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备可调倾角的煤岩巷道模拟实验台,包括底座、反力加载装置和旋转装置,模拟岩层置于反力加载装置的加载挡板间,反力加载装置通过旋转装置固定于底座上,且旋转装带动反力加载装置在底座上左右旋转。本发明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具备可调倾角的煤岩巷道模拟实验台,模拟岩层设于反力加载装置的内部,通过控制加载千斤顶控制模拟岩层在反力加载装置的内部的不同承载力,通过支撑千斤顶控制左、右旋转装置支撑反力加载装置并带动所述反力加载装置旋转,实现左右旋转满足不同倾斜角度煤岩层的模拟,完成模拟不同模拟岩层的煤岩巷开挖和支护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是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煤岩巷相似模拟实验台及其装配方法,申请号为201510574087.8(申请日2015年09月10日)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煤岩巷模拟实验台,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具备可调倾角的煤岩巷道模拟实验台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介绍
矿山井下煤岩巷的稳定性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其初期建设费用和后期维护费用占据煤矿生产成本很大比重,也事关煤矿盈利与否的重要标志,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随着煤矿进入深部开采,软岩流变特性显现、复杂构造应力等天然复杂条件,以及为满足煤矿整体生产的需要,经常需要在硐室群、上山硐室、交叉巷道、过断层等特殊条件下维护巷道稳定性,从而导致大变形甚至是顶板冒落在绝大数深部矿井时有发生,煤岩巷的稳定性维护变得越来越困难;现实中又无法在理论上说清楚深部巷道大变形破坏机理,只能借助相似模拟进行研究,以期深入认识巷道大变形机理,寻找到可行的控制技术。而目前煤岩巷相似模拟实验装置主要存在以下不足:无法模拟不同巷道倾角;无法方便拆卸、组装实验台;无法兼顾模拟平面和立体实验模型;因此,需要对上述煤岩巷相似模拟实验台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具备可调倾角的煤岩巷道模拟实验台及其装配方法,适用于测试不同倾角、岩性条件下的煤岩巷道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具备可调倾角的煤岩巷道模拟实验台,包括底座、反力加载装置和旋转装置,模拟岩层置于所述反力加载装置的加载挡板间,所述反力加载装置通过所述旋转装置固定于底座上,且所述旋转装置带动所述反力加载装置在所述底座上旋转;所述反力加载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平面反力加载装置和前挡板墙、后挡板墙;所述平面反力加载装置包括上挡板、下挡板、左挡板、右挡板、顶梁、底梁、左立柱、右立柱、多个法兰盘和多个加载千斤顶,所述顶梁、底梁、左立柱、右立柱通过高强螺栓铰接成一体,且所述上挡板、下挡板、左挡板、右挡板的外侧面上均固定至少两个加载千斤顶,所述加载千斤顶的两端均设有法兰盘,所述上挡板、下挡板、左挡板、右挡板上的加载千斤顶另一端对应固定于所述顶梁、底梁、左立柱和右立柱上;所述底座为梯形底座,包括梯台、设于梯台右边的右底座和设于梯台左边的左底座,且所述梯台的高度高于所述右底座和所述左底座的高度;所述反力加载装置包括两个平面反力加载装置,两个所述平面反力加载装置平行且前后侧面上对应设有前挡板墙、后挡板墙固定;所述上挡板、下挡板、左挡板、右挡板的外侧面上均设有三个加载千斤顶,所述上挡板、下挡板、左挡板、右挡板上的三个加载千斤顶的另一端分别对应固定于所述顶梁、底梁、左立柱和右立柱上。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右底座为一凹槽。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旋转装置包括左旋转装置和右旋转装置,所述右旋转装置一端固定于右底座上,一端固定于反力加载装置的下底面的右段上;所述左旋转装置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梯台上,一端固定于反力加载装置的下底面的中段;所述左旋转装置、右旋转装置包括可旋转连接支座和支撑千斤顶,所述支撑千斤顶顶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所述可旋转连接支座;模拟岩层设于所述反力加载装置的内部,通过控制加载千斤顶控制模拟岩层在所述反力加载装置的内部的不同承载力,通过支撑千斤顶控制所述左、右旋转装置支撑所述反力加载装置并带动所述反力加载装置旋转。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上、下、左、右挡板的外侧面上均设有三个加载千斤顶,所述上、下、左、右挡板上的三个加载千斤顶的另一端分别对应固定于所述顶梁、底梁、左立柱和右立柱上。与已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备可调倾角的煤岩巷道模拟实验台的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备可调倾角的煤岩巷道模拟实验台,适用于测试不同倾角、岩性条件下煤岩巷道“围岩-支护”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备可调倾角的煤岩巷道模拟实验台能方便切换成平面或立体模型实验。模拟岩层设于反力加载装置的内部,通过控制加载千斤顶控制模拟岩层在反力加载装置的内部的不同承载力,通过支撑千斤顶控制左、右旋转装置支撑反力加载装置并带动所述反力加载装置旋转,实现左右旋转满足不同倾斜角度煤岩层的模拟,解决了目前无法模拟不同煤岩巷倾角。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备可调倾角的煤岩巷道模拟实验台的装配方法,拆卸组装方便,方便平面和立体相似模拟的转换。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备可调倾角的煤岩巷道模拟实验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反力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上、下、左、右挡板与加载千斤顶配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4(a)和图4(b)分别是图1中的前挡板墙和后挡板墙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底座和旋转装置配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6(a)和图6(b)分别是图5中的左旋转装置和右旋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备可调倾角的煤岩巷道模拟实验台的状态变化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底座1、反力加载装置2、旋转装置3,模拟岩层4、左底座101、右底座102、梯台103、反力加载装置2、平面反力加载装置21、前挡板墙22、后挡板墙23、左旋转装置31、右旋转装置32、可旋转支座301、支撑千斤顶302、上挡板5、下挡板6、左挡板7、右挡板8、顶梁51、底梁61、左立柱71、右立柱81、加载千斤顶9、法兰盘10、高强螺栓1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参见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备可调倾角的煤岩巷道模拟实验台的结构示意图。一种具备可调倾角的煤岩巷道模拟实验台,包括底座1、反力加载装置2和旋转装置3,模拟岩层4置于反力加载装置2的加载挡板间,反力加载装置2通过旋转装置3固定于底座1上,且旋转装带动反力加载装置在所述底座1上旋转。反力加载装置2包括两个平面反力加载装置21、前挡板墙22和后挡板墙23。参见4(a)和图4(b),图4(a)和图4(b)分别是图1中的前挡板墙和后挡板墙的结构示意图。平面反力加载装置21包括上挡板5、下挡板6、左挡板7、右挡板8、顶梁51、底梁61、左立柱71、右立柱81、多个法兰盘10和多个加载千斤9。参见图2和图3,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反力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反力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顶梁51、底梁61、左立柱71、右立柱81通过高强螺栓铰接成一体,且上挡板5、下挡板6、左挡板7、右挡板8的外侧面上均有三个加载千斤顶9,加载千斤顶9的两端均设有法兰盘10,上挡板5、下挡板6、左挡板7、右挡板8上的加载千斤顶9另一端对应固定于顶梁51、底梁61、左立柱71和右立柱81上。此外,底座1为梯形底座,包括梯台103、设于梯台103右边的右底座102和设于梯台103左边的左底座101,且梯台103的高度高于右底座102和左底座101的高度。参见图5,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底座和旋转装置配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优先实施例中,右底座101为一凹槽。旋转装置3包括左旋转装置31和右旋转装置32,参见图6(a)和图6(b),图6(a)和图6(b)分别是图5中的左旋转装置和右旋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左旋转装置31和右旋转装置32包括可旋转连接支座301和支撑千斤顶302,支撑千斤顶302的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备可调倾角的煤岩巷道模拟实验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反力加载装置(2)和旋转装置(3),模拟岩层(4)置于所述反力加载装置(2)的加载挡板间,所述反力加载装置(2)通过所述旋转装置(3)固定于底座(1)上,且所述旋转装置带动所述反力加载装置在所述底座(1)上旋转;所述反力加载装置(2)包括至少两个平面反力加载装置(21)和前挡板墙、后挡板墙;所述平面反力加载装置(21)包括上挡板、下挡板、左挡板、右挡板、顶梁(51)、底梁(61)、左立柱(71)、右立柱(81)、多个法兰盘(10)和多个加载千斤顶(9),所述顶梁(51)、底梁(61)、左立柱(71)、右立柱(81)通过高强螺栓铰接成一体,且所述上挡板、下挡板、左挡板、右挡板的外侧面上均固定至少两个加载千斤顶(9),所述加载千斤顶(9)的两端均设有法兰盘(10),所述上挡板、下挡板、左挡板、右挡板上的加载千斤顶(9)另一端对应固定于所述顶梁(51)、底梁(61)、左立柱(71)和右立柱(81)上;所述底座(1)为梯形底座,包括梯台(103)、设于梯台(103)右边的右底座(102)和设于梯台(103)左边的左底座(101),且所述梯台(103)的高度高于所述右底座(102)和所述左底座(101)的高度;所述反力加载装置(2)包括两个平面反力加载装置(21),两个所述平面反力加载装置(21)平行且前后侧面上对应设有前挡板墙、后挡板墙固定;所述上挡板、下挡板、左挡板、右挡板的外侧面上均设有三个加载千斤顶(9),所述上挡板、下挡板、左挡板、右挡板上的三个加载千斤顶(9)的另一端分别对应固定于所述顶梁(51)、底梁(61)、左立柱(71)和右立柱(81)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可调倾角的煤岩巷道模拟实验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反力加载装置(2)和旋转装置(3),模拟岩层(4)置于所述反力加载装置(2)的加载挡板间,所述反力加载装置(2)通过所述旋转装置(3)固定于底座(1)上,且所述旋转装置带动所述反力加载装置在所述底座(1)上旋转;所述反力加载装置(2)包括至少两个平面反力加载装置(21)和前挡板墙、后挡板墙;所述平面反力加载装置(21)包括上挡板、下挡板、左挡板、右挡板、顶梁(51)、底梁(61)、左立柱(71)、右立柱(81)、多个法兰盘(10)和多个加载千斤顶(9),所述顶梁(51)、底梁(61)、左立柱(71)、右立柱(81)通过高强螺栓铰接成一体,且所述上挡板、下挡板、左挡板、右挡板的外侧面上均固定至少两个加载千斤顶(9),所述加载千斤顶(9)的两端均设有法兰盘(10),所述上挡板、下挡板、左挡板、右挡板上的加载千斤顶(9)另一端对应固定于所述顶梁(51)、底梁(61)、左立柱(71)和右立柱(81)上;所述底座(1)为梯形底座,包括梯台(103)、设于梯台(103)右边的右底座(102)和设于梯台(103)左边的左底座(101),且所述梯台(103)的高度高于所述右底座(102)和所述左底座(101)的高度;所述反力加载装置(2)包括两个平面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光明,孟祥瑞,彭瑞,王超,董春亮,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