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侧面双层安全气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18576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8 1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侧面双层安全气囊,外层安全气囊、内层安全气囊、外层气囊充气装置、内层气囊充气装置和PLC,所述内层安全气囊安装在外层安全气囊内部,所述外层气囊充气装置与外层安全气囊连接,所述内层气囊充气装置与内层安全气囊连接,所述PLC与内层气囊充气装置、外层气囊充气装置连接,当发生碰撞时用于控制内层气囊充气装置和外层气囊充气装置进行充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内外层气囊,可以在发生碰撞时候能够使碰撞由轻到重的进行缓冲,尽可能的吸收人体侧向运动的能量,起到最佳的安全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侧面双层安全气囊,尤其适用于汽车领域。
技术介绍
由于汽车技术的进步和道路条件的改善,汽车行驶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它带来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严重,每年的交通事故都在递增。为确保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性,解决行车过程中的人员安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汽车装备安全气囊是现在的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安全气囊控制系统检测到冲击力(减速度)超过设定值时,安全气囊电脑立即接通充气元件中的电爆管电路,点燃电爆管内的点火介质,火焰引燃点火药粉和气体发生剂,产生大量气体,在0.03秒钟的时间内即将气囊充气,使气囊急剧膨胀,冲破方向盘上装饰盖板鼓向驾驶员和乘员,使驾驶员和乘员的头部和胸部压在充满气体的气囊上,缓冲对驾驶员和乘员的冲击,由于产生的气体大量涌进气囊,使气囊的压力增高,不利吸收冲撞能量,所以,在气囊的后面有排泄压力的气体排放孔,有利于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统计数据显示,在汽车各类碰撞事故中侧面碰撞发生的几率约为27%,仅次于正面碰撞。然而汽车安装在侧面的安全气囊为单层气囊,在侧面碰撞中,因为缓冲空间小,气囊泄气的速度远小于在受到冲击时气囊膨胀的速度,这样容易发生侧面气囊被击穿。导致侧面安全气囊无法有效的保护车内驾乘人员来自侧面撞击导致的腰部,腹部,胸部外侧,以及胳膊的伤害,无法保证身体上肢的活动能力和逃生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侧面双层安全气囊,解决侧面气囊受到撞击后容易被击穿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一种侧面双层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安全气囊、内层安全气囊、外层气囊充气装置、内层气囊充气装置和PLC,所述内层安全气囊安装在外层安全气囊内部,所述外层气囊充气装置与外层安全气囊连接,所述内层气囊充气装置与内层安全气囊连接,所述PLC与内层气囊充气装置、外层气囊充气装置连接,当发生碰撞时用于控制内层气囊充气装置和外层气囊充气装置进行充气。进一步,还包括内层压力传感器和外层压力传感器,所述内层压力传感器和外层压力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内层安全气囊和外层安全气囊内部,且与所述PLC连接,外层安全气囊设有第一排气阀,所述第一排气阀与PLC连接,所述PLC根据内层压力传感器、外层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压力值,控制第一排气阀是否排气,使内层安全气囊、外层安全气囊内部具有不同的压力。进一步,内层安全气囊设有第二排气阀,所述第二排气阀与PLC连接,所述PLC根据内层压力传感器和外层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压力值,控制第一排气阀和第二排气阀是否排气,使内层安全气囊、外层安全气囊内部具有不同的压力。进一步,其折叠后装在座椅侧面位置或者汽车门板内部位置。进一步,外层安全气囊和内层安全气囊是采用单层的织布气囊制成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侧面双层安全气囊,通过设置内外两层安全气囊,当发生碰撞时,由内外两侧气囊来缓冲冲击力,避免单层气囊收到较大冲击被击穿的问题。2.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外层气囊上设置排气阀,或者在内外气囊上均设置出气阀,并在内外两层气囊中分别设置压力传感器来检测内外气囊内部的气体压力,在气囊充气膨胀后,内外两层气囊中分别设置压力传感器分别检测内外气囊中的压力值,并反馈个PLC控制器,PLC控制器通过控制排气阀的开启与关闭,在内外气囊中形成不同的气压,在发生碰撞时候能够使碰撞由轻到重的进行缓冲,尽可能的吸收人体侧向运动的能量,提高安全保护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侧面双层安全气囊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图中:1-外层安全气囊;2-内层安全气囊;3-外层气囊充气装置;4-内层气囊充气装置;5-第一排气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是侧面双层安全气囊,可以根据不同汽车结构折叠后可存放于座椅或者汽车门板内。包括外层安全气囊1和内层安全气囊2、外层气囊充气装置3、内层气囊充气装置4和PLC,外层安全气囊1和内层安全气囊2可采用单层的织布制成。内层安全气囊2安装在外层安全气囊1内部,所述外层气囊充气装置3与外层安全气囊1连接,所述内层气囊充气装置4与内层安全气囊2连接,所述PLC与内层气囊充气装置4、外层气囊充气装置3连接,当发生碰撞时,达到气囊展开条件后,PLC控制内层气囊充气装置4和外层气囊充气装置3进行充气,外层安全气囊1和内层安全气囊2迅速展开,内层安全气囊2在外层安全气囊1内部,形成双层缓冲效果的气囊,乘员会向侧面气囊方向相对运动,并挤压碰撞气囊,由内外两侧气囊来缓冲冲击力,避免单层气囊收到较大冲击被击穿的问题。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安全气囊2和外层安全气囊1内部分别设置有与所述PLC连接的内层压力传感器和外层压力传感器。外层安全气囊1设有与PLC连接的第一排气阀5。所述PLC根据内层压力传感器、外层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压力值,控制第一排气阀5的开启与关闭,排出外层安全气囊1中多余的气体,使内层安全气囊2中气压高于外层安全气囊1内部气压,形成压力差。在发生碰撞时,乘员首先和外层安全气囊1发生接触,对乘员进行缓冲吸能。由于外层安全气囊1内的气体压力相对较低,且外层安全气囊1设有第一排气阀5,在发生碰撞时,外层安全气囊1体积减小且压力增加,超过第一排气阀5设定压力时,第一排气阀5泄气,可以避免外层安全气囊1被击穿的现象,从而起到第一层的缓冲。乘员会继续向侧面运动,乘员会和内层安全气囊2接触,内层安全气囊2内的气压略大,对乘员的侧向运动进行第二次缓冲,再次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减小伤害。表1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内层安全气囊设有第二排气阀,通过PLC控制第一排气阀5,第二排气阀和内外气囊压力传感器,通过根据表1中的参数设置,调整内外安全气囊的压力比或者体积比。外层安全气囊1和内层安全气囊2协同工作既解决利侧面气囊容易击穿的问题又充分对乘员的碰撞能量进行了吸收,对乘员进行了充分的保护。本专利技术可以根据不同车型和不同碰撞情况的设置气囊参数,调整内外安全气囊体积比或者内外层气囊压力比。所述实施例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侧面双层安全气囊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面双层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安全气囊(1)、内层安全气囊(2)、外层气囊充气装置(3)、内层气囊充气装置(4)和PLC,所述内层安全气囊(2)安装在外层安全气囊(1)内部,所述外层气囊充气装置(3)与外层安全气囊(1)连接,所述内层气囊充气装置(4)与内层安全气囊(2)连接,所述PLC与内层气囊充气装置(4)、外层气囊充气装置(3)连接,当发生碰撞时用于控制内层气囊充气装置(4)和外层气囊充气装置(3)进行充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面双层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安全气囊(1)、内层安全气囊(2)、外层气囊充气装置(3)、内层气囊充气装置(4)和PLC,所述内层安全气囊(2)安装在外层安全气囊(1)内部,所述外层气囊充气装置(3)与外层安全气囊(1)连接,所述内层气囊充气装置(4)与内层安全气囊(2)连接,所述PLC与内层气囊充气装置(4)、外层气囊充气装置(3)连接,当发生碰撞时用于控制内层气囊充气装置(4)和外层气囊充气装置(3)进行充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侧面双层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层压力传感器和外层压力传感器,所述内层压力传感器和外层压力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内层安全气囊(2)和外层安全气囊(1)内部,且与所述PLC连接,外层安全气囊(1)设有第一排气阀(5),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荣黄硕贺文平栾丽萍黄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