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包括对接件、沿对接方向与所述对接件电性连接并沿垂直于对接方向延伸的电路板、包覆部分对接件与部分电路板的金属壳体、与所述金属壳体配合安装的屏蔽壳体及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所述线缆垂直于所述电路板及所述对接件延伸超出所述屏蔽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一件形成的周边封闭的第一部分及自所述第一部分延伸出来的第二部分,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二部分与所述屏蔽壳体共同封闭包覆所述电路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尤其是关于插头连接器组件的抗电磁干扰结构。
技术介绍
2011年9月6日公告的公告号为US8011960的美国专利揭示了一种插头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固持在绝缘本体中且部分凸露出金属壳体的锁扣件,金属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组装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然而这种电连接器组合的缺陷在于: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通过组装固定在一起,其之间的间隙会导致其抗电磁干扰的性能较差。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插头连接器组件以改善上述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该插头连接器组件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包括对接件、沿对接方向与所述对接件电性连接并沿垂直于对接方向延伸的电路板、包覆部分对接件与部分电路板的金属壳体、与所述金属壳体配合安装的屏蔽壳体及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所述线缆垂直于所述电路板及所述对接件延伸超出所述屏蔽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一件形成的周边封闭的第一部分及自所述第一部分延伸出来的第二部分,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二部分与所述屏蔽壳体共同封闭包覆所述电路板。具体实施结构如下:所述对接件安装于电路板的一端,所述屏蔽壳体包括底壁、自所述底壁四周分别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及设置于屏蔽壳体一端的盖板,所述盖板覆盖所述电路板未安装所述对接件的另一端。所述对接件包括对接部及位于所述对接部下方的安装部,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一部分包覆所述对接件的安装部,所述第二部分包覆所述电路板。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二部分包括若干第一凹槽,所述屏蔽壳体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形成供线缆延伸出来的出线口。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的末端均为圆弧状。所述各线缆均包括芯线、包覆所述芯线的编织层及包覆所述编织层的外皮。所述线缆的编织层与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一凹槽焊接。所述线缆的编织层与所述屏蔽壳体的第二凹槽焊接。所述对接件的安装部设有向外突起的突块,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一部分设有卡持所述突块的开孔。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成型包覆所述金属壳体及所述屏蔽壳体的外壳体。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插头连接器组件的金属壳体的第一部分为一件形成周边封闭的结构,其第二部分与屏蔽壳体共同封闭包覆电路板,该封闭的结构增强了插头连接器组件的抗电磁干扰的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插头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部分分解图。图4是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又一部分分解图。图5是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又一部分分解图。图6是图5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部分分解图。图7是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插头连接器组件100对接件1对接部11安装部12突块121插槽122导电端子13电路板2第一表面21第二表面22前导电片23后导电片24金属壳体3第一部分31弯折部311开孔312第二部分32第一凹槽321屏蔽壳体4底壁41侧壁42盖板43第二凹槽44延伸部45线缆5芯线51编织层52外皮53外壳体6出线口7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100,其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100包括对接件1、沿对接方向与所述对接件1电性连接并沿垂直于对接方向延伸的电路板2、包覆部分对接件1与部分电路板2的金属壳体3、与所述金属壳体3配合安装的屏蔽壳体4、与所述电路板2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5及包覆所述屏蔽壳体4的外壳体6。如图7所示,所述对接件1安装于电路板2的一端以便电路板2的另一端预留出足够的让位空间,所述对接件1包括对接部11及位于所述对接部11下方的安装部12及设置于所述安装部12之间的若干导电端子13,所述安装部12设有向外突起的突块121。所述安装部12相对的两侧设有卡持所述电路板2的插槽122。电路板2沿平行于对接件1的方向延伸,所述电路板2包括第一表面21及与所述第一表面21相对第二表面22,所述第一表面21及第二表面22于电路板2的一端均设有若干与所述导电端子13电性连接的前导电片23,所述电路板2的后端设有若干与所述线缆5焊接的后导电片24。所述金属壳体3套设于所述对接件1上并将对接部11露出所述金属壳体3,所述金属壳体3包括一件形成的周边封闭的第一部分31及自所述第一部分31延伸出来的第二部分32,所述第一部分31的顶端相对弯折形成弯折部311,所述金属壳体3的第一部分31包覆所述对接件1的安装部12,所述第二部分32与所述屏蔽壳体4共同封闭包覆所述电路板2。所述金属壳体3的第一部分31设有卡持所述突块121的开孔312,所述金属壳体3的第二部分32向着线缆5的一侧包括若干第一凹槽321,所述第一凹槽321为圆弧形。所述屏蔽壳体4包括底壁41、自所述底壁41四周分别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42及设置于屏蔽壳体4一端的盖板43,所述盖板43覆盖所述电路板2未安装所述对接件1的另一端。所述屏蔽壳体4对应于第一凹槽321的位置设有第二凹槽44,第二凹槽44的末端也为圆弧状,所述第一凹槽321与所述第二凹槽44配合形成供线缆5延伸出来的出线口7。本实施例中,未焊接电路板2的一端由屏蔽壳体4的盖板43弯折覆盖。所述屏蔽壳体4未安装之前,其盖板43自屏蔽壳体4背对线缆5一方的侧壁42延伸出来,所述盖板43继续延伸形成延伸部45,所述延伸部45上设有第二凹槽44,该第二凹槽44与相对侧壁42上的一个第二凹槽44配合形成一个出线口7。屏蔽壳体4安装后,弯折其盖板43包覆所述电路板2,再弯折其延伸部45使得延伸部45上的第二凹槽44与另一第二凹槽44形成一个出线口7。本实施例中有三根线缆5,所以对应的出线口7也为三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设置对应的出线口7。所述线缆5垂直于所述电路板2及所述对接件1延伸超出所述屏蔽壳体4,所述各线缆5均包括芯线51、包覆所述芯线51的编织层52及包覆所述编织层52的外皮53。所述线缆5的编织层52与所述金属壳体3的第一凹槽321焊接,所述线缆5的编织层52与所述屏蔽壳体4的第二凹槽44焊接,借此以加强编织层52于金属壳体3及屏蔽壳体4的固定,同时接地良好,从而保证了良好的EMI性能。所述外壳体6成型包覆所述金属壳体3及所述屏蔽壳体4。组装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100时,先将电路板2的一端沿着对接方向插入对接件1的安装部12的插槽122内,此时导电端子13分布于电路板2的第一表面21及第二表面22,将导电端子13与第一表面21及第二表面22上的前导电片23焊接固定。将线缆的外皮53刺破翻折露出编织层52,芯线51向与电路板2的后导电片24焊接后沿垂直于电路板2及对接件1的方向延伸出来,将金属壳体3自对接件1的对接部11套设于对接件1上,此时金属壳体3第一部分31顶端的弯折部311抵持于对接件1安装部12与对接部11相近的表面上,金属壳体3第一部分31上的开孔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包括对接件、沿对接方向与所述对接件电性连接并沿垂直于对接方向延伸的电路板、包覆部分对接件与部分电路板的金属壳体、与所述金属壳体配合安装的屏蔽壳体及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垂直于所述电路板及所述对接件延伸超出所述屏蔽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一件形成的周边封闭的第一部分及自所述第一部分延伸出来的第二部分,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二部分与所述屏蔽壳体共同封闭包覆所述电路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包括对接件、沿对接方向与所述对接件电性连接并沿垂直于对接方向延伸的电路板、包覆部分对接件与部分电路板的金属壳体、与所述金属壳体配合安装的屏蔽壳体及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垂直于所述电路板及所述对接件延伸超出所述屏蔽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一件形成的周边封闭的第一部分及自所述第一部分延伸出来的第二部分,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二部分与所述屏蔽壳体共同封闭包覆所述电路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件安装于电路板的一端,所述屏蔽壳体包括底壁、自所述底壁四周分别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及设置于屏蔽壳体一端的盖板,所述盖板覆盖所述电路板未安装所述对接件的另一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件包括对接部及位于所述对接部下方的安装部,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一部分包覆所述对接件的安装部,所述第二部分包覆所述电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晓,陈钧,吴荣发,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