关于异形截面的3D编织方法;所述具体步骤如下:(1)将第2-27间奇数纵列上的携纱器上移1位;(2)将第2-15横行上的偶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左移1位,奇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右移1为;(3)将第2-27纵列间奇数列上的携纱器上移1位,其中第7纵列和第19纵列上的携纱器保持不动,将第2-27纵列间偶数列上携纱器均下移1位,其中第12纵列和第22纵列上的携纱器保持不动;(4)将第6-11横行上的偶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右移1位,奇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左移1位;(5)将第7纵列和第19纵列上的携纱器均上移1位,将第12纵列和第22纵列上的携纱器均下移1位;(6)将第2-15横行上奇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左移1位,偶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右移1位;(7)将第2-27纵列上的奇数列上的携纱器均上移1位,偶数列上的携纱器均下移1为,完成一个编织循环,回到步骤(1)进行若干个循环,完成关于异形截面的3D编织方法。进一步的,所述A编织工作区的携纱器的数量为(26+1)*(4+1),B编织工作区的携纱器的数量为(26+1)*(4+1),C编织工作区的携纱器的数量为(5+1)*(5+1)、D编织工作区的携纱器的数量为(6+1)*(5+1)、E编织工作区的携纱器的数量为(5+1)*(5+1)。进一步的,所述D编织工作区与C编织工作区之间的隔间距为6个纵列、所述D编织工作区与E编织工作区之间的隔间距为4个纵列。进一步的,所述矩形编织区域中的选用A编织工作区、B编织工作区和C编织工作区进行编织,则编织品为C型。进一步的,所述矩形编织区域中的选用A编织工作区、B编织工作区和D编织工作区进行编织,则编织品为“工”字型。进一步的,所述矩形编织区域中的选用A编织工作区、B编织工作区、C编织工作区和E编织工作区进行编织,则编织品为“口”字型。进一步的,所述编制中借助芯轴,所述矩形编织区域中的选用A编织工作区、B编织工作区、C编织工作区和E编织工作区进行编织,内衬圆柱芯轴,则编织品为圆管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通过在普通的矩形编织机上,将携纱器根据预制件的截面结构要求分成独立相互连接的若干矩形编织区域,然后通过7个编织步骤,让若干编织区域的携纱器在七步编织循环中均各完成一次四步法编织,并且将几个编织区域完整的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复杂截面的预制件的3D编织,编织工艺简单,编织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步的状态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步的状态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步的状态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步的状态结构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步的状态结构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步的状态结构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步的状态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一种关于异形截面的3D编织方法,将整个编织区域分成若干个相互连接的大小相同的矩形编织区域,可根据所需编织的材料结构确定各个编织区域的大小尺寸,各个编织区域可以相同,可以不同,矩形编织区域分成5个编织工作区,分别标记为A编织工作区1、B编织工作区3、C编织工作区2、D编织工作区4、E编织工作区5;C编织工作区2、D编织工作区4、E编织工作区5沿着横向排列,A编织工作区1、B编织工作区3分别设置在C编织工作区2、D编织工作区4、E编织工作区5的上下两个端面上;A编织工作区1和B编织工作区3大小相一致,均为26*4的矩形;C编织工作区2为5*5的矩形;D编织工作区4为6*5的矩形;E编织工作区5为5*5的矩形;如图1-7所示,3D编织方法采用四步法的1*1的编制方法,经过7个工艺步骤完成一个编织循环,经过若干个编织循环完成关于异形截面的3D编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将第2-27间奇数纵列上的携纱器上移1位;(2)将第2-15横行上的偶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左移1位,奇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右移1为;(3)将第2-27纵列间奇数列上的携纱器上移1位,其中第7纵列和第19纵列上的携纱器保持不动,将第2-27纵列间偶数列上携纱器均下移1位,其中第12纵列和第22纵列上的携纱器保持不动;(4)将第6-11横行上的偶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右移1位,奇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左移1位;(5)将第7纵列和第19纵列上的携纱器均上移1位,将第12纵列和第22纵列上的携纱器均下移1位;(6)将第2-15横行上奇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左移1位,偶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右移1位;(7)将第2-27纵列上的奇数列上的携纱器均上移1位,偶数列上的携纱器均下移1为,完成一个编织循环,回到步骤(1)进行若干个循环,完成关于异形截面的3D编织方法。A编织工作区1的携纱器的数量为(26+1)*(4+1),B编织工作区3的携纱器的数量为(26+1)*(4+1),C编织工作区2的携纱器的数量为(5+1)*(5+1)、D编织工作区4的携纱器的数量为(6+1)*(5+1)、E编织工作区5的携纱器的数量为(5+1)*(5+1)。D编织工作区4与C编织工作区2之间的隔间距为6个纵列、D编织工作区4与E编织工作区5之间的隔间距为4个纵列。矩形编织区域中的选用A编织工作区1、B编织工作区3和C编织工作区2采用四步法的1*1的编制方法,编织方法相同,则编织品为C型。矩形编织区域中的选用A编织工作区1、B编织工作区3和D编织工作区4采用四步法的1*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关于异形截面的3D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整个编织区域分成若干个相互连接的矩形编织区域,所述矩形编织区域分成5个编织工作区,分别标记为A编织工作区、B编织工作区、C编织工作区、D编织工作区、E编织工作区;所述C编织工作区、D编织工作区、E编织工作区沿着横向排列,所述A编织工作区、B编织工作区分别设置在C编织工作区、D编织工作区、E编织工作区的上下两个端面上;所述A编织工作区和B编织工作区大小相一致,均为26*4的矩形;所述C编织工作区为5*5的矩形;所述D编织工作区为6*5的矩形;所述E编织工作区为5*5的矩形;所述3D编织方法采用四步法的1*1的编制方法,经过7个工艺步骤完成一个编织循环,经过若干个编织循环完成关于异形截面的3D编织方法;所述具体步骤如下:将第2‑27间奇数纵列上的携纱器上移1位;将第2‑15横行上的偶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左移1位,奇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右移1为;将第2‑27纵列间奇数列上的携纱器上移1位,其中第7纵列和第19纵列上的携纱器保持不动,将第2‑27纵列间偶数列上携纱器均下移1位,其中第12纵列和第22纵列上的携纱器保持不动;将第6‑11横行上的偶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右移1位,奇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左移1位;将第7纵列和第19纵列上的携纱器均上移1位,将第12纵列和第22纵列上的携纱器均下移1位;将第2‑15横行上奇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左移1位,偶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右移1位;将第2‑27纵列上的奇数列上的携纱器均上移1位,偶数列上的携纱器均下移1为,完成一个编织循环,回到步骤(1)进行若干个循环,完成关于异形截面的3D编织方法。...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关于异形截面的3D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整个编织区域分成若干个相互连接的矩形编织区域,所述矩形编织区域分成5个编织工作区,分别标记为A编织工作区、B编织工作区、C编织工作区、D编织工作区、E编织工作区;所述C编织工作区、D编织工作区、E编织工作区沿着横向排列,所述A编织工作区、B编织工作区分别设置在C编织工作区、D编织工作区、E编织工作区的上下两个端面上;所述A编织工作区和B编织工作区大小相一致,均为26*4的矩形;所述C编织工作区为5*5的矩形;所述D编织工作区为6*5的矩形;所述E编织工作区为5*5的矩形;所述3D编织方法采用四步法的1*1的编制方法,经过7个工艺步骤完成一个编织循环,经过若干个编织循环完成关于异形截面的3D编织方法;所述具体步骤如下:将第2-27间奇数纵列上的携纱器上移1位;将第2-15横行上的偶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左移1位,奇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右移1为;将第2-27纵列间奇数列上的携纱器上移1位,其中第7纵列和第19纵列上的携纱器保持不动,将第2-27纵列间偶数列上携纱器均下移1位,其中第12纵列和第22纵列上的携纱器保持不动;将第6-11横行上的偶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右移1位,奇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左移1位;将第7纵列和第19纵列上的携纱器均上移1位,将第12纵列和第22纵列上的携纱器均下移1位;将第2-15横行上奇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左移1位,偶数行上的携纱器均右移1位;将第2-27纵列上的奇数列上的携纱器均上移1位,偶数列上的携纱器均下移1为,完成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和春,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