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38471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1 0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全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与气体发生器连接,用于固定气体发生器的发生器支架;具有侧气帘和正面气囊的气袋;分别与气体发生器和气袋连接,用于将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导入气袋的导气袋;以及,防回流组件,与导气袋连接,防回流组件能够在正面气囊受到挤压时防止正面气囊内的气体回流至侧气帘。该安全气囊能够保护乘员头部,有效减小乘员的头部及颈部伤害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安全气囊
技术介绍
安全气囊用于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为乘员提供有效的防撞保护。通常,在侧面碰撞中保护乘员头部的安全气囊装置采用侧面安全气帘,它能够同时保护多排乘员。传统的侧面安全气帘安装在侧围钣金上,一般从汽车前柱延伸到到后柱,位于立柱内饰的上方,被顶棚的边缘部分掩藏,从车内不可见。车辆在受到侧面撞击时,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发出点火信号后,侧面安全气帘迅速充气,气袋推开顶棚,越过内饰向下方展开,覆盖在侧面车窗区域,并位于座椅侧面与车身内饰之间,在乘员头部与车身及外部坚硬结构之间形成保护垫,从而保护乘员的头部。传统的侧面安全气帘可以形成前排侧面保护气囊腔及后排侧面保护气囊腔,其能保护的范围为从前柱至后柱的侧面区域。在正面碰撞中,能保护前排乘员头部的安全气囊装置一般是驾驶员安全气囊及副驾驶安全气囊。而对于后排乘员,一般只有安全带起到保护的作用,但在C-NCAP(China-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中国新车评价规程)等法规测试中,往往后排的假人头颈部会因为缺少相应的气囊保护而失去较多分数,导致整车安全评级的下降。在实际碰撞事故中,都是有角度的碰撞,是同时存在正向和侧向碰撞分量的,因此,对于乘员来说,若只是侧面安全气帘展开,对其保护作用是不完全的。以往,有人提出在前排座椅背面安装安全气囊对后排乘客提供正面碰撞保护,而该种在后排座椅靠背上增加一个安全气囊的方式会带来座椅结构、成本、控制策略等多个复杂的问题,可行性极低,以致至今仍无法应用于市场。另外,经过实际调查显示,小偏置碰撞形式在交通事故中占整个正面碰撞事故的25%,全部交通事故的15%,因此各高端车型纷纷开始了对汽车进行小偏置碰撞的测试。在这种形式下,典型的车身吸能结构如保险杆,前纵梁无法发挥真正作用,这对汽车安全性特别是气囊的保护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从2012年8月份开始,IIHS(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引入了25%正面偏置碰撞用于评价。在25%小偏置碰撞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驾驶员头部很容易滑入驾驶员侧气囊及侧气帘之间,此部位无气囊的保护将很容易使得驾驶员头部与硬质的A柱塑料板直接接触造成过大的伤害,因此,对前排乘员的正面保护效果较差。综上所述,传统汽车安全气囊系统无法对乘员提供正面碰撞保护,因此,传统汽车安全气囊系统存在无法对乘员提供全面碰撞保护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汽车安全气囊系统无法对乘员提供全面碰撞保护的问题,提供一种安全气囊。一种安全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发生器支架,与气体发生器连接,用于固定气体发生器;气袋,具有侧气帘和正面气囊;导气袋,分别与气体发生器和气袋连接,用于将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导入气袋的导气袋;以及,防回流组件,与导气袋连接,防回流组件能够在正面气囊受到挤压时防止正面气囊内的气体回流至侧气帘。上述的安全气囊在侧气帘上集成了正面气囊,为乘员提供正面保护,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对乘员头、颈部提供保护,减小乘员的头部及颈部伤害值,为乘员提供全面碰撞保护。且上述的安全气囊在与正面气囊对应的出气口内部设置防回流组件,当汽车发生碰撞正面气囊受到乘员的撞击挤压时,防回流组件能够形成封闭结构将气流通道封闭,从而达到气体止流效果,防止正面气囊内的气体回流至侧气帘,以保证正面气囊受到挤压时仍保持一定刚度,更好的保护乘员头部。另外,上述的安全气囊将正面保护气囊集成在侧气帘上比单独在前排座椅后方为后排乘员增设一个后排正面保护气囊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应用前景广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气袋包括导气袋本体和导气件,导气袋本体与气体发生器连接,导气件分别与导气袋本体和气袋连接,防回流组件与导气件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防回流组件包括多个叶片,多个叶片的一端均连接至导气件的内壁,当正面气囊充气时,多个叶片的另一端均向正面气囊方向延伸,多个叶片依次相邻设置,相邻的叶片相互接触;当正面气囊充气时,相邻的叶片分开,形成用于正面气囊充气的充气开口;当正面气囊充气后受到挤压时,相邻的叶片之间相互接触并相互抵制,充气开口关闭,以防止正面气囊内的气体回流至侧气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安全气囊还包括能够平衡侧气帘与正面气囊充气时间的限压件,限压件与导气件连接,且限压件与防回流组件相邻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限压件包括多条撕裂用的第一缝纫线,多条第一缝纫线的一端缝制于导气件上,另一端呈弧状延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限压件包括多条第二缝纫线,多条第二缝纫线均包括固定段和撕裂段,固定段缝制于导气件上,撕裂段一端与固定段连接,另一端呈弧状延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限压件整体呈漏斗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固定段的强度大于撕裂段的强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正面气囊还包括内拉带,内拉带设置在正面气囊内部,内拉带能够在正面气囊充气时约束正面气囊的展开姿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正面气囊设置在前排和/或后排座椅乘员乘坐区域的前方。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安全气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安全气囊的充气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导气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防回流组件各叶片相互抵制形成封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防回流组件形成封闭结构止流气体时的气体流向示意图;图6为又一个实施例中防回流组件各叶片相互抵制形成封闭结构的结构图;图7为图6所示的防回流组件正向充气时的气体流向示意图;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限压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的限压件撕裂段撕裂后为正面气囊充气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正面气囊的充气结构示意图;图11为又一个实施例中安全气囊的充气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安全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4、发生器支架5,具有侧气帘21和正面气囊22的气袋2、导气袋3以及,防回流组件7。发生器支架5与气体发生器4连接,用于固定气体发生器4。导气袋3分别与气体发生器4和气袋2连接,用于将气体发生器4产生的气体导入气袋2。防回流组件7能够在正面气囊22受到挤压时防止正面气囊22内的气体回流至侧气帘21。如图2所示,气袋2包括正面气囊22和侧气帘21,正面气囊22连接至侧气帘21的一侧面,且正面气囊22展开后与侧气帘21垂直设置,正面气囊22和侧气帘21的连接处开设有充气口。如图1、图3所示,导气袋3包括导气袋本体31和导气件32,导气袋本体31与气体发生器4连接,导气件32分别与导气袋本体31和气袋2连接,防回流组件7与导气件32连接。具体的,导气件32设置在正面气囊22和侧气帘21连接处的充气口处,导气件32开设有进气口321、第一出气口322和第二出气口323,进气口321与导气袋本体31连通,第一出气口322与侧气帘21连通,第二出气口323与正面气囊22连通,防回流组件7设置在第二出气口323处,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发生器;发生器支架,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接,用于固定所述气体发生器;气袋,具有侧气帘和正面气囊;导气袋,分别与所述气体发生器和气袋连接,用于将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导入所述气袋的导气袋;以及,防回流组件,与所述导气袋连接,所述防回流组件能够在所述正面气囊受到挤压时防止所述正面气囊内的气体回流至所述侧气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发生器;发生器支架,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接,用于固定所述气体发生器;气袋,具有侧气帘和正面气囊;导气袋,分别与所述气体发生器和气袋连接,用于将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导入所述气袋的导气袋;以及,防回流组件,与所述导气袋连接,所述防回流组件能够在所述正面气囊受到挤压时防止所述正面气囊内的气体回流至所述侧气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袋包括导气袋本体和导气件,所述导气袋本体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接,所述导气件分别与所述导气袋本体和气袋连接,所述防回流组件与所述导气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回流组件包括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的一端均连接至所述导气件的内壁,当所述正面气囊充气时,多个所述叶片的另一端均向所述正面气囊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叶片依次相邻设置,相邻的所述叶片相互接触;当所述正面气囊充气时,相邻的所述叶片分开,形成用于所述正面气囊充气的充气开口;当所述正面气囊充气后受到挤压时,相邻的所述叶片之间相互接触并相互抵制,所述充气开口关闭,以防止所述正面气囊内的气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明陈文源任兴仑
申请(专利权)人: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