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便携式人体物理降温装置,包括降温环、卡扣环、第一管套、第二管套、第一软管、第二软管及电源箱。第一管套设置在降温环的凸面,第二管套设置在卡扣环的凸面。第一软管的一端可滑动套接至第一管套上且另一端固定连接至电源箱,第二软管的一端可滑动套接至第二管套上且另一端固定连接至电源箱。降温环包括制冷片、振动器及多个电极头。制冷片将微型电池提供的电能转换为冷能,并将冷能通过降温环的凹面传递到人体降温部位进行物理降温。振动器产生振动带动每一个电极头对人体降温部位进行振动按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人体物理降温的效果,对人体降温部位进行振动按摩来快速降低人体血管内的血液温度达到全身降温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人体物理降温装置。
技术介绍
临床上在给高热患者进行降温时,经常会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给患者身体部位降温。目前采用的物理降温方式主要有:用冷毛巾冷敷或者用冰袋降温,然而,用毛巾冷敷或者用冰袋降温需要经常更换毛巾和冰袋,给使用者带来不便。使用者将冰袋直接放置于人体的颈部、头部、腿部、臂部等降温需要降温部位进行物理降温时,由于冰袋容易滑落或移位,从而影响物理降温效果。此外,现有的降温装置不能对人体降温部位进行按摩,因而不能改善人体降温部位内血管的血液循环而不能达到全身降温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人体物理降温装置,旨在解决现有降温冰袋容易滑落或移位而影响物理降温的效果且不能改善人体降温部位内血管的血液循环而不能达到全身降温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人体物理降温装置,包括降温环、卡扣环、第一管套、第二管套、第一软管、第二软管及电源箱,所述第一管套设置在所述降温环的凸面上,所述第二管套设置在所述卡扣环的凸面上,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可滑动套接至所述第一管套上,所述第一软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电源箱上,所述第二软管的一端可滑动套接至所述第二管套上,所述第二软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电源箱上,所述电源箱内设置有微型电池,所述降温环包括制冷片、振动器及多个电极头,其中:所述制冷片用于将所述微型电池提供的电能转换为冷能,并将冷能通过所述降温环的凹面传递到人体降温部位上进行物理降温;所述振动器用于产生振动带动每一个电极头对人体降温部位进行振动按摩以改善人体降温部位内血管的血液循环。优选的,所述降温环和卡扣环均为由所述凹面和凸面构成的双层密封月牙状结构。优选的,所述电源箱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关按钮,该开关按钮电连接至所述微型电池上。优选的,所述制冷片和振动器分别通过导电线连接至所述开关按钮上,每一个电极头均电连接至所述振动器上。优选的,所述制冷片为柔性半导体制冷薄片。优选的,所述电源箱的下表面设置有充电端口,该充电端口电连接至所述微型电池上,用于接插外部电源对所述微型电池进行充电。优选的,所述微型电池为可充电的锂电池或纽扣电池,用于为所述制冷片和所述振动器提供工作电能。优选的,所述第一管套和第二管套均为中空结构的硬质塑料管套或金属管套。优选的,所述第一管套设置有调节阀,该调节阀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软管与所述电源箱之间的距离长度。优选的,所述第二管套设置有调节阀,该调节阀用于调节所述第二软管与所述电源箱之间的距离长度。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便携式人体物理降温装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达到了如下技术效果:采用内置制冷片的降温环提升了人体物理降温的效果,采用卡扣环将降温环固定并紧贴在人体降温部位不会从人体额头部位滑落或移位,进一步提升了人体物理降温的效果。此外,通过电极头对人体降温部位进行振动按摩,从而快速降低了人体降温部位内动脉与静脉的血液温度,通过全身血液温度降低进而达到全身降温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便携式人体物理降温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便携式人体物理降温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内部电路连接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考图1和图2所示,图1是本技术便携式人体物理降温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便携式人体物理降温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内部电路连接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人体物理降温装置包括降温环11、卡扣环12、第一管套21、第二管套22、第一软管31、第二软管32以及电源箱4。所述降温环11和卡扣环12均为由凹面和凸面构成的双层密封月牙状结构。所述凹面采用柔性导热硅胶材料制成,所述凸面采用硬质隔热硅胶材料制成。第一管套21设置在降温环11的凸面上,第二管套22设置在卡扣环12的凸面上。第一软管31的一端可滑动套接至第一管套21上,另一端固定连接至电源箱4上。第二软管32的一端可滑动套接至第二管套22上,另一端固定连接至电源箱4上。所述电源箱4包括微型电池41、开关按钮42以及充电端口43。所述微型电池41设置在所述电源箱4的内部,所述开关按钮42设置在所述电源箱4的上表面,所述充电端口43设置在所述电源箱4的下表面。所述微型电池41电连接至所述开关按钮42上,所述充电端口43电连接至所述微型电池41上。所述微型电池41为一种低辐射、低功耗的可充电的锂电池或纽扣电池,其不会对使用者的健康带来影响。所述微型电池41可进行充电后重复使用,因而可减少更换电池的成本,进而可提升微型电池41的使用寿命。所述关按钮42用于控制所述便携式人体物理降温装置的开启或关闭。所述充电端口43电连接至所述微型电池1上,该充电端口43可以为一种USB充电接口或其它标准的电池充电接口,该充电端口43可以直接插入外部电源(例如电脑USB数据接口或者低压稳压器等)上对所述微型电池41进行充电。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降温环11包括制冷片1、振动器2以及多个电极头3,所述制冷片1和振动器2均设置在所述降温环11的内部,每一个电极头3均设置所述降温环11的凹面上。所述制冷片1和振动器2分别通过导电线连接至所述开关按钮42上,每一个电极头3均电连接至所述振动器2上。所述微型电池41用于为所述制冷片1和振动器2提供工作电能。所述制冷片1为一种可弯曲的柔性半导体制冷薄片,从而有利于将所述降温环2紧贴在人体需要降温部位,例如颈部、头部、腿部、臂部等身体部位。由于降温环1的凹面采用柔性导热硅胶材料制成,当所述降温环11紧贴在人体降温部位时,所述降温环2的凹面能够快速地将制冷片1产生的冷能传递到人体降温部位使人体的体温快速下降。当使用者按下所述电源箱4上表面的开关按钮42时,所述制冷片1将所述微型电池41提供的电能转换为冷能,并将冷能通过所述降温环2的凹面传递到人体降温部位上进行物理降温。所述制冷片1在所述微型电池41的供电下,能够快速制冷到零摄氏度以下,具有很好的制冷效果,从而能够为人体物理降温带来很好的降温效果。当使用者按下所述开关按钮42时,所述振动器2产生振动带动每一个电极头3对人体降温部位进行振动按摩以改善人体降温部位内血管的血液循环,从而快速降低动脉与静脉内的血液温度,通过全身血液温度降低进而达到全身降温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地改善了人体物理降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套21和第二管套22均为中空结构的硬质塑料管套或金属管套,第一管套21和第二管套22上均设置有调节阀20。第一软管31的一端可在第一管套21内滑动,第二软管32的一端可在第二管套22内滑动。第一管套21上的调节阀20用于调节第一软管31与电源箱4之间的距离长度,第二管套22上的调节阀20用于调节第二软管32与电源箱4之间的距离长度。当使用者所述便携式人体物理降温装置对人体部位(例如,人体的额头部位)进行物理降温时,首先将降温环11放置在额头部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人体物理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降温环、卡扣环、第一管套、第二管套、第一软管、第二软管以及电源箱,所述第一管套设置在所述降温环的凸面上,所述第二管套设置在所述卡扣环的凸面上,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可滑动套接至所述第一管套上,所述第一软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电源箱上,所述第二软管的一端可滑动套接至所述第二管套上,所述第二软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电源箱上,所述电源箱内设置有微型电池,所述降温环包括制冷片、振动器以及多个电极头,其中:所述制冷片用于将所述微型电池提供的电能转换为冷能,并将冷能通过所述降温环的凹面传递到人体降温部位上进行物理降温;所述振动器用于产生振动带动每一个电极头对人体降温部位进行振动按摩以改善人体降温部位内血管的血液循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人体物理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降温环、卡扣环、第一管套、第二管套、第一软管、第二软管以及电源箱,所述第一管套设置在所述降温环的凸面上,所述第二管套设置在所述卡扣环的凸面上,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可滑动套接至所述第一管套上,所述第一软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电源箱上,所述第二软管的一端可滑动套接至所述第二管套上,所述第二软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电源箱上,所述电源箱内设置有微型电池,所述降温环包括制冷片、振动器以及多个电极头,其中:所述制冷片用于将所述微型电池提供的电能转换为冷能,并将冷能通过所述降温环的凹面传递到人体降温部位上进行物理降温;所述振动器用于产生振动带动每一个电极头对人体降温部位进行振动按摩以改善人体降温部位内血管的血液循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人体物理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环和卡扣环均为由所述凹面和凸面构成的双层密封月牙状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人体物理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箱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关按钮,该开关按钮电连接至所述微型电池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贯京,陈兴明,高伟明,李慧玲,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前海康启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