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地面试车台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19949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8 1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地面试车台架,包括:用以固定发动机的发动机支架;位于所述发动机支架的上方、用以固定两个呈V字形设置的减速器的减速器支架;所述减速器支架包括前后两个侧壁,其中一个所述侧壁设置用以供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轴相连的皮带轮伸出的通孔;前后两个所述侧壁还设置有若干个用以与两个所述减速器相配合、以实现两个所述减速器之间的V字形夹角的角度变化的弧形孔。上述台架,可以满足不同型号的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地面试车需求,提高了试车的通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直升机地面试车台架
,特别涉及一种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地面试车台架
技术介绍
目前直升机领域中,有单桨与双桨之分;双桨也被称之为双旋翼,其也有多种形式,例如前后串列、左右串列、上下共轴等;而交叉双桨(或者称之为交替双桨,英文为intermeshing)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机型;两个旋翼在机体上方,并且两个旋翼的驱动轴之间的距离较近,大体呈V字形;交叉双桨直升机相对于上下共轴直升机来说,其稳定性更好,载重量也有提高。然而目前国外交叉双桨直升机寥寥无几,国内尚属空白。现阶段只有美国卡曼公司的H-34Husky以及K-Max等少数机型。传统直升机,其前飞力由主旋翼向前倾斜产生升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提供,然而,目前在军民用领域中,均对直升机的前飞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单依赖旋翼升力的水平分力,无法达到要求的前飞速度。因此,出现了在机身尾部安装以机身轴线为旋转轴的推力尾桨的布局。航空发动机作为航空器的心脏,是一种技术难度大、工作条件复杂、维护要求苛刻、研制使用费用较高的热动力装置。它具有非常复杂的内部结构,其对直升机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及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动系统是发动机驱动旋翼和尾桨旋转不可缺少的关键,它与发动机、旋翼系统共同构成一个机械运动系统,同样对直升机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及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地面试车台架,该台架可以实现对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发动机及传动系统进行地面试验的需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地面试车台架,包括:用以固定发动机的发动机支架;位于所述发动机支架的上方、用以固定两个呈V字形设置的减速器的减速器支架;所述减速器支架包括前后两个侧壁,其中一个所述侧壁设置用以供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轴相连的皮带轮伸出的通孔;前后两个所述侧壁还设置有若干个用以与两个所述减速器相配合、以实现两个所述减速器之间的V字形夹角的角度变化的弧形孔。优选地,所述弧形孔围绕呈两个大小一致的圆形。优选地,位于具有通孔的侧壁上,所述弧形孔均匀分布在两个所述通孔的外周。优选地,所述发动机支架以及所述减速器支架均可升降地分别设置于下支架和上支架。优选地,还包括用以固定尾桨的尾桨支架和中支架;所述尾桨支架和所述中支架的高度一致、并位于所述下支架和所述上支架之间。优选地,所述中支架固定于用以支撑所述下支架和所述上支架的立柱;所述尾桨支架与所述中支架分体设置,并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可调节的距离。优选地,所述尾桨支架依靠其立柱支撑并固定。优选地,所述发动机支架、所述上支架、所述下支架、所述中支架、所述尾桨支架以及全部所述立柱均为中空的杆件。优选地,全部所述立柱均通过地脚螺栓与地面连接。优选地,用以支撑并固定所述上支架、所述下支架、所述中支架以及所述尾桨支架的立柱均设置有多个竖直方向的螺栓孔,并且上述四个支架能够与其各自立柱的螺栓孔配合以调节各自的高度。相对于上述
技术介绍
,本技术提供的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地面试车台架,包括发动机支架和减速器支架;并且在减速器支架的侧壁设置通孔,用于将减速器的输入轴与皮带轮连接;并且由于交叉双桨直升机的旋翼的驱动轴呈V字形;即,两个减速器以及各自的输出轴之间呈V字形;在减速器支架的侧壁设置弧形孔,利用不同弧形孔的位置将两个减速器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两个减速器之间的V字形夹角的角度变化;换句话说,为了适应不同角度的减速器的固定安装,在减速器支架的侧壁设置多个位置不同的弧形孔,从而实现两个减速器之间角度的变化,满足不同型号的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地面试车需求,提高了试车的通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地面试车台架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台架装配发动机以及减速器后的示意图。其中:1-发动机支架、2-减速器支架、3-上支架、4-中支架、5-下支架、6-立柱、7-尾桨支架、11-发动机、12-减速器、13-皮带轮、14-输出轴。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地面试车台架,该台架可以实现对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发动机及传动系统进行地面试验的需求。为了使本
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地面试车台架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台架装配发动机以及减速器后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的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地面试车台架,如说明书附 图1所示,包括发动机支架1、减速器支架2、上支架3、中支架4、下支架5、立柱6以及尾桨支架7;发动机支架1用来固定发动机11,发动机支架1可以设置为两根水平档杆,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形式;减速器支架2位于发动机支架1的上方。对于交叉双桨直升机来说,其发动机通常位于减速器的下方,发动机通过带轮将动力传送至减速器,并通过减速器的减速功能,使得减速后的转速传递至输出轴,从而带动旋翼进行旋转。而减速器通常为两个,并且呈V字形,各自减速器上的旋翼的工作平面呈倾斜状,尽管两个旋翼的翼尖路径(tip path plane,简称TPP)有交叉,但是通过位置调节,计算时间差,使其转速相同、方向旋转,从而确保各自的旋转正常。减速器支架2固定两个呈V字形的减速器12,并且减速器支架2的一个侧壁设置有通孔,如说明书附图1中减速器支架2左侧的两个圆孔;当发动机11安装至发动机支架1、并且减速器12安装至减速器支架2之后,减速器12的输入轴安装皮带轮13,减速器12的输出轴14连接旋翼,说明书附图2所示;皮带轮13与发动机11的输出轴之间连接皮带,这样便能够实现发动机11将动力传递至减速器12上。当然,在皮带安装完毕之后,还可以根据皮带的松紧程度对其进行调节,可以利用一定数量的平垫圈实现皮带的夹紧。减速器支架2的侧壁还设置弧形孔;两个减速器12可以通过螺栓安装在减速器支架2上,并且螺栓穿过弧形孔;根据设计的需要,将两个减速器12旋转相应的角度;这样一来,改变了两个减速器12之间的V字形夹角的角度;即,利用若干个弧形孔能够安装固定多种不同角度的减速器12,从而提高了不同类型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减速器地面试车需求的通用性。更为具体地,本文可以将多个弧形孔围绕为两个圆形,并且两个圆形的大小一致;即,多个弧形孔大致呈圆形,当减速器12安装至减速器支架2时,在弧形孔的作用下,能够方便地调节其角度,实现两个减速器12之间角度变化的目的。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可以将弧形孔均匀分布在两个通孔的外周。这样一来,使得两个减速器12能够以通孔为轴心进行旋转,并且弧形孔均匀分布在通孔外周,能够方便减速器12的旋转,调节其角度。在上述基础之上,可以将发动机支架1设置于下支架5上,并且将减速器支架2设置于上支架3上;发动机支架1与减速器支架2均为可升降的设置。根据实际需要,将发动机支架1的高度进行调节,以满足发动机11离地高度的要求;而减速器支架2的高度进行调节,以满足发动机11的输出轴与减速器12的输入轴之间的间距要求。本文的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地面试车台架还包括尾桨支架7和中支架4;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尾桨支架7和中支架4用来固定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尾桨,尾桨支架7和中支架4的高度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地面试车台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以固定发动机(11)的发动机支架(1);位于所述发动机支架(1)的上方、用以固定两个呈V字形设置的减速器(12)的减速器支架(2);所述减速器支架(2)包括前后两个侧壁,其中一个所述侧壁设置用以供与所述减速器(12)的输入轴相连的皮带轮(13)伸出的通孔;前后两个所述侧壁还设置有若干个用以与两个所述减速器(12)相配合、以实现两个所述减速器(12)之间的V字形夹角的角度变化的弧形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叉双桨直升机的地面试车台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以固定发动机(11)的发动机支架(1);位于所述发动机支架(1)的上方、用以固定两个呈V字形设置的减速器(12)的减速器支架(2);所述减速器支架(2)包括前后两个侧壁,其中一个所述侧壁设置用以供与所述减速器(12)的输入轴相连的皮带轮(13)伸出的通孔;前后两个所述侧壁还设置有若干个用以与两个所述减速器(12)相配合、以实现两个所述减速器(12)之间的V字形夹角的角度变化的弧形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试车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孔围绕呈两个大小一致的圆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面试车台架,其特征在于,位于具有通孔的侧壁上,所述弧形孔均匀分布在两个所述通孔的外周。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地面试车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支架(1)以及所述减速器支架(2)均可升降地分别设置于下支架(5)和上支架(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面试车台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固定尾桨的尾桨支架(7)和中支架(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海洋李京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中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