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除雾器单元(1),其具有:壳体(21),其形成内部空间;挡板(25),其配置成与使流体流入内部空间的除雾器单元入口(28)对向,并在内部空间中形成弯曲的上游侧流路(32);以及除雾器主体(24),其将上游侧流路(32)与上游侧流路(32)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33)隔开。这样的除雾器单元(1)与利用扩管使流体通过除雾器主体的流速均匀的其他除雾器单元相比,能够紧凑化地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从废气中除去烟雾的除雾器单元以及具备该除雾器单元的EGR系统。
技术介绍
为了除去来自锅炉的废气中所含的烟雾,使用除雾器或烟雾消除器(参见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除雾器,其设置在除尘塔的出口配管或废气脱硫装置的洗涤塔的下游。并且,众所周知有一种EGR(废气再循环:Exhausted Gas Recirculation)系统,其通过将内燃机的废气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向内燃机的吸气侧引导并再度吸气而减少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对于该EGR系统也采用除雾器,从再循环的废气中除去烟雾之后向内燃机的吸气侧引导。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8-13176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常规的除雾器(根据情况称为“烟雾消除器”)如专利文献1所示,设置在配管的中游,一般设置在废气脱硫装置等的构造物内。这样的设置位置存在烟雾变得较多的情况,并可能超过除雾器的除去极限。对此,考虑到将除雾器多段化等,但存在导致装置大型化的问题。特别是,当为船舶用EGR系统时,由于需要设置在内燃机的附近,因此要求将除雾器紧凑化。图5中示出有作为比较例的除雾器单元100。除雾器单元100具有位于废气上游侧的扩管101以及从废气中除去烟雾的除雾器主体102。随着扩管101形成为随着向其流路的下游侧行进,流路的截面积逐渐增大。除雾器主体102配置在由扩管101扩大了截面积的流路的横截面整体上。扩管101用于调整废气的流速,使废气尽可能地不产生流速分布而均匀减速。这是由于用于除去烟雾的适当的流速根据除雾器主体102决定。这样一来,为了获取适当的流速而需要扩管102,因此存在除雾器单元100整体的大小必须沿废气的流动方向大型化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事实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化地形成的除雾器单元以及具备该除雾器单元的EGR系统。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除雾器单元具有:壳体;挡板,其与使流体流入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入口对向地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在所述内部空间形成弯曲的上游侧流路;以及除雾器主体,其将所述上游侧流路与所述内部空间中位于所述上游侧流路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隔开,并且从通过的流体中除去烟雾。在这样的除雾器单元中,由于挡板配置为与从入口流入内部空间的流体对向,因此通过流体撞击挡板并沿挡板扩展流动,从而能够使流体减速并使流速均匀化。并且,当流体撞击挡板时,流体中所含的烟雾附着在挡板上,能够首次大致除去烟雾。另外,通过挡板形成弯曲的上游侧流路,从而能够使流体的流速均匀化,并且能够利用弯曲流动时的离心力进一步除去烟雾。这样一来,被挡板减速并流速均匀化的流体被引导至除雾器主体,在除雾器主体中最终除去残留的烟雾。这样的除雾器单元与利用扩管使流体通过除雾器主体的流速均匀减速的如图5所示的除雾器单元相比,能够省略需要确保流体在流动方向上的直线状的规定距离的扩管,并能够紧凑化地形成。所述第1方式所涉及的除雾器单元的所述挡板以及所述除雾器主体可以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部区域,并且所述挡板的下端可以配置在比所述除雾器主体的下端更靠铅直方向下侧。通过将挡板的下端配置在比除雾器主体的下端更靠下侧,能够使在挡板的下端弯曲的流体在向上方折返之后被引导至除雾器主体。由此,能够使流体流入除雾器主体的流速进一步均匀化,并且能够在除雾器主体中切实除去烟雾。所述第1方式所涉及的除雾器单元还可以具有:除雾器支撑板,其从所述壳体的下方支撑所述除雾器主体,并且将所述上游侧流路与所述上游侧流路中配置在所述下游侧流路的下侧的区域隔开;以及下垂板,其从所述除雾器主体向所述除雾器支撑板的铅直方向下侧突出。通过设置向除雾器支撑板的下侧突出的下垂板,使得沿除雾器支撑板的下表面流动的流体撞击下垂板。撞击下垂板的流体越过下垂板向周围流动之后,流入除雾器主体。这样一来,能够防止流体因下垂板的存在而以除雾器支撑板的端部为捷径流入除雾器主体,并能够均匀保持流入除雾器主体的流体的流速分布。所述第1方式所涉及的除雾器单元还可以具有多孔板,其在所述内部空间中将贮留所述烟雾的贮留空间与所述上游侧流路隔开。由于多孔板设置为将烟雾贮留的贮留空间与上游侧流路隔开,因此能够防止在上游侧流路中流动的流体直接接触贮留空间的液面。由此,能够减少贮留在贮留空间中的液体与上游侧流路中流动的流体再次混合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EGR系统具有:洗涤塔,引擎主体的废气的一部分被引导至其中;以及上述任一项中所述的除雾器单元,来自所述洗涤塔的废气被引导至所述除雾器单元,其中,来自所述除雾器单元的废气被引导至所述引擎主体。通过紧凑化地形成除雾器单元,能够紧凑化地形成EGR系统,并能够将其设置在引擎主体附近。有益效果能够紧凑化地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除雾器单元以及EGR系统。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雾器的EGR系统的柴油机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具备图1的EGR系统的柴油机的概略构成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雾器的侧剖面图。图4是表示图3的除雾器的俯视状态下的纵剖面图。图5是表示比较例的除雾器的侧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除雾器单元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除雾器单元1例如用于EGR系统2,该EGR系统2设置在用于船舶推进的二冲程大型柴油机(以下,简称“引擎”)上。引擎具有引擎主体3、增压器5以及EGR系统2。引擎主体3利用由增压器5生成的燃烧用空气使燃料燃烧,从而生成动力,排出废气。废气经由烟囱排出到环境中。如图2所示,增压器5配置在引擎主体3与EGR阀6之间,并且具有轴流涡轮机11和离心压缩机12。轴流涡轮机11利用从引擎主体3排出的废气生成旋转动力,并排出废气。离心压缩机12利用由轴流涡轮机11生成的旋转动力,通过压缩外部空气和/或由EGR鼓风机8供给的废气生成燃烧用空气。EGR系统2具有EGR阀6、洗涤塔7、除雾器单元1以及EGR鼓风机8。EGR阀6配置在引擎主体3的上侧,将从增压器5向烟囱流动的废气的一部分供给至洗涤塔7。洗涤塔7和EGR鼓风机8配置在引擎主体3与EGR阀6之间。洗涤塔7具备文丘里管,通过文丘里管生成从EGR阀6供给的废气的高速气流。洗涤塔7通过在废气的高速气流中散布清洗液,生成清洗液的烟雾。这时,废气中所含的粉尘与烟雾接触,废气中的粉尘被除去。除雾器单元1在被洗涤塔7除去了粉尘的粉尘除去后废气中除去烟雾,从而生成烟雾除去后废气。EGR鼓风机8对被除雾器单元1除去了烟雾的烟雾除去后废气进行升压并供给至增压器5的离心压缩机12。图3表示除雾器单元1。除雾器单元1具有壳体21、多孔板22、除雾器支撑板23、除雾器主体24、挡板25以及下垂板26。壳体21为在内部形成内部空间的容器。在壳体21的内部空间,形成有贮留空间31、上游侧流路32以及下游侧流路33。贮留空间31配置在壳体21的内部空间的下部。下游侧流路33配置在壳体21的内部空间的上部的一部分上。上游侧流路32以不与贮留空间31以及下游侧流路33邻接的方式配置在贮留空间31与下游侧流路33之间,并配置在贮留空间31的上侧。壳体21还形成有除雾器单元入口28和除雾器单元出口29。除雾器单元入口28形成于壳体21所形成的内壁面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雾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挡板,其与使流体流入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入口对向地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在所述内部空间形成弯曲的上游侧流路;以及除雾器主体,其将所述上游侧流路与所述内部空间中位于所述上游侧流路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隔开,并且从通过的流体中除去烟雾。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2.28 JP 2014-0399001.一种除雾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挡板,其与使流体流入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的入口对向地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在所述内部空间形成弯曲的上游侧流路;以及除雾器主体,其将所述上游侧流路与所述内部空间中位于所述上游侧流路的下游侧的下游侧流路隔开,并且从通过的流体中除去烟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以及所述除雾器主体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部区域,并且所述挡板的下端配置在比所述除雾器主体的下端更靠铅直方向下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雾器单元,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田哲司,平冈直大,田中繁树,大场启道,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